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人教版必修1历史模块综合检测题

人教版必修1历史模块综合检测题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人教版必修1历史模块综合检测题

  在高一业余时间里,对于历史这门功课怎样做练习呢?还很迷茫的话,那不妨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做份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模块综合检测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模块综合检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如图是1974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堇鼎,其铭文大意为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选C。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贤能人的制度称为“禅让制”,终结于夏朝,与材料时间“西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礼乐制,故B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有为周天子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与材料中“西周遗址中……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相符,故C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与材料中“西周遗址中”不符,故D项错误。

  2.《史记》上说秦始皇“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造成秦始皇如此行为的根本原因是(  )

  A.秦始皇个人性格使然

  B.皇帝制度的特点决定

  C.秦朝律例的规定导致

  D.法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解析:选B。根据题目得出:皇上用残酷的刑罚树立威信,群臣害怕得罪皇上不敢直言进谏。皇上听不到批评而日益骄纵,群臣害怕得罪皇上招致杀身之祸,故取悦于皇上。体现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的特点,故B正确;秦始皇的个人性格只是其表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秦律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工具,也是表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适应了大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不是法家的思想造成了秦始皇的行为,故D项错误。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社会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历朝采取的措施有(  )

  ①秦代设郡县 ②唐代“三省”的设置 ③元代推行行省制 ④明代设内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郡县制是秦代开始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①正确;唐代的“三省”设置属于中央官制,是为了加强皇权,故②错误;元代推行行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③正确;明代设内阁属于中央官制,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4.“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段文字描述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D。世官制是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不符合“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此项选官制度“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此项选官制度“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故C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因而“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故D项正确。

  5.假如穿越到古希腊梭伦改革时期,作为平民的你能享受到的政治权利是(  )

  A.参加五百人议事会

  B.参加公民大会

  C.领取工资和观剧津贴

  D.参选首席执政官

  解析:选B。五百人议事会是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改设的,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当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各等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故B项正确;伯利克里改革时期,公民参政可以领取参政工资和观剧津贴,故C项错误;只有第一、第二等级公民才可以担任高级官职,故D项错误。

  6.罗马法的最后发展阶段出现在与其土生土长之地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立法活动在那里紧张地进行着,整个古老的生机和威力一直保持着其全部光彩。下列表述符合此观点的是(  )

  A.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

  B.万民法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C.帝国的扩张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原因

  D.罗马法迅速向世界传播

  解析:选C。罗马发展到帝国阶段,出现万民法,不只适用于罗马公民,还适用于其他人民,故A项错误;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故B项错误;由“与其土生土长之地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可知题干强调帝国的扩张性对于罗马法发展的影响,故C项正确;罗马法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但并没有迅速向世界传播,故D项错误。

  7.《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这表明光荣革命(  )

  A.开启了英国主权在于议会的政治格局

  B.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

  D.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

  解析:选A。光荣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光荣革命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国家权力中心发生转移。B、C两项指的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D项是到19世纪中期随着责任制内阁的建立而逐步完善的,故应排除。

  8.“共和制”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13世纪英国《大宪章》

  B.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C.美国1787年宪法

  D.德国1871年宪法

  解析:选C。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民主共和制的国家,故C项正确;1871年宪法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9.“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1840年)战争?……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下列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结论,正确的是(  )

  A.中国在正当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鸦片和茶叶的冲突是战争发生的根源

  C.英国发动战争的决议主要取决于英王

  D.进行战争是维护正当贸易的必要手段

  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由于中国的茶、丝、瓷器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因此答案为A项。

  10.近人《世载堂杂忆》记载:“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曰:‘闻兄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闻言,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此事造成了(  )

  A.太平军内部自相残杀

  B.干王洪仁玕被黜去位

  C.天王洪秀全不理朝政

  D.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

  解析:选A。北王即韦昌辉,东王即杨秀清。二人皆为太平天国的封王。从二人殿上不和,“北王抽刀屠东王之腹”来看,二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尖锐激化。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导致了天京变乱的发生。

  11.1900年西方国家发行了《迎接龙的挑战》的明信片。下列对该历史事件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列强势力深入长江沿岸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D.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选C。“1900年”表明是八国联军侵华。1858年列强通过《天津条约》就已经深入长江沿岸,故A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影响,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故C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12.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让我们更形象、更贴切的感受历史。观察图片,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民国妇女

  A.同盟会成立 B.武昌起义

  C.中华民国成立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解析:选C。同盟会成立和武昌起义之时,民国尚未建立,与材料中“民国妇女”信息不符,故A、B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国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故C项正确;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用“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取代五色国旗,故D项错误。

  13.某学者认为“在这十年期间,中国有两个中央政府,一在北京,一在广州,可是两方所能控制的区域都极为有限”。下列事件中,发生在“这十年期间”的有(  )

  ①清朝末年 ②五四运动 ③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国民大革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选D。从材料“在这十年期间,中国有两个中央政府,一在北京,一在广州,可是两方所能控制的区域都极为有限”可以判断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当时北洋政府在北京。清朝末年只有一个政府即清王朝,故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五四运动是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发生的,故②正确;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中央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故③错误;国民大革命是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发生的,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4.下列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6年)历史事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秋收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B.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C.吴起镇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D.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解析:选B。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故A项错误;遵义会议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故B项正确;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故C项错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是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15.读下表,此表作为研究抗日战争的史料,可以印证(  )

  日军伤亡人数统计表

  时间 上海方面

  死 伤 计

  1937年8月 234 1 112 1 346

  1937年9月29日 2 528 9 806 12 334

  1937年10月14日前 3 908 15 834 19 751

  1937年11月8日前 9 115 31 259 40 374

  (注:表中数据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著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整理)

  A.敌后抗战有力地牵制了日军主力

  B.国共双方协同作战取得重大胜利

  C.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积极抗战

  D.日军最终未能占领上海及华东地区

  解析:选C。根据材料1937年8—11月,可知指淞沪会战,属于国民党正面战场,故A项错误;淞沪会战没有体现国共合作,故B项错误;淞沪会战是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正面战役,根据材料几个月的伤亡情况,可以看出国民党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经三个多月的激战,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上海失守,故D项错误。

  16.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B.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解析:选D。虎门销烟、义和团运动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甲午海战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西方列强火烧圆明园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圣地延安是抗战时期,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D项正确。

  17.“他们走在国际无产阶级的前面,夺取了政权并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他们在全世界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决战大大往前推进了。”德国著名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的这段话高度评价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功绩(  )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二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选D。马克思主义诞生提出实现社会主义,但并未夺取政权,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革命夺取了政权但并未提出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故B项错误;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实际上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里,故C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出实现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

  18.“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陈毅这首诗真实记录了(  )

  A.五四运动 B.北平和平解放

  C.开国大典 D.““””结束

  解析:选C。五四运动与材料中“红五星,共庆山河改”不符,故A项错误;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共庆山河改”不符,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与材料中“天安门上望……红五星,共庆山河改”相符,故C项正确;““””结束与材料中“天安门上望……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的庆典不符,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19.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不包括(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边倒”

  解析:选C。本题要求选择“不包括”项。“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属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是中国处理外交的工作方法,是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不属于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故C项符合题意。

  20.

  之所以称右图中的人物为“‘冷战’的始作俑者”,是因为 (  )

  A.“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提出建立“北约”

  D.杜鲁门发表“铁幕演说”,马歇尔提出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解析:选B。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始作俑者”和图片注解中的“杜鲁门”“马歇尔”,由此判断与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相关,故选B。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0分)

  21.政治制度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安、史既平,武夫战将以功起行阵,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尤兼三四,所属文武官,奚自置属,未尝请命于朝,力达势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势……自宋以臣知州事,历代因之,遂无复弱干强枝之患。宋太祖及赵普之计虑(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深矣,而议者徒谓宋之弱由此,是但知御侮力薄,不足以自强,而不知消患于未萌。

  ——赵翼《廿二史札记》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安史之乱后,唐代出现了什么问题?宋太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种解决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材料二 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依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通过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

  ——王希《原则与妥协》

  (2)依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美国在国家体制方面的创新表现。(5分)

  材料三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依法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婚姻自由。

  (3)材料三内容出自哪一历史文献?简要说明该文献的历史地位。(5分)

  解析:(1)第一小问问题,结合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史实回答;第二小问解决,结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史实回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回答即可。(2)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文献,从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可知,文献规定中国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可判断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二小问地位,结合《共同纲领》的特点和意义回答。

  答案:(1)问题:安史之乱后,唐中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解决:宋太祖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正面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割据内乱。

  负面影响:军队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

  (2)表现: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政府体现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

  (3)文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地位: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和人民权利。

  22.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政治层面的比较多。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如图)。

  这期封面上,列举了当时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因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远东危机”,故认为这四个人是解决危机的关键。

  材料二 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如图)。

  这期封面人物是蒋介石,他在抗战前就“预言”:国际形势的转变对中国的命运至关重要。珍珠港事件证明了他的预想,他在美英的支持下,担任了同盟军中国战区的总指挥。

  (1)材料一中“远东危机”指什么?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4分)

  (2)材料一中《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4分)

  (3)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4分)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3分)

  解析:第(1)问从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可以判断出“远东危机”应与日本、中国东北有关,再结合时间“1936年”可得出答案;影响从美、英利益角度思考。第(2)问解决问题的关键应从四个人物来分析。日本天皇是危机制造者;蒋介石是危机抵抗者,其态度决定危机能否解决;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斯大林应结合时间和苏联活动来分析。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回答国民党积极抗战的表现。第(4)问回答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1)“远东危机”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影响: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损害美英等国在华利益。

  (2)不同意。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决定了危机的解决。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当然也成为危机解决的关键。

  (3)表现:联共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正面战场的抵抗(或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入缅作战等大战役);争取国际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原因:美国《时代》周刊看到了中日战争与国际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看到了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对抵抗日本侵略的作用。

  23.读世界格局变化趋势图:

  材料

  请回答: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从两极到多极”的演变趋势。据此,补充图中A、B两处相应的事件。参照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分)

  解析:第一小问事件,根据图中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建立和1955年这一事件信息可知,是华约组织的建立;根据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和1985—1995年之间这一信息,可断定为苏联解体;第二小问趋势,根据图中不结盟运动、欧共体、日本、中国等信息可知多极化趋势出现;根据图中苏联解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为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事件:A——华约成立;B——苏联解体。

  叙述: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北约和华约的建立,美苏对峙局面形成,标志两极格局正式确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与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
看了"人教版必修1历史模块综合检测题"的人还看:

1.高中历史必修1期中练习题及答案

2.湖南高中历史学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3.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4.高考历史基础强化练习题及答案

180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