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备考计划
中考历史备考计划
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那么中考历史该如何有计划性地进行备考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中考历史备考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历史备考计划(一)
(一)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为全面迎接2017年中考,打好2017年中考攻坚战,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7年2月——4月份月底):“梳理教材”,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中考历史考试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阶段(2017年5月份):专题复习,经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因此在复习的第二阶段,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比较对照,形成知识网。
第三阶段(2017年6月初至中考前):综合复习,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题目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综合、形成能力。查漏补缺、热点讲解、模拟测试,每一周一次强化训练,根据多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根据《中考历史考试标准》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
(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
(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中考历史备考计划(二)
一、立足教材,紧扣考纲和中考指南,吃透考纲
1.根据考纲和中考指南,划定考试范围,找准知识点。
2.吃透中考指南上的“考试要求”,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深度与广度,难易度)
二、注重基础,全面复习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考纲》明确规定中考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娄底市的中考试题有25题是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大多不高。所谓基础知识,我认为就是最基本的史实。所以肯定是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考纲范围内的基础知识要全面掌握。
三、关注热点,针对性复习
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往知来。当今社会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问题常被用作学业考试命题的背景材料。
1.要关注与考点相关的重大的时政和社会热点;
2.关注与考点相关的周年纪念性的历史事件。
大事件我们都会关注,需要提醒一下:千万不要忽略了周年性事件中的“小”事件。
四、研究近三年的中考题,找规律,循捷径
1.古代史部分,近三年考过的知识点,再考的机会会相应少些,故应侧重近三年未考过的知识点。
2.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热点问题,经常考,年年考。
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年年考,反复考。如中国史方面:共产党史、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等。世界史方面:美国史、日本史、三次科技革命等。
五、指导学生答题
1.不要写错别字,写错别字立即秒杀。
尤其是人名、地名。
2.要克服学生对选择题中古文材料题、长材料题的恐惧心理。
选择题是历史科分数高低的关键。《考纲》的指导思想部分就明确规定: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所以选择题材料化、情境化肯定是趋势,所以一定要学生首先克服对古文材料题、长材料题的恐惧心理 。其实有些题目的材料或情境纯粹就是虚摆设,看不懂也不影响答题。
建议:要多进行几次选择题专项训练
3.要认真读题、审题,要善于“摘帽”。
不管是选择题,还是材料分析题,不管“新材料或新情境”是否是虚摆设,都应采取“点读”的形式阅读题目,然后抓住题目的关键字,绝不能一眼扫过就立即作答。
4.材料分析题的答案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指导与训练
①尽量用课本原话回答
②用词要准确,语言要简洁明了。
③开放型的能力题(如认识、启示等),答案一定要紧扣题意,与材料要相关联。
注意区别:“综合上述材料”来回答与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来回答。
总之,我们面对多量而繁杂的历史学习内容,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把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每一节课,循序渐进,稳打稳扎,不能贪多图快,也不能一曝十寒。教师要做帮助学生学习的贴心人,做中考研究的有心人,做课改的热心人,这样,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茁壮成长,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中考历史备考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推进,带来了教与学的新变化。新课程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以新课标为依据,按学生认知规律构建知识体系,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科学精神,着力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3,4班共93个学生,知识及智力情况不一。不仅班与班之间有差距,同一个班的学生也分为好几个层次。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全面照顾,力求使每一位同学在上课过程中都能够听的懂、听得清。针对这一点,本人将尤为注意分层教学和合理地安排作业,分层次分阶段地布置任务,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
三、教学方法
1. 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九年级的内容跨度大,线索多,所以理清线索,抓住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形成科学发展史观,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以问题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智能的核心是思维,思维的起点是问题,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本学期课堂教学中我着重要研究的方向。每一堂课提出的问题必须从教学目标的分类开始,由浅入深,思维有易到难,从思维的广度、深度到灵活度螺旋上升。
3. 以多媒体教学为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学校硬件设施得以改善的契机,尽可能多地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5.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6.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
猜你感兴趣的:
2.中考历史备考方案
3.初三历史备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