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我们作为学生,应该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出什么样的准备呢?接下来,带给大家的是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以供大家阅读。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福建厦门高一期末考试)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
解析:选A。材料中商王将自己说成“帝”神之后,这是为了神化王权,反映了商代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按血缘亲疏对政治权力进行分配,故B项错误;商朝政治权力分散,皇帝称谓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故D项错误。
2.(2016•湖北荆门高一期末考试)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 )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宗法制
C.实行禅让制 D.实行郡县制
解析:选A。部落体制下,各部落拥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大规模推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从而“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为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的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禅让制终结于夏朝,故C项错误;郡县制在秦统一之后才大规模推行,故D项错误。
3.(2015•浙江学考)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解析:选A。材料“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体现天子为诸侯之君主。由此判断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为分封制,而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故A项正确。
4.(2016•湖北黄石有色一中高一月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解析:选B。本题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独断专行的特点,A、C、D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予以排除。
5.(2016•北京海淀区高一期末考试)根据所学知识,如图所对应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解析:选B。秦朝实行郡县制,与图中“胶东国”等不符,故A项错误;汉初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唐朝没有封国,故C项错误;元代实行行省制,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6.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
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
解析:选B。三省六部制之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担负起草、审议、执行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人事任免等事由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选择B项符合题意。
7.(2016•浙江绍兴高一期末考试)据下图可知,北宋时期的中央政府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一局面反映出( )
A.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D.中央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宋代二府三司制下宰相权力的分割,且“各不相知”,即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A项正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是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为标志,故B项错误;宰相职权的扩大并没有从题干中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题干涉及君权与相权矛盾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8.(2016•江苏启东中学高一期中考试)下列两幅地图反映了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两种制度的共同点是( )
A.地方官员大多由世袭产生
B.开创新的地方最高行政单位
C.边远地区由中央机构直接管辖
D.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解析:选D。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官员都由中央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的统一,A项错误,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已经有郡县制,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B项错误;元朝设宣慰司管辖边远地区,C项错误。
9.(2016•福建厦门高一期末考试)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 )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选A。“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说明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的监察问题,故B项错误;行省官员权力受到限制,与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无关,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故D项错误。
10.(2016•辽宁大连二十中期末考试)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孝”“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字眼可以判断出主要标准是品行和才学。
11.(2016•广东湛江一中高一期中) 隋唐时期,宰相上朝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
解析:选C。题干中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反映了君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A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说法错误;D与题干不符。
12.(2016•广东湛江高一期末调研考试)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代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丞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解析:选C。秦丞相作为百官之长,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采用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分割相权,加强君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采用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相权对君权的威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6•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考试)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挑选一些文学之士,让他们侍从左右,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简奏章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指出这样做的目的。(12分)
(2)依据所学,完成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要求:写出三省职能,并以箭头线(“→”)标出中央职权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朝军机处的认识。(6分)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中“挑选一些文学之士,让他们侍从左右……而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简奏章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得出任用侍从、秘书、外戚(或建立内朝),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所学,从君主专制加强的角度得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第一小问职能,根据所学,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第二小问工作流程,结合所学,从中书、门下、尚书和六部的顺序回答即可。(3)认识,据材料三“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得出清初仿明朝制度,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据材料三“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得出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控制,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据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得出雍正帝为办西北军务,设军机处,据材料三“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军机处由因事而设变为常设机构,它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的权力再分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1)措施:任用侍从、秘书、外戚(或建立内朝),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略。
(3)认识:清初仿明朝制度,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控制,皇权受到很大限制。雍
正帝为办西北军务,设军机处。军机处由因事而设变为常设机构,它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的权力再分化,最终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14.(2016•福建厦门高一期末考试)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荀子•君子》
材料二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6分)
(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不得摘抄原文)。(10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4分)
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体现了按血缘继承王位,属于世袭制;第二小问原因,“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说明荀子反对世袭制是因为靠血缘继承,容易造成政治黑暗。(2)此题问特点,“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反映了历代沿用和不断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体现了日趋公平公正。(3)此题问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体现了打击门阀氏族和促进社会良性流动,“平民政治”扩大了统治基础。(4)此题问特点,从世袭制到科举制体现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的特点。
答案:(1)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原因:选官不以品行为依据,只看出身(血缘);容易造成政治黑暗、混乱。
(2)特点:历代沿用;不断完善(逐渐规范);趋于公平(公正)。
(3)作用:打击门阀士族(豪强宗法势力);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4)特点: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
看了"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