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六年级方法>六年级语文>

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时间: 嘉馨975 分享

  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篇1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但是,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有时候在头脑里总是有点混乱,上上课,就茫然了。

  首先,在阅读分析李大钊同志被捕是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这一对比处,深入体会李大钊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

  其次,利用阎振三的再次出现,引出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去读,自主感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之后,再由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出现的几处前后照应的句子,再读再体会。

  课堂教学中,有预设,也有生成。我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回的新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倾诉内心世界的机会,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但是,对于课时的安排有所拖沓,上课时就没有着急,课堂就显得松垮了。今后的备课,我要有张有弛,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篇2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体验感悟、探究发现,是把握与发展文本的核心所在。“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学生初读课文后一个凸现文章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阅读──品析──议论”的系列阅读活动,才能从中领悟到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从而感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抓住这个重点,从对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入手,引导学生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引领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教学中,我怀着对先烈的崇敬,用动情的语言和情绪营造气氛,激活思维,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体验情感。在学生感悟到李大钊伟大形象时,我适时范读,再引领学生分角色朗读,使读者、作者、编者与文本四者之间碰撞交流,产生共鸣。

  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篇3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去年教学这课的时候,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它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局势,所以课文中的很多问题都似是而非,朗读也没什么感受,对课文的理解就自然不到位了。今年备课时,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设疑导趣、质疑导思、析疑导法三个环节。

  一、设疑导趣

  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该课教学时,我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二、质疑导思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中,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前三个时间段李大钊的具体表现和被害后家人的表现。找完后指名读出来,其他学生补充,我让学生再仔细读一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再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学生提出:李大钊为什么不先离开北京,出去躲两年再回来?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李大钊把书籍和文件都烧掉了,敌人还抓他?学生提的问题很好,我给学生介绍了李大钊的身份:共产党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是北京革命党区的领导者。烧掉家中的书籍和纸片是为了不让敌人搜到证据,不泄露党的秘密。但因为李大钊是革命党领导身份,所以无论如何敌人都要抓他。他能离开北京吗?不能。如果他在关键时候离开,就会有更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牺牲,所以李大钊是坚决不会离开北京的。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情,英勇无畏的精神,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析疑导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李大钊被捕时的段落中,我着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敌人表现和李大钊表现的语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行三个对比:人数对比——敌人“挤满了这间小屋子”,李大钊和女儿两个人。胆量对比——敌人没进屋先放抢,虚张声势,来势汹汹,李大钊“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朝外走”。态度对比——敌人“粗暴的吼声,像一群魔鬼似的,冷笑,残暴”,李大钊“保持着他惯有的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在读“法庭上”这一部分:“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我问学生:“读这几句,你能体会出什么?”学生说:“从‘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受过酷刑了。”学生思考得很好,我接着补充道:“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坚强,面对亲人平静、慈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他的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我在朗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学生忍不住和我一起朗读起来,仿佛被一种革命力量鼓舞了,大家情绪激昂,读得坚定有力。正因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儿忧伤,相反,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这一段的补充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紧接着我给学生讲了李大钊牺牲的详细过程,学生都被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所震撼。

  上完这节课,给我留下的思考是:对学生感兴趣又容易理解的课文,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多想、多说,但像《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样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无法品读重点语句以及感悟人物形象的课文,不妨在课堂上开个小“讲坛”,让学生听得过瘾,再讲读,突破教学难点也许就容易得多,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可能更大!

猜你感兴趣: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2.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3.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4.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5.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6.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教学反思

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语文六年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08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