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试题及答案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在一份设计良好的考试卷面前,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去检测学生们的学习水平!所以,还等什么呢?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试题,希望对你有用。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晚清诗人丘逢甲曾经写过一首 《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应该写于(  )

  A.1893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6年

  解析 “割台湾”指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等给日本;“去年今日”说明此诗写于1896年。

  答案 D

  2.1864年 ,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解析 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由时间限定即可排除A项。由题干引文中的“创世”“变局”“不世出之机”可知该文作者积极评价西学之东渐,是主张适应时代需要进行变革,排除B、C两项。

  答案 D

  3.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解析 19世纪末,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面对这种状况,张謇在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下,毅然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成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答案 A

  4.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解析 “政策创新”指引进西方技术,“体制创新”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其发动者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此其

  内在因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答案 C

  5.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解析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被迫调整工商业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些爱国工商人士,痛感甲午战败之辱,以“实业救国”为旗帜,掀起了兴办工商业的高潮;列强的进一步侵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 C

  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公车上书”的史实。这场运动的时间是1895年,领导者是康有为等人,地点是北京,但参加者并非“各省官员”,而是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

  答案 C

  7.早期改良思潮形成的条件是(  )

  ①民族危机 ②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③西学的传播 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早期维新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在民族危难形势下,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并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产物。当然是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

  答案 D

  8.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根据这个原则,早期维新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作用不包括(  )

  A.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为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架起了桥梁

  C.为戊戌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将理论付诸实践,形成救亡图存的_运动

  解析 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早期维新派著书立说,介绍西学,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但早期维新派并没有将主张付诸实践。

  答案 D

  9.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 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 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解析 维新派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康有为主张改革中国的科举制度,这本身已上升到制度变革的层面。因此,“中体西用”的基本含义是用西方进步的思想文化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这里所说的“体”“用”与地主阶级洋务派有着明显的不同。洋务派提倡的“中体西用”指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答案 D

  10.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 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依据关键词“公养”“公教”等可判断①③正确;依据“专门的技术训练”可判断④正确;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B

  11.110多年前,梁启超在兴民权基础上发表《新民说》,提出“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

  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要革命,不要改良

  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解析 建设一个“‘新’的中国”是目的,“养成‘新’的国民”是手段。梁启超意即使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调动和发动人民的积极性,最终是为变法寻找依据。

  答案 D

  1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解析 材料比较了中日两国考查欧洲的不同侧重点。中国侧重于器械,日本侧重于官制(制度),并据此指出这是日中两国的“强弱之源”。因此其根本意图在于借鉴日本的经验以进行政治变革。A、C两项属表面现象,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13.下列各项中,连接不正确的是(  )

  A.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宣传托古改制

  B.梁启超《变法通议》——阐述变法的必然性

  C.谭嗣同《仁学》——大声疾呼“冲决君主之网罗”

  D.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解析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成是改制的先师,意在托古改制。《新学伪经考》则是其反对统治者恪守祖训的文章

  答案 A

  14.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提出:“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其主张实际要求建立(  )

  A.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政体

  C.民主共和政体 D.三权分立政体

  解析 “皇上为元首”“军机为政府”说明皇帝与军机处(政府)实行权力的分离与制衡,这种体制为君主立宪制。

  答案 B

  15.“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解析 材料表明胡适接受了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并把生物进化的法则用于指导中国社会的变革,即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实行制度改革。

  答案 D

  16.光绪帝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咸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此语说明光绪帝(  )

  A.要挽救民族危亡 B.要为人民改革政治

  C.要向西方学习 D.要利用民众的智慧

  解析 从材料中的“兼采西法”“补我所未及”等内容可以看出,光绪帝接受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但从《定国是诏》可以看出,光绪帝所学习的内容与维新派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并非是为人民改革政治。

  答案 C

164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