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的高效学习方略
高考历史的学习是很重要的,怎样复习好呢?你需要一个高考历史备考的高效学习方略来帮助你。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高考历史备考的高效学习方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略:学科素养四项能力的考查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三个层次:理解试题提供的历史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历史审题);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运用历史信息和知识作答)。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完成审题的第一步,也是准确作答的基础。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试题、测试学生学科能力的关键。它包括: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三个层次。在考试过程中,“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是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中甄选出合适的知识,并将其组织、运用到解答问题中的过程。它通常表现为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要求结合起来,对所学知识重新组织,是迁移知识、史论结合能力的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是高考命题考查的核心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包括三个层次,即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又分为“描述事物”和“阐释事物”两个方面。其过程首先是描述历史事物,准确解释其特征;其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历史问题的实质;最后运用学科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历史学科语言完整地描述和阐述历史问题。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审题、解题能力的关键。
(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是历史学科考查中的最高能力层次。主要包括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等三个方面的层次。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前面三个学科能力的综合运用,在非选择题中大量呈现,是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论证问题的前提,以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为平台的综合论证和探究能力的运用。
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略:应试技巧
1.主要考查角度:主要是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考查对学科主干知识、历史概念、史学素养的理解、归纳、评价及认识,突出考查考生学习过程的探究能力,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开放性的特点。主要有四个角度:
(1)熟悉中考熟悉:试题主要是依托教材,运用材料,创设情境而命制的题目。其知识背景熟悉,设问导向熟悉,解题途径熟悉,答案也来自所学知识和结论,目的是考查学生基础掌握程度。
(2)熟悉中考陌生:试题的题干背景一定是熟悉的,但设问导向不一定熟悉,解题途径也不一定熟悉,其答案或许是修正、补充所学知识,也可能是颠覆了所学知识。其目的是打破思维定式,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陌生中考熟悉:试题知识背景陌生或者说是全新的材料和情境,设问导向是熟悉的或不一定陌生,解题途径熟悉或不一定陌生,答案一定是来自所学知识的。这与上类试题正好相反,但是都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陌生中考陌生:题干知识背景陌生,设问导向陌生,解题途径陌生,答案来自对材料的推理,目的是考查学生独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考查能力难度等级较大。
2.命题主要题型:从试题设置来看,主要分为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两种,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及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又根据题干载体、求答方向及解答方式的限定等分为若干类型。
3.命题体现的主流价值观:从命题思想体现的主流价值观看主要是考查历史课程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把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1)命题蕴含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和行为。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五千年文明和世界史上蕴含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历史主干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这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反对分裂,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利益和统一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独立与富强的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等。
(2)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民意识
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不断的孜孜追求,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准。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民主自由平等,是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企盼美好生活得以实现。步入近代,自由、平等、民主,成为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反对专制统治、要求民主政治和平等权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的调动。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在历史主干知识中主要体现在建立起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如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中国科举制等;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如中外民主政治体制等;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和义务,如中外民主思想等。
(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的西方人文精神;中外关注人生的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等思想主张。
(4)尊重文明的多元性,追求和谐
民族是多种的,文明是多元的。每一种文明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都有其理由和根据,都有其价值和作用。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尽管有过摩擦、碰撞和冲突,但交流、借鉴和融合始终是发展的主流。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东西文明的差异及特点、不同国家的外交策略等。
(5)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精神
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是建设一个美好集体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在中外历史主体中表现为清代商帮、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国共关系、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关系、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等。
(6)科学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科学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体现在历史主干中要注意关注中外重大科技成就及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注意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人格魅力与精神。
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略:定势与创新
知识的占有与配置是在不断创新的,因此目前的教育体制、教材体例、高考制度都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感受最为鲜明的是考试的创新。在高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考查的前提下,日常学习中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以前的一些创新,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很快的适应,这是中学师生的本能的要求;但是每次面对新的创新,我们往往又表现的手足失措而无法应对,这也是中学师生的共识。如何克服与提升,就要求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挖掘创新的潜质,突破思维定势。首先在日常学习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思维,在联系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感受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允许争鸣;其次,在平常的练习和测试中,应该鼓励学生在遵循基本历史原理的基础上,对一些观点发表评论,充分表达对新材料和新情境的主观判断;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收集整理各地的信息,对于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新角度的试题。介绍给学生,以提升学生的应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