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
2017年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
高中历史会考在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2017高二历史有哪些复习的知识点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2017年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2017年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分封制
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奴隶制度。
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功臣或先代贵族,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
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
③随从作战;
④交纳贡赋;
⑤朝觐述职的义务。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分封制的命名
张岂之认为:“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
分封制即狭义的封建,但不等同于“封建”。
2017年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割据与分立
一、三国鼎立
1、背景:
(1)曹操:中原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推行屯田制,努力发展经济。唯才是举,实力迅速增强;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基本上统一北方。
(2)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3)孙权:在周瑜、鲁肃的辅佐下,巩固地盘、稳步发展。
(4)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的基础。
2、形成:
(1)220年,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3)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史称孙吴。至此,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三分天下是各方实力趋于均衡的结果。与先前的割据混战相比较,三国鼎立的局面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人民的安居乐业更为有利。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
1、背景:
(1)从夏商周至秦汉,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中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与水平始终高于其他地方。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是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状况有所改观,而且是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2)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区域特色:
(1)蜀汉: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诸葛亮的各项举措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和。
(2)孙吴: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用铁冶炼、瓷器烧造等都有明显发展,造船技术日益进步;迫使山越出山,与平原地区的汉族农民同居共耕,推动了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了平原沃野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
2017年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东亚文化圈
1、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与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的佛教,影响尤为深远。
2、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中国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3、在经历了早期的模仿、复制唐文化的阶段后,日本文化和朝鲜文化都在扬弃和再创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比较鲜明的本土特色,并且反过来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在这一基础上构造起来的东亚文化圈实际上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4、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会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同时,唐文化有益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后世的外国人多称中国人为“唐人”,足见唐朝的国际声誉和深远影响。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