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

2018年初三中考历史预测模拟试卷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在历史考试之前做好每一个试卷的复习,对学生来说有非常有作用。一份好的试题卷将能够有效的去检测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安徽省六地区2017年初三中考历史预测模拟试卷,希望对你有用。

  初三中考历史预测模拟试卷

  选择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表现在

  ①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②在陈建立了政权③打击了秦朝的黑暗统治④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某班就《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应该是

  A.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是全球化的推动者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C.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D.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

  下列思想家不属于启蒙运动时期的是

  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侧漫画反映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组织的建立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农民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廷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杜化

  采用年代尺是我们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小马同学在研究中国与某国关系发展简史时制作的年代尺,他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和哪个国家的关系?

  A.美国B.德国C.英国D.日本

  下列图片记录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会晤。你对这些图片反映的信息,最为恰当的理解是

  A.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美国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B.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畏惧美国而与之交往

  C.中美友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D.中美友好源远流长,近现代史上从没有过摩擦和对抗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中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对儒家传统思想,尤其是对儒家传统道德进行激烈批判和彻底否定的运动。这个运动应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014年又是甲午年,而甲午年对中国来说总是难忘的一年。因为这一年

  ①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②朝鲜战争结束后的第一年③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④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明清两朝不断加强专制统治,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是

  A.厂卫机构的设立B.军机处的设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D.严酷的文字狱

  填空题

  20世纪,人类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而敌对的大国集团形成往往使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动荡不定。在这一世纪,曾形成三组敌对的政治军事集团。

  (1)一战前,形成了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___________。

  (2)二战前和二战中,形成了德意日轴心国和___________。

  (3)二战后,美苏争霸形成了北约和___________。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我国取得了重大外交成就。

  (1)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___________五项原则,逐渐成为各国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___________”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五大___________之一;在___________的前提下,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安徽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成就辉煌。

  (1)东汉的华佗,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______,并创立了体操五禽戏。

  (2)明朝的程大位,是普及______的应用数学家,其著作是《算法统宗》。

  (3) 20世纪90年代,安徽提出“___________”战略,科技事业的发展拉开了新的序幕。

  综合题

  (10分)从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三次科技革命,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世界历史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所给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中国新闻网2013年12月20日电据央视消息,在成功完成月面软着陆后,嫦娥三号目前已进入科学探测阶段。利用着陆器上地形地貌相机传回的图像,科研人员制作完成了首张着陆区全景照片。

  (1)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标志性成果分别是什么?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哪一项成果对当今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请谈谈它的利与弊。﹙3分﹚

  (3)“嫦娥三号”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哪一领域的成就?你认为我国当今不断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至少答2点)?( 3分

  (10分)在近现代史上,中美日三国的外交关系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为了摆脱图一所带来的民族危机,日本进行了什么改革?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理下了第一批火种。”

  -— 列宁

  (2)试结合所学知识,对列宁的上述观点加以论述说明。(2分)

  材料三: 二战后,由于美国对日本的扶持,使日本经济迅速腾飞,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致力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并奉行不同于美国的中东政策,1985年起日本支付联合国会费在全部成员国中居第2位,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本、欧洲共同体与美国的贸易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为什么扶持日本?材料三中日本的这些举动其真实意图是什么?(2分)

  材料四:(中美)双方必须充分汲取历史经验,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对话、互信、合作,使巨大合作潜力进一步得到发挥;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精神妥善处理敏感问题,有效管控分歧,确保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在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4)你认为中美之间 “敏感问题”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四,放眼未来,你设想中美两国应构建一种怎样的外交关系?(4分)

  (12分)2013年11月12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长、完善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是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行动的总纲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进程当中的新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历次会议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为此,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回顾党史 开创未来”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1)完成下列表格:(5分)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特点,列举两例说明我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或区域性经济大潮中。(3分)

  (3)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形成了哪些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你有何感想?(4分)(分别答两点即可)

  判断题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巩固和扩张。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1861年,亚历山大大帝废除了俄国农奴制,成为俄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改正:

  【 】(2) 1861—1865年,华盛顿领导的南北战争北方获胜,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

  改正:

  【 】(3) 1868年,日本政府开始实施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改正:

  【 】(4) 19世纪末,康有为和曾国藩领导的戊戌变法在我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改正: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建议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要做好备考复习,首先就必须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应该对照教科书,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

  (二)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中考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来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题的依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了更有效地记忆、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科书,熟练使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目录和大事年表,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等。

  (三)切实抓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

  1、备课。针对我们初三的复习课,准备教学案建议尝试以下五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这一部分由学生思考后,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步,把近几年以来中考知识点的考察情况进行统计,用表格列出。使中考内容在本单元的考察情况一目了然,克服学生复习的盲目性,并且对新的考点做出预测。第三步,由导学结构和讨论思考题组成。这一部分是课堂操作的主体部分。简单的东西由学生填上并作回答即可。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通过分析加深教材或专题知识点的理解,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老师“导”的作用,学生是思维的主体。第四步,巩固练习。题型、题量多少不限,主要是选好有针对性的题目,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练”的功能,起巩固本单元知识的作用.这样通过上面几个环节,“导”“学’“练”三环节基本完成。第五步是课后记,类似于课后反思。对老师来说,本单元有什么不足和遗憾及补救措施可总结一下,对学生来说,本单元有什么缺憾的地方,或者有什么补充,甚至是对教师讲课的建议都可以记在上面。

  2、上课。高质高效的上课,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反对全面讲,讲全面。提倡以学定教,努力删除教学中的无效环节。随着命题思想的逐渐转变,中考改革探索的不断完善,对我们工作在一线的初三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初三的复习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3、布置作业和训练。一要科学的布置作业,体现层次性、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力求做到举一反三。 二要精选习题,强化训练。①适量性原则。事实证明,学生所做习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做一定量的习题为最佳。初三阶段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为了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教师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适量性原则。教师要下大力气,精选习题,把学生救出题海。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②整体性原则。整个初三阶段的复习如果分成两个轮次,教师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师要根据每个轮次复习目标进行选题:一轮复习按教材章节顺序切块复习,教师选题要体现基础性,强调覆盖面,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二轮复习体现专题原则进行复习,教师选题要注重本学科内知识的纵向联系,要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目的是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做后几天(或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复习回扣课本和进行适量的综合训练,教师选题要突出热点、联系现实,以达到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的目的。③适应性原则。教师在选题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近两年的中考题。《考试说明》强调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注重学生在知识迁移、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教学和复习中就必须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复习什么内容、抓什么重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增强素质和能力,这样,才可能自如地应对多种背景,以及多变的设问角度。④梯度性原则。同一学校的学生,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梯度性原则。保证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任务要求,做到激励尖子生让其吃饱,关注中程生让其吃好,兼顾弱科生让其消化得了,充分落实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四)认真研究典型试题及评析,了解中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把握命题方向。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明确中考历史的命题趋势,注意综合分析几年来我市中考文科试卷,认真研究每一道题,力求从中得到启发。试卷讲评要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关注命题意图,了解解题方法,找出解题规律。

  (五)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语言。在复习的时候,需要一定练习来配合以巩固复习的效果。但在进行练习时,切不可搞题海战术。针对复习中暴露的问题,归类分析后,进行解题方法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构思、组织材料、成文的能力。中考复习的效果最后要反映在答题上。虽然不同试题具有不同的答题方法,但都讲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做好中考复习的能力检测题,通过自我测评,让学生了解试题类型、掌握解题方法、思路、技巧等。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化,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

  (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要求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双基”是历史考试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注重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科学、灵活地复习,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

  (七)融会贯通,注重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在复习时应对教科书融会贯通,要重视整合专题知识,突出重点,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适当打破单元、课之间的界限,做到将基础知识“联线串珠”。由于教科书是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册编写的,很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复习时应尽可能地将中外历史知识相结合,相互呼应联系,做到复习中国历史时,把历史现象、事件置于整个世界背景之下;复习世界历史时,把教科书中的中外历史知识有机地整合,这样在解题时就能触类旁通。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其发展都有纵、横两大坐标。纵是指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具有连贯性;横,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特点。复习时应该注意加强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逐步形成较为整体的历史观来观察历史现象,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总之,当前复习我们必须要抓住基础、抓住重点、抓住线索、抓住网络,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知识,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再经过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和查漏补缺的巩固提高,只要用心、用力,我们就会不留遗憾。当然,以上所提仅仅是建议,各单位、教师关键是要从自己所在学校、所教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采取个性化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益。


猜你感兴趣:

1.2017年九年级历史中考一模考试试卷

2.2017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3.2016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4.2017年初三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

5.2017中考历史考前模拟试题及答案

6.2017中考历史试卷解析

1926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