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策略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
高考历史的紧张复习让你吃不消?掌握对的历史备考策略,其实历史的备考也没那么难。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高考历史备考策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关注现实问题
12道选择题全部以社会现实、现象、现状为命题情境,突出历史学科“社会解释”的功能,没有纯粹的概念辨析题和理论解析题。历史学习在从历史“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过程中给人以“历史智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对考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学会“解释历史”。如第24题考查汉代崇尚儒学的解释;第28题考查考生对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洋货增多这一历史状况的理解;第32题中德国文学家歌德对罗马法的评价,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又包含了怎样的“历史智慧”,这是值得探究的有趣的历史现象。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关注发展问题
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最终要作用于社会共识的形成,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这样的教学要求在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历史试题中也得到充分体现。选择题第24题的“崇尚儒学”、第28题的“求之于市”、第31题对******颁布《抗战期间名词正误表》的认识、第34题国际组织出现等,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表现或其形成过程的反映。至于第40题对清代人口状况的认识、第41题对于“制度构想与实践”等,更是对社会共识来源及其价值的理解和认同。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关注社会热点
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历史试题明显没有过分考虑模块分配,而以能力考查、功能彰显为依归。比如,中国古代史部分有4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有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世界古代史部分有1道选择题,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有3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从模块看,经济史、政治史、思想史部分的试题在历史试题中所占比重基本均等。历史试题的这种分布旨在强调命题的基本依据不是教科书、不是模块,甚至也不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上知识点的分布和裁剪,而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可以理解为长效热点。
总之,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的历史试题留给我们的是它在历史教育功能上的社会化取向和人文化方向;它指示我们的历史学习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知识的社会价值。概要之,就是要在日常的历史学习中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建议
第一,基础知识要牢记。从近几年历史命题的规律来看,试题越来越贴近中学历史教材和考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在2017年的复习备考中,考生要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消化和落实,切忌以题海战术代替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第二,知识网络要清晰。三本必修教材中的每个专题都有自己的知识脉络和知识结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是相通而不是割裂的,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必备的能力。
第三,解题技能要规范。一是试卷要标准化,训练所用试卷要跟高考模式保持一致,使试题具有示范性;二是训练要常规化,即采用“12+2”的模式,突出“五练”,即练速度、练准确、练感觉、练规范、练能力;三是能力要高考化,即试题难度、能力要求要与高考试题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