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策略及注意事项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及注意事项
高考备考正在紧张的进行中,历史的备考策略相信大家都了解过,历史复习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注意事项。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高考历史备考策略及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
一、突出主干基础知识考查。在阶段史复习中应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梳理,把握主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使知识系统化,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加强历史纵横联系和中外分析比较。在专题复习时,专题的确立要突出历史学科的主干内容并能反映新课程改革、特别是课程内容改革的思想。首先可依据新课程内容确立并细化小专题,然后引导和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重组,掌握有关专题的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重点突出它的阶段特征。
二、突出周年问题考查。如2003年上海卷第31题"今年是辛亥先贤宋教仁遇难90周年",2003年全国文综卷第37题(70周年)1933年,中国军民在长城一线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请举出其中一个事例。第40题(3)问(60周年)1943年,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我们在教学复习备考中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004年较重要的值得我们关注的周年问题有:110周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创兴中会),90周年(一战爆发),80周年(国共**次合作、北京政变),50周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日内瓦会议),40周年(中国**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等等。
三、突出重大工程问题考查。如2003年文综春季卷考查都江堰和郑国渠,2003年夏季卷考查长城题等,都给予我们一个信息。从历史重大工程切入,以历史地理知识为载体对考生的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查已成为文综命题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历史上的重要工程,尤其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工程及其他历史人文景观。并依据高考目标和要求,重视教材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不同角度去设计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四、突出重大时政问题显性化考查。这一点在上海卷中尤为突出。如2001年中共诞生80周年和日本教科书事件,2002年关注9.11事件和2003年关注非典、南水北调工程和上海申博成功等。无不体现历史察古鉴今的学科功能,弘扬时代主旋律,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2003年全国文综卷也开始体现了热点问题的显性化处理。如土地政策、民主与法制建设、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建设题等都是重大现实热点问题。
复习中要继续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注意时政热点选取应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而不应仅局限于近期的事件;要全面掌握热点问题的具体内容和前因后果;要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出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要以历史的眼光和现实问题来解读历史知识,分析时政问题。具体而言:①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如关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研究,关于近代化探索的研究等。②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分析,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研究等。③学科交叉点综合研究。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三农问题、水利工程问题等。
五、突出研究性学习成果化考查。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为了深化新课程改革,在作为中学教学指挥棒的高考试题中有所体现甚至不断强化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查,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成果化的考查(因现行高考还较难考查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探究等过程)。从试卷分析中可看出历史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考查主要体现就是提供属于实证史料的历史图片,把作为**手资料的历史遗物与文字材料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已学历史知识分析其中透露的历史信息,这就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体现了历史学习的实际应用性,丰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内容。
高考历史一轮备考的注意事项
1.“欲速则不达”。一轮复习是一个连续而且漫长的过程,是毅力的比拼,学习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基础复习上来。不能一心只想做高考题、一模题好高骛远,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的揣摩每个知识点,心不静则思维不清晰,思维不清晰则复习没有效率。
2.忌毫无计划。没有计划的复习一定是低效的,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每天有计划,每周有计划,每月有计划。在计划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在复习的时候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3.忌学无规律。高三的复习是非常有规律的,也就意味着高三的生活也必须要遵从学习的规律,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找到合适的生活规律去复习,效率一定会有较大的提升。
4.不要盲目做题。一轮复习非常具有针对性,对于所有知识点的地毯式轰炸,要做到不缺不漏。因此,仅靠做题一定达不到一轮复习应该具有的效果。盲目做题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在概念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教材上最清晰的概念与原理,注重对知识点运用方法的总结。
总之,一轮复习就是一个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过程,一轮复习的价值在于通过对知识、方法量的积累,达到学科能力质的飞跃,最终兴风雨、成蛟龙,决胜高考。
高考历史古代的政治制度
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
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西汉:空前加强(汉承秦制、有因有革);
(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
(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
(9)、反君主****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10)、结束:辛亥革命****了封建君主****制度。
4、特点、功能和作用: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
(2)、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B、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极易形成暴政、****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认识:A、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B、产生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