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2016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

2016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2016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

  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我们要把它背诵下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2016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

  2016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1)目的: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形成过程: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中国政府命令解放军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②1981年,全国人大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主张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政策。“一国两制”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正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二、香港、澳门回归

  1、背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经过谈判中英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香港问题的解决为解决澳门问题提供了范例。

  2、香港回归——⑴中英联合声明: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⑵香港回归及重大意义: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是中国政府“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方针的成功运用,促进了和平统一进程;同时也为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范例。

  3、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的交流——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频繁交流的表现:1980年以后,民间交往开始,回祖国大陆安居、探亲访友的人增多;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阻碍: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动势力的干涉。共同心愿: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2016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走自己的路——提出的背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抓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领路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口号的提出: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提出者:邓小平。作用: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提”,是立国之本。 贯彻不力导致的后果:1989年的一场。

  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1.十三大(1987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坚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还规划了实现现代化目标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2.十四大(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我国规划了本世纪前进的航程,确立了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行动纲领。

  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十五大(1997年9月):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为我们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吹响了号角。

  2、中共十六大(2002年):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3、中共十七大(2007年):提出“科学发展观”。

  2016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全面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二、对内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要性:建国以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上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迫切要求。

  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原因: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如原有的经济体制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在所有制结构上片面强调和追求“一大二公”等。阻碍了生产力发展。首先取得突破:安徽,四川。改革内容: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作用: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全面展开):①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②改革内容-所有制结构上即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上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③作用-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三、对外开放——⑴、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⑵、前提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平等互利。 ⑶、内容: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⑷、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后来国家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作为经济开放区;并逐步向内地发展。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海南1988年、上海浦东1991年开放为特区)。

  四、改革开放的成就——⑴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⑵工业方面,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三峡工程等。⑶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⑸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546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