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的风筝教案(2)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的风筝》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学习本课写人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热爱,要有追求。
教学重点: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课件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春天来了,你们在这个季节里放过风筝吗?这时候,作者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老师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
(二)面对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如《理想的风筝》写的是什么内容?谁的理想?什么样的理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交流。
(二)检查、积累字词,理解意思。
课件展示:喇叭 仰望天穹 慷慨陈词 屈辱 哽咽 屁帘儿 擎着 抻 气喘吁吁 功德无量
(三)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归纳: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找出描写春天景色的语段。
1、指名找出文中描写春天景色的内容,读一读。
2、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理解,教师抓住关键的词句引导体会。
(1)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2)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飞上云端。
3、指导学生读出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气。
4、讨论。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5、交流所得。刘老师经常在春天给大家做风筝,带大家去放风筝;刘老师虽然断了一条腿,但他仍然热爱生活,永远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一切常常勾起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6、总结学法。先找出相关语段,再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描写刘老师工作和生活的有关部分。
1、运用上述学法,学生分组讨论。
2、交流相关语段。
(1)他只*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2)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3)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快乐。
(4)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了蓝天。
3、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执着追求的精神。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如“只*”“一支”强调重读,突出动词“撑”“离”“急速一转”“再转”,读出对刘老师顽强精神的敬佩之情。)
5、讨论。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6、交流所得。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更热爱生活;反之,只有热爱生活,对生活有追求的人,才热爱工作,二者密不可分。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过渡语:对于作者来说,面对这样一个老师,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一)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指名读。
2、作者当时正当少年,你认为他觉得自己该怎样面对生活呢?
3、你们也正当少年,你觉得自己今后该怎样面对生活?
4、齐读。
(二)“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1、指名读,说说“功德无量”的意思。
2、为什么作者那样肯定地认为他的刘老师“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呢?
3、有感情地朗读,突出带点的词。
五、总结扩展,布置作业。
(一)默读课文。
(二)你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
(三)教师总结:同学们学得认真,谈得精彩,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我们也要像刘老师那样做一个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人。
(四)作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篇“我最 ( )的人”为题的短文。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猜你喜欢: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的风筝教案(2)
下一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夹竹桃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