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高中历史会考古代经济知识点

时间: 丽仪1102 分享

  多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才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也有助于更快的掌握,加深印象。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高中历史会考古代经济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历史会考古代经济知识点一

  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

  (1)制度性因素——土地私有制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增加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影响 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历代统治者大都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5)从发展区域的变化看: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2.关于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2)小农经济的影响

  (A)积极影响

  ①在小农经济下,农民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了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 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持 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B)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 土地制度的演变

  (1)演进

  ①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原始农业时代,土地属于氏族公社集体所有,由所有公社成员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②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又称“井田制”。土地为周王所有,诸侯对土地拥有使用权,向周王纳贡。

  ③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战国以来形成三种主要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2)影响:土地兼 并日益严重,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政府赋税收入,财政恶化;农民失去、减少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随着土地兼并加剧,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高中历史会考古代经济知识点二

  1.闭关锁国的原因

  (1)清朝前期自然经济比较稳定,生产的产品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自然经济这一经济基础是清朝闭关自守的主要原因。

  (2)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夷”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而危及其统治。

  2.闭关锁国的影响

  (1)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消极影响:①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以沉重打击,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②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高中历史会考古代经济知识点三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据此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欧洲联盟(欧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经济实体)。1993年,欧盟(经济政治实体)正式成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正式成立,会员国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又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1989年问世,1991年大陆、中国台北和香港一起加入。2001年第九次会议在上海举行。

  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于1995年,前身是“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多边贸易组织。其宗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高中历史会考古代经济知识点四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赫鲁晓夫改革:经济上,以农业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对工业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际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高中历史会考古代经济知识点五

  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高中历史会考古代经济知识点六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共八大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内容:①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开始的地区:安徽、四川等省。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管理体制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方面: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3月,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

  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从1985年起,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中共十四大上(1992):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共十五大上(1997):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6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