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试卷及答案(2)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试卷及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4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8分,共计50分)
26.“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抵,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
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2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4分)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6分)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2分)
2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魏源画像(见上图)。
材料二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严复及其创办的宣传其思想的《国闻报》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或图片分别属于哪些派别?其主张是什么?(1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及图片,分别说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基本特点。(3分)
2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5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7分)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试卷答案
1【解析】 近代中国,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答案】 A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新思想主要是受坚船利炮的冲击而产生的,其目的是强国御侮。【答案】 B
3【解析】 在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改变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②。【答案】 B
4【解析】 洋务运动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师夷长技”达到“自强”的目的。研究西方军事,学习先进生产技术显然是这一时期的热门话题。【答案】 C
5【解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中体,另一方面是西用。“中体”指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前提,“西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A、C、D三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答案】 B
6【解析】 材料的关键点是“必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郑观应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认为这是中国走向富强的根本。 【答案】 D
7【解析】 中国维新思想没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维新变法是一批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条件下,主张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亡的改良运动。【答案】 B
8【解析】 本题属于最佳型选择题。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展维新变法。主要原因是D项。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答案】 D
9【解析】 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进行改革自救,洋务派的实践证明,“中体西用”不能挽救中国,必须改革政治体制,而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答案】 C
10【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中三派的主张进行分析辨别。“中立党”保国以变法,符合维新派主张。而题干材料中的“维新党”应是革命党人。【答案】 B
1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可以用排除法排除B和D;C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 A
12【解析】 注意分析角度,“观念转变,黄金万两”,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在思想观念
方面的影响。思想启蒙正体现了这一方面。【答案】 D
13【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积极发表文章主张变革中国旧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A项所说主要是指地主阶级抵抗派,B项所说是指地主阶级洋务派,而D项所说是指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 C
1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一战期间”“陈独秀”“上海”“以青年为对象”等可以判断出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 A
15【解析】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号,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尤其对青年而言,更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答案】 B
16【解析】 “曾经汇聚于反封建主干道的河流”是指陈独秀与胡适共同反封建,在新文化运动中共同倡导文学革命。B项不能说明反封建;C项和胡适无关;D项为陈独秀创办。
【答案】 A
17【解析】 据材料可知李大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共和。【答案】 B
18【解析】 康有为为减少变法阻力,借用在中国影响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宣传变法。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彻底批判封建制度,矛头直指封建制度的核心儒家思想。二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大。【答案】 B
19【解析】 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偏颇。【答案】 B
20【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要求从不同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答案】 A
2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掌握与理解。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知识分子都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答案】 C
2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从材料中“登高一呼群山应”、“首传真”可知是说李大钊有首创之功的事件,只有B项符合,C项与史实不符,《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的著作。【答案】 B
2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故A项表述错误。【答案】 A
24【解析】 解答本题要紧扣“客观”方面分析,A、C两项是主观方面,D项是其实践结果。【答案】 B
25【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状况。《共产党宣言》诞生是在1848年,《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是在1915年,《变法通议》宣传的是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 A
26【解析】 第(1)问,材料开头点明主旨“强中国”。第(2)问用阶级分析法,从政治和文化角度分析。第(3)问,材料二中“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说明从内容上否定,材料三中开头“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说明从文化转型上否定。第(4)问是开放性题目,把握住关键点在于走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
【答案】 (1)目的:实现国家富强。(2分)
(2)主张: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4分)
(3)角度:材料二:从改革内容是否有效(或是否触及根本)的角度;材料三:从改革作用能否促进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6分)
(4)启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应坚持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2分)
27【解析】 本题以我国近代主要政治派别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的掌握与理解。第(1)问较简单,通过分析所给三段材料反映的内容,可判断其派别及主张。第(2)问通过对比以上三个派别的不同主张,可以看出这三个派别正好折射了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其突出特点就是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不断地深入。
【答案】 (1)材料一是开眼看世界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长处,“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是洋务派。以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主张改变具体规章制度、生产方式和技术。材料三是维新派。主张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兴民权,行宪政。(15分)
(2)西学东渐,学习西方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不断深入。(3分)
28【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初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相关内容。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给的有效信息,总结变化的原因;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然后分析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从而得出答案。
【答案】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6分)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勇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5分)
(3)粱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具体目标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7分)
看了"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试卷及答案"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