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练习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练习试卷及答案
在历史考试之前,认真的去做一系列的试题卷也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所以,让我们来做一做这套试卷吧!下面请欣赏学习啦小编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练习试卷!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3.右面的老照片,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中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它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公布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城乡手工业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开展人民公社和经济大跃进运动
4.右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的变化。其中引起1949~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
C.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5.某次大会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次会议召开于( )。
A. 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6年
6.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土高炉炼钢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领导人的果断决策
7.右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某次会议公报,其核心内容是( )。
A.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纲
C.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8.“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9.“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百年纪事”新闻史料全国巡展活动于2009年6月至10月举行,展览的第五部分为“开国十年”。在这一展览中不可能展出的是( )。
A.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B.长春第一汽车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召开
D.““””爆发,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1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11. 1980年,我国仅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当时的特区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 B.中央直接管辖的特殊地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点 D.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
12. 2008年l0月7日《人民日报》发布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之一《对全国18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报告显示这18个地区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 )。
①首次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
①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设置经济特区,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对外开放 ④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4.下列关于市场经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推动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促使我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
B.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C.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D.我国正朝着小康水平的新目标迈进
15.长期以来深圳市都实行“一市两制”。目前深圳市正酝酿着将其实行范围由目前的四个区扩大到包括宝安、龙岗在内的六个区。届时,宝安、龙岗两区将享受( )。
A.高度的自治权 B.特殊的社会制度 C.部分政治主权 D.特殊的经济政策
16.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规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17.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18.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
A.人民公社好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19.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其主要依据是( )。
A.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在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重心
C.反映了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的愿望
D.提出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0.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城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4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等。
材料二 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不改变土地公有制形式,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上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变了经济管理中过于集中和单一的方式。
材料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同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体制,把宏观与微观、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
请完成:
(1)据材料一,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据材料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据材料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涉及哪些方面?(9分)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点。(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