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检测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检测试题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检测试题

  在接近考试的时候,我们要加强每一个科目的练习。试题卷的练习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呢!你准备好了吗?下面是有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检测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下面对“一边倒”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原因:帝国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敌人 ②目的: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③背景:世界上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影响 ④内涵:坚定且无条件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理解。①②③都是正确表述。中国的“一边倒”是希望获得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帮助,以打破外交上的孤立地位,因此④中“无条件”错误。

  答案 B

  2.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解析 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③正确。中国在1971年才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排除②;④是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答案 D

  3.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成果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解析 “和而不同”即“求同存异”。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这一主张,很好地团结了与会各国,粉碎了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亚非人民友好团结的企图,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答案 C

  4.2004年6月25日晚,为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0周年,中国驻印度大使华君铎在新德里举行盛大招待会。华大使在致词中说:“50年前的6月28日、29日,……三国领导人首次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三国”除中国、印度外,还有(  )

  A.越南 B.朝鲜

  C.老挝 D.缅甸

  解析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

  答案 D

  5.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彻底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对于旧约同时又规定:“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表明新中国(  )

  A.贯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坚决废除所有旧约

  B.既往不咎,对于帝国主义采取了妥协宽容的态度

  C.对旧约既拥有废除权利,又注意灵活处理

  D.推行“一边倒”,只保留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权

  解析 材料表明,中国对旧约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体现了我国取消帝国主义特权的原则性,又注意对不同条约实行不同政策的灵活性。

  答案 C

  6.周恩来说:“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A.“另起炉灶”的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的策略 D.三个世界的理论

  解析 在日内瓦会议上,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会议。在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在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次会议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精神,故选B项。

  答案 B

  7.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亚非国家的赞同。当时各国“求同”的基础是(  )

  A.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

  B.参加会议的都是亚非国家

  C.各国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解析 “同”指各国共同的经历,即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掠夺和压迫;“异”指各国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

  答案 A

  8.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最准确的是(  )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收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解析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中日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C项错误;《中美联合公报》是尼克松访华的成果,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双方签署《建交公报》,D项错误。

  答案 B

  9.1955年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亚非国家的响应

  C.美苏“冷战”对峙,加剧了对亚非国家的控制和争夺

  D.“求同存异”的方针为解决国际问题提供了依据

  解析 “求同存异”的方针原则是亚非会议上提出的,因此不是会议召开的背景。

  答案 D

  10.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白宫岁月》中这样记述了他在1971年的一段经历:“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周恩来后来告诉我,在我刚要离开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联大表决的结果,但他不愿意第一个告诉我,怕我难为情。”这段文字中“那场战斗”是指(  )

  A.美国支持“台独”

  B.美国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同时参加联合国

  C.中国大陆和台湾实行“三通”,威胁到美国的利益

  D.美国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

  解析 从关键词“1971年”“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可知,这是美国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

  答案 D

  11.杜勒斯在1958年说,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那么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府的生存几乎是致命的打击……那会使它们在远东的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美国的这一对华政策破产的标志是(  )

  A.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B.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

  解析 杜勒斯的言论反映了美国敌视、封锁中国的政策。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国际地位,标志着美国这一对华政策的破产。

  答案 C

  1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绝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当时中国(  )

  A.与美关系全面缓和 B.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

  C.急于改善中美关系 D.国际地位在逐步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错在“全面”二字,B项错在“开始”二字,D项材料没有反映。应选C项。

  答案 C

  13.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解析 20世纪70年代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小球带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但是双方都有改善相互关系的要求,民间的这一交往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答案 A

  14.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副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他是第一位正式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当时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主要是因为(  )

  A.两国已消除了矛盾 B.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C.两国已经正式建交 D.两国领导人的推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两国共同的愿望与要求,在国际上特别是在苏联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

  答案 B

  15.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三代领导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见证历史的瞬间。情景一: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情景二:邓小平会见卡特;情景三:胡锦涛会见奥巴马。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以上三个情景,三位中国领导人向美国表明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是(  )

  A.一个中国 B.三个世界

  C.“一国两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三个情景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答案 A

  16.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开始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

  B.无意与第一、第二世界国家改善关系

  C.已经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

  解析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的战略目的,是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结合所学知识,B、C两项不符合史实;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A项错误。

  答案 D

  17.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

  A.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B.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构想

  C.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

  D.““””基本结束

  解析 中美关系改善以后,中日建交,继而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使建国以来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因此,中美关系的改善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关键。

  答案 C

  18.《上海合作组织:过去10年和未来10年》一文中说,10年来上合组织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顺利完成了相关合作机制的建立、完善和制度化建设。文中所述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A.地域因素促进成员国间加强合作

  B.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推动

  C.成员国倡导互信安全和互利合作

  D.中国在该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上海合作组织倡导结伴而不结盟,安全先行,互利合作,这有力地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A项不是主要原因,B项与史实不符,D项不是主要原因。应选C项。

  答案 C

  19.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后,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国先后成为观察员国家。2013年1月,土耳其提出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想法。4月,土耳其成为北约国家中第一个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国。上海合作组织是(  )

  A.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B.亚欧国家的自由贸易区

  C.亚欧国家多方合作的政治集团

  D.区域反恐政治联盟组织

  解析 本题考查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即使一些观察员国家和对话伙伴国的出现,它的性质也不会变,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20.当今我国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世界和平

  C.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D.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解析 新时期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我国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周边国际环境,以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其中第21题26分,第22题14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 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 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

  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从古代到现代外交关系的变化及特点。第(1)问要明确这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态度,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清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其影响要思考中国“对外关系”方面。第(2)问要注意是在鸦片战争后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根据材料可概括出“畏惧”“软弱”等特点,原因要从战争失败的角度总结。第(3)问要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阶段作答,要注意概括;回答“原因”时要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

  答案 (1)态度: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影响: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态度变化: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原因: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朝统治。

  (3)外交特点:“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因: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

  ——《周恩来选集》

  材料二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的一方,并明确宣布“一边倒”。

  材料三 1948年杜鲁门说:“世界正处于大变动当中,革命正从大多数‘无所为’的国家蔓延开来,共产主义正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自由的方针再次受到挑战。这一次是来自一个新的强大地区,即苏维埃俄国,我们必须重新武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盟友。”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四 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毛泽东说:“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和对我们的政策。”对周恩来说:“过去我们有时候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无论你和我,我们俩都必须把自己的国家生存放在首要地位。”

  ——《尼克松回忆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周恩来的外交原则立场是什么?有何意义?(4分)

  (2)材料二反映“二战”后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格局?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一边倒”?(4分)

  (3)杜鲁门和尼克松的分歧是什么?二者有无本质分歧?为什么?(4分)

  (4)尼克松的话被周恩来、毛泽东所接受,说明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外交原则是什么?(2分)

  解析 第(1)问根据“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可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结合中国的历史教训作答。第(2)问结合教材知识作答。第(3)问要读懂材料,明确二人在对华的具体政策上有分歧,但从根本上讲,都是美国国家利益的延伸。第(4)问结合“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进行分析。

  答案 (1)原则立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意义:独立是国家生存的基础,近百年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压迫、丧失民族独立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有特别深刻的认识。

  (2)国际格局: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对峙。原因: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一致,使毛泽东对苏联采取了完全认同的态度。

  (3)分歧:杜鲁门采取了较为强硬的“冷战”政策,尼克松采取了较为务实的外交政策,不排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只要有共同的国家利益。二者无本质区别,因为他们的政策都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4)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的基本原则。
看了"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检测试题"的人还看:

1.高中历史必修1期中练习题及答案

2.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3.高一历史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4.2015春学期肇庆市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5.湖南高中历史学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175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