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黄河大合唱
六年级语文下册西师大版教材第15课《黄河大合唱》表现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学习啦小编整理了语文课文《黄河大合唱》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黄河大合唱》课文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啊,星海!这就是你的《黄河大合唱》!
那是1941年吧,我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森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
好大的合唱队啊,足有三四百人!这是由几个根据地来会演的宣传队组成的。他们从台上直排到台下,在核桃林那绿油油的屏风前,构成一个巨大的扇面。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穿过“刀山火海”走来的。他们一个个目光闪闪,神情严峻。
乐队,也够奇特的:有洋油桶改制的大提琴,庙上摘下的古钟,两个人搂不过来的牛皮鼓,号兵连借来的马号……在林荫下排成了长阵。从伸出来的丫杈上,吊下来一盏马灯,照着乐谱架和指挥台。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在森林的深处,一个声音深情地发问了。这声音,把我带到了黄河畔,那里有枣花的淡淡清香,旋转奔流的雄浑河水,一个个穿着白布背心的船夫,紧握着桨,炯炯的目光射向蹲在船头的老艄公,等他发出开船的手势……
指挥,缓缓地举起了指挥棒,几千人的心都被提了起来!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系着红绸的马号;几千双眼睛凝聚在那个小小的棒头上。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指挥棒一跳一个巨浪,一甩一个浪花。分不清乐声、歌声,台上、台下。只感到扑面飞来的水珠,脚上滚滚的波浪;万千父老弟兄,盯着一个人的眼睛。桨板,劈动了死寂的东海;号子,震醒了沉睡的山峰;中国号,乘驾着怒吼的黄河,向前冲去!
直到乐声停止了,耳边还响着浪拍石崖的澎湃声。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嗬,好一支精悍的队伍!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这是一支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的部队。
林中的合唱在继续着:“风在吼,马在叫……”歌声好像在为这支部队送行。今夜,他们就要徒步涉过深深的河水,穿过敌人的火网; 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黄河大合唱》教材分析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光未然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同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本文作者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于是,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了下来。
课文既写了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情景,又写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表现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词句鲜活生动,气势恢弘,富有感染力。特别是描写演唱部分,先描写合唱队员“目光闪闪”、“神情严峻”,乐队“奇特”,再描写演唱情景,中间穿插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写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时,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对战士战斗准备和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刚毅与沉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在作者的联想与想象中,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3段:课文以歌词引出《黄河大合唱》,引出“我”对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情景的回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愤怒的情绪、坚定的节奏,有力地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4段:是对合唱队进行描写,引导学生抓住“三四百人”、“从台上直排到台下”、“构成一个巨大的扇面”体会合唱队伍的庞大,为后文恢弘的气势作下铺垫。“穿过‘刀山火海’”说明队员们都历经了战斗的洗礼,从“目光闪闪”、“神情严峻”可以感受到队员们的认真和坚毅。
屏风: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这里把茂盛的“核桃林”比作屏风。
刀山火海:比喻非常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闪闪:光亮四射。这里指合唱队员们的目光坚定有力,透射出一种英勇气概。
严峻:严厉,严肃。
第5段:描写了“奇特”的乐队。引导学生从乐队的组成和乐器的来历感受乐队的奇特:大提琴是洋油桶改制的,古钟是从庙里摘下的,马号是从号兵连借来的,还有牛皮鼓……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条件的艰苦和队员们的满腔热情。
第6段:由一个深情的发问引入对演唱情景的描写,并且由这声音,联想到了黄河河畔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枣花,旋转奔流的雄浑河水,目光炯炯的船夫和艄公……
雄浑:强健有力。
第7段:写乐声响起,犹如“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这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这一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捏”、“举”,凝聚了千钧之力,蓄势待发,一“劈”,便如洪水“冲出闸门”,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第8段:作者从指挥棒的舞动联想到黄河的“巨浪”和“浪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恢弘、跳跃的气势。
死寂: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学习6、7、8段,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烘托了气氛,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并且还要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朗读,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
第10~11段:写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对战士战斗准备和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刚毅与沉着,作者由此展开想象,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的热烈的战斗场面,振奋人心。其间还穿插了对林中合唱的描写,“风在吼,马在叫……”,好似战斗的号角,烘托出一种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
↓↓↓ 下页更多"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