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常考知识点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历史作文人文学科主要学习科目,历史必修二有哪些必背常考的知识点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常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常考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②1921年喀琅施塔得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作用:巩固工农联盟,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常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斯大林逝世后,政治上,大量冤假错案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开始抬头;各加盟共和国由于 斯大林时期的体制造成的民族离心倾向日益严重;各阶层对个人迷信造成的压抑气氛日益不 满;经济上,部门管理造成的专业狭窄、分散,协作不灵的问题更加突出;人民生活改善很 慢的状况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过分偏重发展重工业造成的国民经济畸型结构,使得人民生 活必需品十分紧缺。因此,改革斯大林时期的体制是势所必然,符合苏联人民的心愿。赫鲁 晓夫时期的政治改革,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 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改革是从1954年开始的,历经十年。从总体上说,鲁赫晓夫时期的 政治改革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基本上不动中央集权体制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权限;二是 以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原则改组党和政府机构。

  农业方面

  体制改革

  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

  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忽视农业的发展,甚至掩饰农业方面的严重问题。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万吨。马林科夫在党的上宣称:“农业问题永远彻底解决了。”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苏联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农业的落后既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妨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正是从农业开始的。1953年9月, 根据赫鲁晓夫的报告,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农民的负担,取消不必要的国家干预,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首先,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去,集体农庄每年要向国家义务交售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价格低于成本。1958年6月,政府取消这种义务交售制,把它改为农产品采购制。从1952年到1964年期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其次,改变计划体制。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限制了广大农庄干部和庄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第三,鼓励庄员发展副业经济。国家允许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1946年后,政府为督促庄员把主要精力用于集体生产,不断增加自留地的农业税额,并规定产量愈高税额愈多。农民不堪重税,纷纷砍掉自家果树,杀掉喂养的牛猪。副业生产日渐缩小。赫鲁晓夫上台后,立即改变收税办法,由按产量改为按自留地面积计算税额。同时,降低自留地的税额,免除私人果树、奶牛的实物税。1954年6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1958年1月,取消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在政府的鼓励下,副业经济迅速发展。苏联2000万农户中原来大约有四分之一农户不养奶牛。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果园又兴旺起来。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

  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年2月,党中央全会在听取了赫鲁晓夫的报告之后通过决议,决定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从1954年到1958年的五年期间,政府为开荒投资67亿卢布,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到东部地区安家落户,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的土地,大约是全苏耕地的五分之一。垦荒运动在初期取得了明显成果。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共收获谷物5850万吨,占当年全苏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然而,特大丰收也带来许多新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卡车、人力和粮仓,由于道路坎坷不平,未能在冬季到来之前把荒地的庄稼全部收割完毕,还有大量粮食在运输途中、在储存过程中损失掉。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赫鲁晓夫时期,没能把垦荒的成果真正巩固下来。

  农庄改革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赫鲁晓夫强调要扩大对集体农庄的帮助。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

  倍增加。1953年,农村共有74万台拖拉机,1964年增长到154万台,谷物收割机从32万台增至51万台,卡车从42万辆增至95万辆。政府还从资金方面帮助农庄,免去农庄历年欠国家的债款,同时不断扩大国家对农庄的长期贷款数额,1953年为5.8亿卢布,1964年增为12.5亿卢布。

  赫鲁晓夫在改革调整农业过程中,办了不少欠考虑、主观盲动的事。他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就不顾苏联的条件如何,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这项规定导致灾难性后果。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庄员消极抗拒。播种玉米最多的一年是1956年,其面积达到930万公顷。赫鲁晓夫下台后,一些有种玉米传统的地区也拒绝种玉米。1965年,全国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20万公顷,低于1953年的水平。赫鲁晓夫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计划彻底破产。

  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常考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①经济上1985年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②政治上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

  (2)苏联解体

  ①标志:1991年底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阿拉木图协议,标志着苏联解体。

  ②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猜你感兴趣的:

1.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必背

2.高一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

3.高一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4.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5.高中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常考知识点

历史作文人文学科主要学习科目,历史必修二有哪些必背常考的知识点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常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常考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15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