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必修三历史考试知识点总结

时间: 芷琼0 分享

  历史必修三是高中历史考查的重点知识,那么必修三历史都有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必修三历史考试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三历史考试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1.原因

  (1)历史原因:苏联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下许多问题和矛盾。

  (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3)外部原因:

  2.过程:1991年8月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控制局势的“八一九”事件。这一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文件,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完全解体。

  3.影响:首先,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苏联解体前,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其次,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了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第三,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四分五裂。第四,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一次沉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空前的曲折和困难。人们从苏联的兴亡中借鉴它的经验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顺利发展寻找正确道路。

  二、对东欧剧变原因的分析

  1.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在二战期间,完全处于法西斯势力控制之下,多数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力量不够强大,如波兰、匈牙利、罗马利亚等国是在苏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的。因此,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执政后,其政治、经济、外交甚至领导人的任命和更替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1949年初,苏联与东欧其他国家建立了“经互会”,在这个组织中也存在着某些不符合平等互利原则的现象。随着和平建设事业的发展,这种一致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因此,各东欧国家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2.内部原因:大多数东欧国家解放后在经济上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积累、高投资,追求高速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虽在后来进行过一些改革,但收效不大。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这是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3.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4.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各种手段诱惑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必修三历史考试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如何评价“冷战”

  1.积极作用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

  (2)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消极作用

  (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3)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认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者关系

  1.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打上美苏两分天下的烙印。

  2.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的。

  3.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过程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也是"冷战"的发展过程,它体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它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尤其是大国强权政治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了许多的纷争和动荡。

  必修三历史考试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背景 时间 外交成就 意义(特点)
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1949年
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同苏联等17国建交。
特点:“一边倒”
作用: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1953年朝鲜停战,美国舰队盘踞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对中国军事威胁;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为创造和平环境,需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特点: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包容性和开放性作用: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作用: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成功。

1955年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形成“万隆精神”。

猜你感兴趣的:

1.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2.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3.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4.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5.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归纳

328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