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末历史备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的期末来临,历史备考得如何?在忙也要做历史试卷,巩固历史知识点。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高二期末历史备考试卷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二期末历史备考试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2.《礼记》中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
A.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B.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C.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D.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
3. “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
A.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B.体现了宗法观念对法制的影响
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性 D.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4. 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5. 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D.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6. 元代中央“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自言所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元代时
A.中书省的权力比较集中 B.中书省兼掌军事、民族、监察等事务
C.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D.行省制维持了元朝的稳定
7.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摩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8.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9.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该盐法改革的目的是
A.盐业商运商销 B.减轻盐商税负
C.官商共利 D.盐铁官营
10. 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11.下表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
康熙后期 雍正年间 乾隆中期 嘉庆道光年间
山东船税 786两 0.8万--0.9万两 10793两 2万—3万两
天津关税海税 较少 1万一2万两 5万一6万两 8万一10万两
山海关关税 较少 1万一2万两 3万—4万两 10万一11万两
合计 数千一1万两 3万一5万两 9万一 11万两 20万一24万两
A. 交通运输业大发展,贸易交通条件改善
B.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C. 现代海禁政策松弛,对外贸易不受限制
D. 清代社会秩序稳定,商品经济发展
12.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
A.变革进取的精神 B.公平公正的理念
C.自由平等的思想 D.推行刑罚的原则
13.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影响,而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
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
C.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D.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1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5. 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
A.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 B.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 D.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16. 王祯在《农书•农器图谱》中详细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既注意吸收当时最新实践成果又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实验。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极为强调实用科学技术 B.注重社会科学理论研究
C.重视理论的概括和抽象 D.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7. 我国在封建社会初期天文历法成就相对比较突出的原因是
A.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B.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特殊智慧
C.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D.在封建迷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8.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19. 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可以看出古代雅典
A.陪审法庭是雅典人行使权力的最高机关
B.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
C.雅典律师完全主导了法庭审判
D.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20. 狄摩西尼指出:“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自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下列各项中,最能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的是
A.雅典盛行人文主义 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雅典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D.雅典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
21. 《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斩”。《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A.唐律能有效的防范谋反叛逆事件发生
B.罗马法的规定更具有理性色彩
C.法律不具备普遍适用性
D.罗马的法律比中国法律显得更加灵活
22. 古罗马法学家认为:自然法是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因为这种法律不是人类特有的,而是一切动物都具有的,不论是天空、地上或海里的动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法是全人类平等遵守的自然理性
B.自然法是自然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规律
C.人定法是根植于自然的最高理性
D.自然法是人定法精密化的表现
23. 历史上的某派别曾主张,“……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而自然的指示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该派别的活动
A.促使罗马公民法向万民法逐步转变
B.冲破了天主教会对西欧的神学统治
C.实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以理性阳光驱散了西欧社会的黑暗
24. 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A.普罗泰格哥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25.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观点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26. 1420~1436年,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时,匠心独具的设计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大胆突破传统的完全封闭风格,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下图)。该设计反映出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着人们前进
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27. 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 B.“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
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
28.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29. 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纪的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伏尔泰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是超越基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法国 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及《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法国推崇孔子的主要原因是
A.借助孔子道德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 B.利用中国道德政治批判西方现实
C.儒学与“理性”社会核心思想一致 D.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
30.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高二期末历史备考试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5分,34题12分,共55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摘自《历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12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专家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中,把封建社会分为两种不同的体制。一种是刚性体制,这个社会中等级制和身份制严格,社会流动不易,看似稳固,但应变能力很差,所以一击即溃;另一种是弹性体制,该社会中缺乏严格的等级制和身份制,纵向和横向上社会流动都可以进行,权力结构可以变化,权力的行使方式也灵活多样,所以这种社会的应变能力很强,遇到危机可以自我调整,从而长期存活下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由刚性体制转变为弹性体制的时间,并说明你的理由。(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元杂剧以后,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戏剧一直是城市人民最主要的共同审美对象。这种情形在明代表现得非常充分。明代戏曲在元杂剧后取得了极大的繁荣。首先是种类繁多……其次是大作家、大作品和名演员不断涌现……第三是不断有创新……
汤显祖是明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牡丹亭》是一部“以情格理”的杰作。汤显祖最佩服的是晚明卓越的思想家李贽(卓吾)。李卓吾主张重视功利,提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对汤显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强调“情”字,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义”和“理”。汤显祖《牡丹亭题词》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以情为指归、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
——摘自黄建华、任丽青《明代的城市文化》
材料二 他(莎士比亚)剧本的背景都设在意大利、法国、苏格兰或者希腊,但是实质上这些故事发生的地方就是莎士比亚所了解的狭小世界,即伦敦、斯特拉特福以及二者之间的地区……他的很多重要剧本都隐含着这样的意义。詹姆斯一世的腐朽王朝在《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埃及朝廷中得以用反讽的手法再现,《仲夏夜之梦》中的波特姆、彼得•奎斯和他们的同类都是英国的乡下人,而几乎不像雅典人……在《第十二夜》中,我发现马尔沃利就是讽刺版的本•琼森,《李尔王》中的埃德蒙就是莎士比亚心目中另一位对手——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最终版。 【注:本•琼森和克里斯托弗•马洛都是莎士比亚以后不久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剧作家】
自莎士比亚之后,伦敦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伦敦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也没能例外……如莎士比亚再现世界一样,狄更斯再现了伦敦。
——摘自哈罗德•布鲁姆《伦敦文学地图》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戏剧繁荣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汤显祖戏剧的思想内涵。(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结合材料指出16~17世纪中西方戏剧的共同特点。(8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论道:“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就愈多,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两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高二期末历史备考试卷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都是“家天下”;C项是现象不是实质;D项君主专制并没有消除宗法制的影响,故答案选B。
2.【答案】C
【解析】《礼记》中记述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反映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通过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进行规范,来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亲亲相隐”的特点是“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其目的是彰显孝道、注重孝悌,加强宗族团结,体现了宗法观念对法制的影响,故本题选 B 项。 “亲亲相隐”原则不能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也未损害明代法律的权威性,故 A、C 项错误; D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4.【答案】A
【解析】左图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右图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图片信息无从体现行政区划的范围变化、在全国的政治地位以及行政机构设置的繁简问题,排除B、C、D三项。故选A。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等,材料揭示的是通过“密封考生姓名”等方式完善科举制度,彰显的是公平竞争,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及录取数量、报考要求、考试内容,据此排除A、B、D三项。故选C。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可以得出中书省的权力比较大,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文字“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清代内阁官员处理公务拘泥规制,不敢创新,说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其政治体制已经僵化,故选B选项;A项中“官员无所事事”与材料意思不符,故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AB两项是干扰选项,属于改革的措施,D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根据材料意思可得出C答案。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不禁街”“夜归”反映了坊市制的时间开始打破。
11.【答案】D
12.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材料的意思是说,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能治众而禁令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明智的统治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制定法律制度,这样才能够治理好国家。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分析选项,A项符合
题意。
13.【答案】C
14.【答案】B
【解析】题干提供的信息是“理学”的创新,这里应该理解为南宋朱熹融合了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A项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形成因素不是理学,故排除;C项理学的作用应该也是儒家思想的
15.【答案】B
【解析】题中没有反映八股取士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中“儒者”和“书生”,“徒以文字华藻”和“徒讲义理,不揣时势”,体现了要主张“经世致用,学以济世”,故B项正确;“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并不是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故C项错误;题中主要针对的是“儒者”和“书生”,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水排、大纺车、木活字转轮排紫盘”以及徐光启“吸收最新实践”可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是对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因而排除B、C项,同时又可以判断出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故答案为A。
17.【答案】C
【解析】我国古代科技发达,但都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为生产、生活服务,属于实用科技。我国古代处于农耕经济时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正是为了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18.【答案】C
【解析】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高且形象改观,这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观念,选择C项。但并没有改变农本商末的主流价值观,故A项错误;也未造成社会阶层地位的频繁变动,故D项错误;商业活动自古即有,但直到明清才出现材料中的现象,可见B项与题干并无关系。
19.【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雅典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故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2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是在B、D之间进行选择,是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还是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导致了公民的爱国热情。从材料信息看,应该是前者,公民政治给予公民充分的民主权利,使他们发自内心的爱这个国家。可知B项符合题意,强调公民的爱国热情和公民意识。
21.【答案】B
【解析】罗马法具有自然法精神,即公正、理性和人道。中国古代法律不仅严酷,还表现为公开的不平等性和基于人伦的滥刑。具有自然法精神的罗马法具有普遍适用性,罗马法讲求证据而非宽松灵活,严刑酷法并不能防范谋反叛逆事件发生。所以本题选B。
22.【答案】D
【解析】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思想核心,它受到了古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影响,认为自然法凌驾于人定法之上,人定法是自然法的精密化。故D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23.【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自然的指示是必然的”“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反映对自然、人性的推崇。该观点是智者学派学者安提丰的主张。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实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选C。
24.【答案】D
【解析】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他们主张人性,但是忽视道德,故A项错误;“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莎士比亚的观点,故B项错误;“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卢梭的观点,故C项错误;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德国的代表人物,强调理性、强调人的自由,故D项正确。
25.【答案】C
【解析】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以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文艺复兴运动,故该学说“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故C项正确。
26.【答案】D
【解析】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从时间可以排除A、B和C。
2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材料信息反映的观点是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即可得到上帝的拯救。故B项符合题意。
28.【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第一个“权威”是指教会和教皇的权威,第二个“权威”是指信仰上帝的权威。马丁•路德仍然坚持宗教信仰,故D表述错误。
29.【答案】D
【解析】题干中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思想观点“是超越基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但并不能体现出伏尔泰反对基督教神学,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对西方现实社会的批判,故B项错误;儒学与“理性”社会核心思想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法国思想家赞扬孔子思想中与平等相关的主张,并进行宣传,体现出了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的观点,故D项正确。
30.【答案】C
【解析】启蒙思想是反映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B项排除;题干中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D项与题干观点相对立,排除;A、C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题干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强制工具,显然,A项与题意不符,C项正确。
31.(1)异: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或:韩非子认为法律是专制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2分)
同: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2分)
(2)差异:
①中华法系礼刑结合(侧重公法),维护国家、家族利益;古罗马法私法发达,保护个人权利。(2分)
②中华法系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古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法治。(2分)
③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2分)
原因:
①中国:自然经济;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
②中国:宗法制度,专制统治;古罗马:城邦政治,帝国时代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
③中国:法家,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古罗马:自然法思想,平等、公正、正义。(6分)
32.(12分)
【试题解析】第一小问时间,根据弹性体制的特征之一,即纵向和横向上社会流动都可以进行,可以判断出与科举制有关,再结合其他特征可以判断出唐朝。第二小问理由,唐代以前,刚性体制表现为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普遍存在,以及九品中正制所造成的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社会阶层流动性差;唐代及以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再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等级制和身份制进一步削弱,社会人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
【答案】
转变的时间为唐朝。(2分)
理由: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是刚性体制,表现为寺院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普遍存在;人才选拔由军功行赏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导致累世公卿局面的出现。(每点2分,共4分)
唐以后,农村中租佃关系的发展,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打击了门阀士族,使得人才流动性加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使等级制和身份制进一步削弱,社会人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每点2分,共6分)
33.(15分)
(1)原因:元代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强。(4分)
思想内涵:突破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义”和“理”对人性的压抑;引导人们追求功利和现世生活的自由与幸福,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3分)
(2)历史背景: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文主义”的推崇,影响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一种适应英国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而当时英国人的生活状况,又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3分)
影响: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使人文精神在英国得到传播,而且深深影响了英国的戏剧创作和文学创作,促进英国文化走向辉煌。(3分)
共同特点: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破原有文化对人性的压制;(1分)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在一起。(1分)
34.(12分) 观点一: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2分)
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促进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科技文化向近代转型。(4分,答出其他内容,符合要求,同等给分)
观点二:各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2分)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4分,答出其他内容,符合要求,同等给分)
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都是“家天下”;C项是现象不是实质;D项君主专制并没有消除宗法制的影响,故答案选B。
2.【答案】C
【解析】《礼记》中记述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反映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通过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进行规范,来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亲亲相隐”的特点是“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其目的是彰显孝道、注重孝悌,加强宗族团结,体现了宗法观念对法制的影响,故本题选 B 项。 “亲亲相隐”原则不能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也未损害明代法律的权威性,故 A、C 项错误; D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4.【答案】A
【解析】左图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右图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图片信息无从体现行政区划的范围变化、在全国的政治地位以及行政机构设置的繁简问题,排除B、C、D三项。故选A。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等,材料揭示的是通过“密封考生姓名”等方式完善科举制度,彰显的是公平竞争,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及录取数量、报考要求、考试内容,据此排除A、B、D三项。故选C。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可以得出中书省的权力比较大,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文字“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清代内阁官员处理公务拘泥规制,不敢创新,说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其政治体制已经僵化,故选B选项;A项中“官员无所事事”与材料意思不符,故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AB两项是干扰选项,属于改革的措施,D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根据材料意思可得出C答案。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不禁街”“夜归”反映了坊市制的时间开始打破。
11.【答案】D
12.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材料的意思是说,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能治众而禁令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明智的统治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制定法律制度,这样才能够治理好国家。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分析选项,A项符合
题意。
13.【答案】C
14.【答案】B
【解析】题干提供的信息是“理学”的创新,这里应该理解为南宋朱熹融合了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A项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形成因素不是理学,故排除;C项理学的作用应该也是儒家思想的
15.【答案】B
【解析】题中没有反映八股取士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中“儒者”和“书生”,“徒以文字华藻”和“徒讲义理,不揣时势”,体现了要主张“经世致用,学以济世”,故B项正确;“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并不是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故C项错误;题中主要针对的是“儒者”和“书生”,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水排、大纺车、木活字转轮排紫盘”以及徐光启“吸收最新实践”可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是对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因而排除B、C项,同时又可以判断出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故答案为A。
17.【答案】C
【解析】我国古代科技发达,但都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为生产、生活服务,属于实用科技。我国古代处于农耕经济时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正是为了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18.【答案】C
【解析】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高且形象改观,这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观念,选择C项。但并没有改变农本商末的主流价值观,故A项错误;也未造成社会阶层地位的频繁变动,故D项错误;商业活动自古即有,但直到明清才出现材料中的现象,可见B项与题干并无关系。
19.【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雅典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故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2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是在B、D之间进行选择,是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还是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导致了公民的爱国热情。从材料信息看,应该是前者,公民政治给予公民充分的民主权利,使他们发自内心的爱这个国家。可知B项符合题意,强调公民的爱国热情和公民意识。
21.【答案】B
【解析】罗马法具有自然法精神,即公正、理性和人道。中国古代法律不仅严酷,还表现为公开的不平等性和基于人伦的滥刑。具有自然法精神的罗马法具有普遍适用性,罗马法讲求证据而非宽松灵活,严刑酷法并不能防范谋反叛逆事件发生。所以本题选B。
22.【答案】D
【解析】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思想核心,它受到了古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影响,认为自然法凌驾于人定法之上,人定法是自然法的精密化。故D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23.【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自然的指示是必然的”“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反映对自然、人性的推崇。该观点是智者学派学者安提丰的主张。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实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选C。
24.【答案】D
【解析】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他们主张人性,但是忽视道德,故A项错误;“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莎士比亚的观点,故B项错误;“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卢梭的观点,故C项错误;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德国的代表人物,强调理性、强调人的自由,故D项正确。
25.【答案】C
【解析】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以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文艺复兴运动,故该学说“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故C项正确。
26.【答案】D
【解析】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从时间可以排除A、B和C。
2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材料信息反映的观点是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即可得到上帝的拯救。故B项符合题意。
28.【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第一个“权威”是指教会和教皇的权威,第二个“权威”是指信仰上帝的权威。马丁•路德仍然坚持宗教信仰,故D表述错误。
29.【答案】D
【解析】题干中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思想观点“是超越基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但并不能体现出伏尔泰反对基督教神学,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对西方现实社会的批判,故B项错误;儒学与“理性”社会核心思想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法国思想家赞扬孔子思想中与平等相关的主张,并进行宣传,体现出了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的观点,故D项正确。
30.【答案】C
【解析】启蒙思想是反映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B项排除;题干中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D项与题干观点相对立,排除;A、C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题干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强制工具,显然,A项与题意不符,C项正确。
31.(1)异: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或:韩非子认为法律是专制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2分)
同: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2分)
(2)差异:
①中华法系礼刑结合(侧重公法),维护国家、家族利益;古罗马法私法发达,保护个人权利。(2分)
②中华法系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古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法治。(2分)
③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2分)
原因:
①中国:自然经济;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
②中国:宗法制度,专制统治;古罗马:城邦政治,帝国时代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
③中国:法家,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古罗马:自然法思想,平等、公正、正义。(6分)
32.(12分)
【试题解析】第一小问时间,根据弹性体制的特征之一,即纵向和横向上社会流动都可以进行,可以判断出与科举制有关,再结合其他特征可以判断出唐朝。第二小问理由,唐代以前,刚性体制表现为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普遍存在,以及九品中正制所造成的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社会阶层流动性差;唐代及以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再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等级制和身份制进一步削弱,社会人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
【答案】
转变的时间为唐朝。(2分)
理由: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是刚性体制,表现为寺院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普遍存在;人才选拔由军功行赏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导致累世公卿局面的出现。(每点2分,共4分)
唐以后,农村中租佃关系的发展,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打击了门阀士族,使得人才流动性加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使等级制和身份制进一步削弱,社会人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每点2分,共6分)
33.(15分)
(1)原因:元代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强。(4分)
思想内涵:突破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义”和“理”对人性的压抑;引导人们追求功利和现世生活的自由与幸福,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3分)
(2)历史背景: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文主义”的推崇,影响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一种适应英国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而当时英国人的生活状况,又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3分)
影响: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使人文精神在英国得到传播,而且深深影响了英国的戏剧创作和文学创作,促进英国文化走向辉煌。(3分)
共同特点: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破原有文化对人性的压制;(1分)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在一起。(1分)
34.(12分) 观点一: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2分)
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促进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科技文化向近代转型。(4分,答出其他内容,符合要求,同等给分)
观点二:各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2分)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4分,答出其他内容,符合要求,同等给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