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初三历史试卷及答案(2)
南京市初三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5分)
1.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 )
A.种植粮食作物 B.制造陶器 C.发明舟车 D.铸造青铜器
【考点】16: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所以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该处原始居民可能是半坡人,种植粮食作物.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2.“(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材料体现的是( )
A.周初分封 B.商鞅变法 C.秦设郡县 D.汉初分封
【考点】26: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以分封制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解答】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即把土地、奴隶和平民分封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材料“(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反映的正是西周的分封制.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分封制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3.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为其提供物质条件的是( )
A.甲骨文 B.造纸术 C.圆周率 D.印刷术
【考点】3K:纸的发明和改进.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造纸术与书法艺术的关系.东汉蔡伦改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解答】东汉蔡伦改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由此可知为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提供物质条件的是造纸术.
故选B.
【点评】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间、意义.
4.“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 )
A.都江堰修筑的功效 B.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C.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 D.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考点】46: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关内容.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故选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辨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5.如图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
A.秦朝暴政 B.赤壁之战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考点】5C: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亡.
【分析】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解答】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根据题干给出的“未休兵”可知该诗反映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杜甫的生活年代和安史之乱的影响.
6.《马关条约》签订后,将领刘永福表示“万死不辞”,“愿合众志成城”,反对日本侵略暴行。这里的“暴行”包括( )
A.火烧圆明园
B.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C.镇压义和团
D.在南京大肆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考点】8B:《马关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知识点,应把握《马关条约》的内容.《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解答】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结合“《马关条约》签订后,…反对日本侵略暴行.”可知这里的暴行是指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
7.1876年,李鸿章说:“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他强调兴办( )
A.军事工业 B.民用工业 C.出版机构 D.新式学堂
【考点】91: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有关内容,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解答】依据题干中的时间(1976年)、人物(李鸿章)和“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以及所学可得知,李鸿章等人提出了自强和求富,洋务运动前期李鸿章等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符合题意的是民用工业.
故选B.
【点评】准确把握基础知识,熟记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目的、口号、内容及意义等.
8.“我们党用28年时间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缔造新中国,彻底改变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党建立这一功勋的起始时间是( )
A.1840年 B.1919年 C.1921年 D.1949年
【考点】9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分析】本题以“我们党用28年时间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缔造新中国,彻底改变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答】据材料“们党用28年时间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缔造新中国,彻底改变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可知,此事件是中共一大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共产党小组推举的12名代表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大会讨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的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书记,李达任宣传主任,张国焘任组织主任.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故选C.
【点评】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9.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x藏的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考点】CB: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的意义.
【解答】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10.“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工人。”“他”的典型事迹是( )
A.研制原子弹 B.参加石油会战 C.治理兰考灾害 D.培育杂交水稻
【考点】CF: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
【分析】本题考查了王进喜.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答】铁人王进喜的典型事迹是参加石油会战.王进喜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模范人物王进喜的事迹.
11.“1984年广东的出口额超过1000亿元,比1978年增长238%。”“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国有企业改革的启动
【考点】D5: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特区的建立.识记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的相关史实.
【解答】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依据题干描述可知,广东的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特区的建立.
故选C.
【点评】知道经济特区的设立,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12.邓小平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个问题”中,目前已经解决的是( )
A.新生政权巩固 B.民族区域自治 C.海峡两岸统一 D.香港澳门回归
【考点】E4: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考查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我国还将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以邓小平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3.在如图所示大会上,中国取得的外交胜利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
【考点】E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分析】本题以为图片依托,考查中国重返联合国.
【解答】据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4.“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材料反映的是( )
A.古埃及奴隶制度 B.汉谟拉比法典
C.古印度种姓制度 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考点】F7: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分析】本题解题关键是从首陀罗切入,结合所学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祭祀、贵族是第一等级婆罗门,掌握神权;国王、武士、官吏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属于第四等级首陀罗.首陀罗属于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第四等级.
故选C.
【点评】考查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内容,试题关键信息为首陀罗,要注意区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
15.“以零号填补个位、十位、百位……的空白,进位法简明准确”,评述的对象是( )
A.阿拉伯数字 B.万有引力定律 C.生物进化论 D.相对论
【考点】G9: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
【分析】本题考查了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
【解答】“以零号填补个位、十位、百位…的空白,进位法简明准确”,评述的对象是阿拉伯数字.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16.“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
A.基督教的传播 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厂制度的确立
【考点】H3:资产阶级的萌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资产阶级萌芽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由材料“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可知,材料反映了手工工场的产生.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资产阶级产生起推动作用.
故选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资产阶级萌芽的相关知识点.
17.下列历史现象中,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但丁创作《神曲》②《哈姆雷特》问世 ③颁布《人权宣言》④伏尔泰批判天主教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考点】H1:文艺复兴运动;HE:《人权宣言》;K9:启蒙运动.
【分析】本题以但丁创作《神曲》、《哈姆雷特》问世、颁布《人权宣言》、伏尔泰批判天主教会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解答】①但丁创作《神曲》是在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②《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在15到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它地方时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③颁布《人权宣言》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在法国启蒙运动之后;④伏尔泰批判天主教会是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关史实.
18.第三交响曲总谱扉页上写着“为纪念一个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它纪念的“伟人”是( )
A.克伦威尔 B.华盛顿 C.拿破仑 D.贝多芬
【考点】HH:评价华盛顿与拿破仑.
【分析】本题以《第三交响曲》为切入点,考查拿破仑的相关知识.
【解答】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古典乐派的终结者和浪漫乐派的开拓者,代表作《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热情颂扬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的英雄业绩,贝多芬认为拿破仑称帝破坏了共和,是独裁专制,因而一怒之下将这部名曲改名.所以它纪念的“伟人”是拿破仑.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贝多芬的主要成就.
19.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15﹣19世纪,(戈雷岛)相继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占领,……岛上简陋的奴隶居住区和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所形成鲜明的对比。”材料揭示了( )
A.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B.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
C.罗马帝国的扩张范围 D.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
【考点】I6: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分析】本题以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依托,考查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
【解答】据“15﹣19世纪,(戈雷岛)相继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占领,…岛上简陋的奴隶居住区和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所形成鲜明的对比.”关键信息“简陋的奴隶居住区和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所形成鲜明的对比”可知,材料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是建立在对奴隶野蛮掠夺的基础上的,这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欧洲国家的殖民掠夺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20.《共产党宣言》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胜利”的重要代表是( )
A.玻利维亚的独立 B.农奴制的废除
C.人民委员会的建立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考点】L2:俄国十月革命.
【分析】本题以《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无产阶级的胜利的重要代表是人民委员会的建立,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委员会.
故选C.
【点评】注意识记十月革命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1.“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为摆脱这一困境,苏维埃政府( )
A.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推广种植玉米 D.以政治改革为重
【考点】L4:苏俄新经济政策.
【分析】本题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为为依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解答】“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为摆脱这一困境,苏维埃政府采取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为摆脱工业产值过低的困境,苏维埃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于国家暂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这项措施有利于苏俄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列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以及影响.
22.下列属于二战后去殖民地化进程中赢得独立的亚洲国家是( )
①印度②巴基斯坦③纳米比亚④巴拿马。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考点】N7: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注意题目强调的是亚洲.
【解答】①印度②巴基斯坦在亚洲;③纳米比亚在非洲,④巴拿马横贯南北美洲是一个美洲国家.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国家所在的大洲.
2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体现并推进了这一趋势的主要是( )
A.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B.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C.两极格局的不复存在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考点】OE: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分析】本题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为依托,考查体现并推进了这一趋势的组织.
【解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体现并推进了这一趋势的主要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中文简称:世贸组织,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 ,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 拥有164个成员,成员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8%,有“经济联合国”之称.世贸组织规定各成员在国际经贸竞争中,消除歧视性待遇,坚持非歧视贸易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扩大市场准入程度及提高贸易政策和法规的透明度,以及实施通知与审议等原则.从而协调各成员间的贸易政策,共同管理全球贸易.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最能体现并推进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24.“这次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其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这众多新技术之间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技术群。”“这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不包括( )
A.人类开始制造使用机器 B.科学技术新成果大量涌现
C.科技各领域间相互渗透 D.新技术成为最活跃的因素
【考点】I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解答】据“这次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其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这众多新技术之间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技术群”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依据课本内容结合题干描述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首先,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速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其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第三,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故BCD都属于工业革命的特点;A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25.为祭奠在战争中死难的国民,增强当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与珍爱和平的情感,二战后出现的现象包括( )
①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②毕加索创造《格尔尼卡》③设立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④设立国家公祭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A7:南京大屠杀.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及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的设立.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了忏悔纳粹德国当年犯下的罪行,早在1995年德国就通过法律设定每年的1月27日为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
【解答】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这些作品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在1937年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创作的《格尔尼卡》,是20世纪艺术中的珍品,它控诉了法西斯的暴行.由此可知①②出现在二战前,③④是二战后出现的现象.
故选D.
【点评】掌握人们对战争中受害者怀念的方式,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35分)
26.(10分)(2017•南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设置澎湖巡检司
.﹣﹣《中国通史》
材料二 终永乐一朝,朱棣五次北征,三次打败蒙古军队。……永乐死难,设哈密卫,加强对西部边陲的统治。……永乐五年,修筑驿路,设置驿站,加强x藏与内地的联系。永乐十三年,增设贵州省,进一步加强在西南地区的统治。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1616年后金汗过建立。经1621年的“辽沈之战”、次年的“广宁之战”,已领有辽河以西的东北地区,进逼山海关,拥有了“逐鹿中原”的根据地,……1644年,清入主中原。此后历经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统一中国。
﹣﹣《中国古代农耕与游牧社会交往的历史脉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易经》是哪一学派的经典?元“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2)“朱棣”是哪一朝代的皇帝?据材料二,归纳其巩固统一的两项措施。
(3)材料三中“后金汗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1644年“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是谁?
(4)综合上述材料,概况元明清三朝的共同历史作用。
【考点】64: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67:南宋和金的对峙;6D:忽必烈建立元朝;72: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77: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宋元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要结合所学进行深入分析.
【解答】(1)据材料和所学知,材料中的“宋”指的是南宋,与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西夏和金.《易经》是儒家学派的经典.1276年元灭南宋,统一了全国,重建了大一统国家.
(2)据所学知,“朱棣”是明朝皇帝即明成祖.由材料“终永乐一朝,朱棣五次北征,三次打败蒙古军队.…永乐死难,设哈密卫,加强对西部边陲的统治.…永乐五年,修筑驿路,设置驿站,加强x藏与内地的联系.永乐十三年,增设贵州省,进一步加强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可知,朱棣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北征蒙古,设置机构等.
(3)据所学知,“后金汗国”是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1644年“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是顺治帝.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元明清三朝都推动了统一多民放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故答案为:
(1)西夏和金;儒家;重建了大一统国家.
(2)明朝;北征蒙古,设置机构等.
(3)女真;顺治帝.
(4)推动了统一多民放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元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
27.(12分)(2017•南京)阅读示意图,回答问题。
【考点】9M: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9O:红军长征;A5: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AD: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AI: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AK: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AM: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E5:海军 空军 导弹部队的建立.
【分析】本题以图示为切入点,考查南昌起义、长征、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胜利、三大战役、南京解放相关知识.
【解答】(1)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们军队的开始.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支坚强队伍.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名称之一.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45年8月15日晚,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击败了国民党的主力.三大战役后,1949年4月21日,、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放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新中国成立前夕,筹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
(4)据图示可知,人民解放军人数变化总趋势处于上升阶段.其原因是党的正确领导,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故答案为:
(1)①第四军;②长征.
(2)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八路军;⑤新四军;⑥1945年.
(3)⑦战略进攻;⑧三大战役;⑨南京;⑩华东军区海军.
(4)党的正确领导;得民心.
【点评】本题掌握南昌起义、长征、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胜利、三大战役、南京解放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记忆基础知识能力.
28.(13分)(2017•南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西洋两岸部分国家工业产量比例示意图(摘编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欧洲的许多工业区都已遭到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惊人地发展起来。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欧洲已不再像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场,这两方面的领导权都已转到大西洋彼岸。
.﹣﹣《全球通史》
材料三 由于二战后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深陷战争而不能自拔,美国国力的鼎盛时期到60年代末终于告一段落,巨额的战争费用,使财政赤字逐年扩大。……依赖美国援助和扶持的……日本经过高速发展,到70年代初,已一跃而为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请回答:
(1)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是何时开始的?据材料一,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首发领先和后来居上的国家。
(2)据材料二,分别概述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导致这些状况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列出美国推行的“扩张政策”的三个具体表现。据材料三,归纳其影响。
(4)推断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重心的去向。
【考点】I1:第一次工业革命;K1:第二次工业革命;K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影响;O4: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推行的“扩张政策”等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1)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英国;美国很快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并迅速赶上和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英国.
(2)由材料“欧洲的许多工业区都已遭到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惊人地发展起来.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欧洲已不再像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场,这两方面的领导权都已转到大西洋彼岸”可知,欧洲的经济发展状况为经济遭到破坏;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为经济发展迅猛.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这些状况的出现,以此作答即可.
(3)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美国推行的“扩张政策”表现在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等.由材料“由于二战后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深陷战争而不能自拔,美国国力的鼎盛时期到60年代末终于告一段落,巨额的战争费用,使财政赤字逐年扩大.…依赖美国援助和扶持的…日本经过高速发展,到70年代初,已一跃而为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可知,美国推行的“扩张政策”削弱了美国国力,同时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据此解答即可.
(4)依据课本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飞速发展 ,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威胁,美日西欧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所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重心转向太平洋地区,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以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英国;美国.
(2)欧洲经济遭到破坏;美国经济发展迅猛.第一次世界大战.
(3)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等.削弱了美国国力;利于日本经济发展.
(4)转向太平洋地区等.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材料,注意准确识记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推行的“扩张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猜你喜欢:
2.初三历史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