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2)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2)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1题11分,22题18分,23题11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

  材料二

  材料三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日洋楼,彩轿日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历史现象的经济、思想、文化原因。(6分)

  (3)你如何看待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的这些变化?(2分)

  22.阅读下列有关我国交通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板块一 古代城市交通管理

  板块二 近代城市交通与公共秩序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上海洋场竹枝词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载:“过往车轿必须靠马路左侧通行;独轮车必须在马路左侧紧靠人行道通行,不准乱窜。”

  板块三 近代铁路建设与发展嬗变

  19世纪后期四国铁路里程统计表(单位:千米)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据板块一中的表格内容,概括古代中国中后期城市交通管理的特点。(2分)

  (2)上海洋场竹枝词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交通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哪一类城市?据板块二中的两则材料,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6分)

  (3)据板块三中的表格,比较19世纪后期中外铁路建设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总结现代之前我国交通管理与建设的发展史。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交通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二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S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三 1849年2月,马克思曾透彻地指出过报刊在现实斗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在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3分)

  (2)概括材料二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4分)

  (3)结合所学的近现代中国创办的报刊,论证马克思论断的正确性。(4分)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参考答案

  1.C 2.D

  3.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和原因。近代城市生活习俗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农村生活习俗变化不大,更谈不上对城市的影响。

  4.B【解析】题干反映出中国人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挑战,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因此①②③可以体现出来。这种观念的转变与中国是否是礼仪之邦没有多大关系,故④不入选。

  5.A【解析】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习俗变化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场景;C项是““””时期的文化现象;B项和D项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生活场景。正确选项是A。

  6.C 7.C 8.B

  9.C【解析】从题干信息“是车轮还是光阴”可供选择的是汽车和火车,但依据题干信息“匆匆匆!催催催”可以判断出是对火车的描述。

  10.C【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轮船企业是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

  11.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旧式水运衰落的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旧式水运衰落的必然,经营者管理不善只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

  12.B

  13.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两广总督提到的种种理由,荒.唐愚昧,实际上反映了守旧势力对修建铁路等新事物的阻挠。

  14.B

  15.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家,根据题干中“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郑观应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应选B项。C项于19世纪末在中国出现;电话不符合“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

  16.B【解析】本题考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③说法错误,其一是题干没有体现出来;其二是当时还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言论自由局面不可能出现。

  17.B【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理解。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电视功能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时应根据《非常6+1》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分析判断。

  19.D【解析】本题考查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的认识。A、B、C三项都是对互联网的片面理解,只有D项一分为二地评价互联网,故选D。

  20.D【解析】本题考查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官员丑闻以及其他问题通过媒体公布于众,说明大众媒介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21.(1)人们开始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逐渐推广;生活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旧的生活陋俗逐步革除;中国兴办铁路事业;崇洋风气浓厚。(任答三点即可)

  (2)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先进中国人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科技,推动了近代生活的变迁。

  (3)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表现;是历史的进步(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解析】本题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深层原因。题目难度不大,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2.(1)立法管理;惩罚严厉。(2)问题:车辆增多、交通混乱、威胁安全。(任答两点即可)类别:通商口岸。办法:设立红绿灯;靠左行驶;各行其道。(3)差异:中国铁路里程明显少于德美英三国。原因:中国经济落后,观念保守;西方受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4)发展史:我国交通管理与建设历史悠久,近代交通在西方的影响下也有所发展。地位:交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关系到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关系到国防安全。(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第(1)问结合板块一材料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板块二材料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在通商口岸;第三小问结合本板块材料可以得出答案。第(3)问第一小问从表格数据得出“中国铁路里程明显少于德美英三国”这一结论;第二小问“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注意要从多角度组织答案。第(4)问第一小问要根据各板块材料纵向回答,注意时间限制“现代之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3.(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的呼声高涨。(2)上海报纸数量多;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报纸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3)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注意限制条件“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第(2)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二,从报纸数量、办报者国籍、发展状况入手组织答案。第(3)问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
看了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的人还看:

1.高中历史必修1期中练习题及答案

2.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3.2016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4.高考历史模拟试题附参考答案

2006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