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课妈妈的账单词语盘点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课妈妈的账单词语盘点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妈妈的账单》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学习啦小编为三年级师生整理了《妈妈的账单》课文词语盘点,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课《妈妈的账单》词语盘点
【账单】
记载货币、货物出入事项的单子。
【索取】
本课指小彼得想向妈妈要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
【报酬】
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别人的钱或实物。本课指的是钱。
【如愿以偿】
本课指小彼得的愿望实现了,他得到了妈妈给他的报酬60芬尼。
【羞愧万分】
本课指小彼得看了妈妈给他的账单后感到非常的羞耻和惭愧。
【蹑手蹑脚】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小心翼翼】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近义词】
仔细──细心
慈爱──慈祥
羞愧──惭愧
蹑手蹑脚──轻手轻脚
【反义词】
仔细──马虎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课《妈妈的账单》课文
小彼得是一个商人的儿子。有时他得到他爸爸做生意的商店里去瞧瞧。商店里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账单要经办,彼得经常被派去把这些账单送往邮局寄走。他渐渐觉得自己似乎也成了一个小商人。
有一次,他忽然想出一个主意:也开一张收款账单寄给他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
一天,妈妈发现她的餐盘旁边放着一份账单,上面写着: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 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 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 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10芬尼
共计:60 芬尼。
彼得的母亲仔细地读了一遍,然后收下了这份账单,什么话也没有说。
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边找到了他想要的报酬。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把这笔钱收进自己的口袋里时,突然发现在餐盘旁边还放着一份给他的账单。
他把账单展开读了起来:
彼得欠她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 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 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 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0芬尼
共计:0芬尼。
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课《妈妈的账单》教材分析
《妈妈的账单》是一篇小故事,文章虽小,却字字珠玑,生动感人。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华美的孩子到底需要学习什么?我们有感恩课,我觉得这篇文章作为感恩课的教材也是可以的。那么我们这节语文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到底定在哪?
想到父母,父母对我们的爱都会历历在目,不敢忘怀。但是我们能把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们动容的事情讲的生动吗?去感染周围的人吗?我想,这是语文课需要静下来好好探讨的问题之一。人文性跟工具性怎么统一,这需要思考。
文章的第一段的描写很有必要的。对于家庭的状况和小彼得经常替商店寄账单的描写为文章的故事展开作了一个不可缺少的铺垫。有了这个铺垫,小彼得给妈妈寄账单这一举动也就合乎合乎情理,不仅是因为它是个小商人,更是因为它是个可爱的孩子,他选择跟他妈妈要钱的方式是通过邮局寄账单他这一熟悉的方式。他平时寄的账单是替商店要账,这次是替他自己要帐,这时候的人物形象就变得立体、丰满起来。可爱顽皮还有点淘气的小男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小彼得是勤快的,而且是个乖巧听话的好孩子。从文章“得空便到”这里我们可以读出小彼得经常去爸爸的商店帮忙、而且他在自己的账单里说自己一直是听话的孩子,他认为自己乖巧的表现可以得到妈妈的嘉奖。
收到小彼得的账单后母亲为什么一句话没有说?母亲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是这里为什么一言括之?是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想象的余地。养了儿子十年,倒头来竟然是自己欠着儿子的钱。这时候母亲在想什么?是可笑、是生气、是伤心、是难过、是理解……这些也许都有,妈妈是理解儿子的,因为她儿子经常跟钱打交道,习惯了以金钱的方式去处理事情;妈妈是伤心地,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受了多少苦累,竟然给自己开了个账单;但是作为母亲没有批评她的儿子,没有挖苦他,她选择以婉转的方式——同样回个账单给她的儿子。她相信自己的儿子能够感受到来自妈妈的一片苦心,这是个好母亲,懂教育、是慈爱的。
母亲的账单记的帐是经过细致构思的,里面小彼得吃喝是十年,获得的慈爱是十年,十岁的孩子是非常容易生病的,那么作为母亲对于孩子生病时的护理那也是要经常作的,一个母亲当下来,也就是半个医生,相对于小彼得的小帐,母亲的账单是无价的,共计却是0分,这样的精彩构思是值得喝彩的。
文章的文题是值得学生探究的,两个账单为什么题目叫做母亲的账单?有什么好处,其他还可以是什么题目?
文章是一篇译作,文章的尾声有较多的书面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领悟这些词语的内涵,感受此刻人物的内心世界。
抛开热闹的教学场面,学生在这节课上可以得到什么,收获什么?这样的一篇课文可以带给学生哪些方面的素养提升,需要我们远远地、冷静地旁观。一堂好课不是要怎样出“彩”,不在乎是什么样的课件、有没有课件,不在乎什么样的表演,什么形式的拓展、发散,也不在乎多少的“多元解读”……而是要读懂文章,语文课当和肤浅、浮躁说“不”了。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