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小学学习方法 > 六年级方法 > 六年级语文 >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黄山松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黄山松

时间: 嘉馨975 分享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黄山松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黄山松》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黄山松》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黄山松》

  那年,我游览了“华夏第一奇山”———黄山。秀丽的山峦,奇美的怪石,浩(hào)瀚(hàn)的云海,这些都使我流连忘返。然而最有特色的要算是黄山松了。

  初上黄山,我就为黄山松那宏(hóng)大的气势所折服。那种苍郁连绵、直至天际的非凡气势,岂(qǐ)是寻常景观能比?未入松林,远远就听见阵阵松涛的轰鸣;进入松林,仰视天空,只能从稠密的枝叶间望见斑驳(bó)的天宇(yǔ)。

  久闻黄山有十大名松,今日始见。无论是枝叶的繁盛,色彩的浓郁,还是姿态的遒(qiú)劲,根基的盘错,都展示了黄山松独特的美。

  刚登上玉屏楼,一眼就望见树干粗壮、枝条繁茂的“迎客松”。它真像个好客的主人,正平伸开它那健壮而热情的手臂,仿佛在笑迎五洲四海的宾客,热情但绝不谄(chǎn)媚。

  正当我们在云山雾海中穿行之时,忽见一段长长的松臂自上而下探入云海之中,像在捞取奇珍异宝。这是“探海松”。几百年、上千年过去了,大概什么也没取上来,可它仍在执著地探寻,不断地捞取。

  绕过始信峰,远远望见岔(chà)路口矗(chù)立着一株(zhū)巨松,虽距之百步远,但我仍望不见它的顶端———笔直、高大、繁茂,这就是闻名遐(xiá)迩(ěr)的“黑虎松”。它像是守山的卫士,虽然严肃,但看不出冷峻(jùn)。

  再往前走,又是两株,不,是一株奇松:它虽有两个树根,相距一米有余,而两株树干却紧紧缠绕在一起,到后来,简直分不出彼此了。这就是相亲相依的“连理松”。

  还有那“倒挂松”“蒲团松”“龙爪松”……奇松并列,千姿百态,真是看不够,说不尽,意无穷。

  “黄山归来不看松”。是啊,黄山群松的气魄(pò),天下何处能再现?黄山松那生命的活力,又有什么地方的松树能与之相比呢?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黄山松》教材分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课文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是围绕黄山松树的特点来写的。从听人说黄山松有特色,到自己的概念变得明确,这里有两个层次,这样的描写,如说话一般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第2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一个特点: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首先注意了黄松的生存环境:松树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的生存环境简直太糟糕了。“石罅”、“石缝”、“石上生”,作者反复强调,写出黄山松生存环境之奇特,生存之艰难。以至于引起了作者的好奇:这松树生长靠的是什么呢?石头缝里有养料吗?作者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猜想松树的养料大概是一种叫做“石髓”的东西。这里,作者没有用赞美的语言,没有用让人激情澎湃的诗一般的文字去赞美黄山松的生命力,而是通过作者的看,作者随意的思索,作者对那棵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的松树的描写,慢慢地把这个意思透露出来。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这一部分,特别是“石罅”、“邛疏”、“窈窕”、“娉娉婷婷”这些词语,不仅要会读,还要能够了解它们的意思。学生初读丰子恺的这篇文章,可能在文字上有一些困难,但是这个阶段过去以后,他们读类似的文章就不会再觉得特别困难,这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很有好处。

  第3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二个特点:一心向阳。这是从黄山松枝条的特点来写的。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枝条向上生;二是长在悬崖边上的松树,它们的靠空中一面的枝条长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则一根枝条也不长。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谈谈黄山松的特点,有条件的话可以展示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较,而且从“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好像一个很疏的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这些句子可以体会,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也很准确。

  第4段:这一部分是在开头写出黄山松的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这句话写出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具有团结力。开头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这一段先写“团结松”。作者先写它的形态:用“密切”、“偎傍”刻画出它枝条团结紧密的情态。然后作者写了自己的思考。“谛视”,就是很认真地看,作者很认真地看,在想什么呢?想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接着作者写了它的坚实:树干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这样强大坚实,才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是什么让这松树这样强大、团结?作者是这样描写团结松的:“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准确传神地把黄山松枝条相互依靠、紧密连接的情态描画了出来。接着,作者写“蒲团松”,它“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但是这样一棵树,“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让作者不由得感叹:“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这一部分主题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的时候抓住“偎傍”、“不可思议”让学生体会黄山松团结的力量。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自己去总体感知课文,并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白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概括段意。可以从黄山松的特点着手来写这几个小标题。

↓↓点击下一页查看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黄山松》教学设计↓↓

  

290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