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的冲刺方法介绍

时间: 丽仪1102 分享

  高考的临近是否让同学们紧张,让我们借鉴高考历史复习的冲刺方法,轻松面对高考吧。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高考历史复习的冲刺方法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考历史复习的冲刺方法:技巧

  1.掌握大方向:新课标历史题重在探究

  近年来的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体现了“观察”、“考察”、“研究”的近代历史学特征,背历史事件、记忆历史结论的时代已结束,迎来了探究历史的新高考。现在的高考历史试题设计,表现为要考生通过一套历史思维的方法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考生自己推论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经过与结论,新课标高考将其表述为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测量。

  2.朝四个方向思考历史问题:

  历史思维有四个取向:即历史发展规律和对历史事件做合乎逻辑的解释的方向思考问题;从人性的方向思考问题;从经验的或与经验相联系的推理及对有关系的历史现象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从社会和文化是渐进的、一贯的进步方向思考问题;这四个方向也可以概括为历史思维的史学科学化、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和历史进步观取向。有了这样的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做题就有头绪。

  3.以公认史学观评判事物

  历史事件的评判是有标准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地认识全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的阶级性、辩证的历史进步观;全球史观是指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欧中心论”、“欧美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要把某个地区或国家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考察;文明史观是指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用以上三个史学观全面梳理做过的所有试题,会使思路特别清晰。

  4.复习多技巧:

  (1)多研读教材,多研读教材,多研读教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也就是所谓的“书读千遍其义自现”的道理。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有必要的整理:将每个历史阶段的起止时间、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意义作出掌握、比较。

  (2)将整个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块”,作出横向比较,同时也可以整理小专题,如从水利工程、科技、会议等角度,从历史发展角度一条一条地列出来,从整个历史来看某个知识点的发展。再比如将古今中外同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总结,这样横向、纵向形成的知识网中,每个历史知识点,就能很好地掌握了。

  (3)高度重视“边角知识”

  对课本上的图表、注释,小字部分等平时不太注意的“边角知识”进行一次大清理。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在实际命题中,命题专家是先确定某个题目的“主意”,然后找与这一“主意”相关的材料,再设计“问题与答案”,看教材是否讲到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只要讲到了,就可以敲定成题。最后,祝愿所有高三的同学们都能在高考中获胜。

  高考历史复习的冲刺方法:考试方向

  1.主要考查角度:主要是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考查对学科主干知识、历史概念、史学素养的理解、归纳、评价及认识,突出考查考生学习过程的探究能力,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开放性的特点。主要有四个角度:

  (1)熟悉中考熟悉:试题主要是依托教材,运用材料,创设情境而命制的题目。其知识背景熟悉,设问导向熟悉,解题途径熟悉,答案也来自所学知识和结论,目的是考查学生基础掌握程度。

  (2)熟悉中考陌生:试题的题干背景一定是熟悉的,但设问导向不一定熟悉,解题途径也不一定熟悉,其答案或许是修正、补充所学知识,也可能是颠覆了所学知识。其目的是打破思维定式,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陌生中考熟悉:试题知识背景陌生或者说是全新的材料和情境,设问导向是熟悉的或不一定陌生,解题途径熟悉或不一定陌生,答案一定是来自所学知识的。这与上类试题正好相反,但是都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陌生中考陌生:题干知识背景陌生,设问导向陌生,解题途径陌生,答案来自对材料的推理,目的是考查学生独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考查能力难度等级较大。

  2.命题主要题型:从试题设置来看,主要分为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两种,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及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又根据题干载体、求答方向及解答方式的限定等分为若干类型。

  3.命题体现的主流价值观:从命题思想体现的主流价值观看主要是考查历史课程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把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1)命题蕴含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和行为。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五千年文明和世界史上蕴含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历史主干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这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反对分裂,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利益和统一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独立与富强的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等。

  (2)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民意识

  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不断的孜孜追求,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准。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民主自由平等,是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企盼美好生活得以实现。步入近代,自由、平等、民主,成为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反对专制统治、要求民主政治和平等权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的调动。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在历史主干知识中主要体现在建立起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如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中国科举制等;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如中外民主政治体制等;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和义务,如中外民主思想等。

  (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的西方人文精神;中外关注人生的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等思想主张。

  (4)尊重文明的多元性,追求和谐

  民族是多种的,文明是多元的。每一种文明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都有其理由和根据,都有其价值和作用。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尽管有过摩擦、碰撞和冲突,但交流、借鉴和融合始终是发展的主流。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东西文明的差异及特点、不同国家的外交策略等。

  (5)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精神

  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是建设一个美好集体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在中外历史主体中表现为清代商帮、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国共关系、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关系、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等。

  (6)科学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科学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体现在历史主干中要注意关注中外重大科技成就及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注意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人格魅力与精神。

  高考历史复习的冲刺方法:考查能力

  1.突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干知识

  所谓主干知识就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包括中国和世界各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主线及时代特征。一般说来包含以下几部分:

  (1)中国古代各阶段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其相互联系。

  (2)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和影响;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

  (3)世界主要国家民主制度确立、发展的背景及各自特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4)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史实比较。

  2.重视历史课程知识的方法考查

  历史课程知识与历史主干知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高中阶段尚未涉及,但将来会是大学教学内容的部分历史现象,或是学术界争论比较热和史学科研中的最新成果,或者是超越教材的片面观点;或者作为历史学科研究所应具备的史学素养,包括史学研究观、史学思想、史学研究方法及重要的文史知识等。

  (1)关注与大学课程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

  (2)中学教科书中阐释片面、观点陈旧的内容,高考命题也会有意去颠覆

  (3)历史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史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包括文史常识和史观、史学思想、研究方法、历史分期、史料鉴别等)

  (4)学术热点问题和科研前沿成果(注意:政治上敏感的问题不会命题考查)

  3.学科素养四项能力的考查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三个层次:理解试题提供的历史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历史审题);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运用历史信息和知识作答)。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完成审题的第一步,也是准确作答的基础。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试题、测试学生学科能力的关键。它包括: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三个层次。在考试过程中,“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是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中甄选出合适的知识,并将其组织、运用到解答问题中的过程。它通常表现为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要求结合起来,对所学知识重新组织,是迁移知识、史论结合能力的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是高考命题考查的核心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包括三个层次,即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又分为“描述事物”和“阐释事物”两个方面。其过程首先是描述历史事物,准确解释其特征;其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历史问题的实质;最后运用学科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历史学科语言完整地描述和阐述历史问题。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审题、解题能力的关键。

  (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是历史学科考查中的最高能力层次。主要包括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等三个方面的层次。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前面三个学科能力的综合运用,在非选择题中大量呈现,是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论证问题的前提,以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为平台的综合论证和探究能力的运用。

367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