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语文 >

春期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在中考的时候语文是占很大的一比分的,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九年级语文,就给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哦

  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阅读

  一、积累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伫(chù)立 叱(chì)咄 褶(zhě)皱 惟妙惟肖(xiào)

  B.拮据(jū) 绮(qǐ)丽 倔(juè)强 期期艾艾(ài)

  C.伧(cāng)俗 哂(shěn)笑 攲(jī)斜 鲜(xiǎn)为人知

  D.荣膺(yīng) 惩戒(jiè) 柔嫩(nèn) 妄自菲薄(b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协奏  磐石  孪生   看风驶舵

  B.恣睢  荫庇  文绉绉  迫不急待

  C.稽首  谰语  综合征  妇孺皆知

  D.沉缅  寥阔  扶掖   心无旁骛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相对于该片浓厚气氛的营造,影片在人物刻画方面明显地 粗糙许多。

  (2)气象工作人员每天定点 风力,详细记录并认真分析有关数据。

  (3)几名主力队员因伤病不能上场比赛,使这支球队的实力有所 。

  A.薄弱 观测 削减 B.单薄 观测 削弱

  C.单薄 观察 削减 D.薄弱 观察 削弱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有志于此的科学家们去破解。

  B.面对凤凰古城美轮美奂的富人宅第、旧时城楼和风雨桥,游客们无不肃然起敬。

  C.每逢税务大检查,总有一些不法商人随机应变,弄虚作假,妄图躲过应有的惩罚。

  D.诸暨五泄风景区内,五个依山而下的瀑布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中,尤以第五瀑最为壮观,给人以鹤立鸡群的感觉。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今年六月以来,我市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呈现“飙升”态势。

  B.海湾战争初期,通过设置大量假目标,最终使伊拉克部分飞机保留了下来。

  C.摇滚乐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D.记得当年我认识他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

  6.按诗词原句默写。(7分,前4小题各1分,最后1小题3分)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4)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5)大自然历来是文人的心灵家园。避乱金华的李清照就曾打算泛舟排忧,但因忧思太重,担心小船儿“_______________”而作罢;退隐苏州园林的文人造园时不重实用,而特别讲究“自然之趣”,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填写《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和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句子)

  7.根据你对《格列佛游记》的阅读,回答问题。(7分)

  (1)《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的 。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 等原因流落到 、 、 、 (按先后顺序写)等地的经历。(3分)

  (2)《格列佛游记》是作者极具讽刺色彩的小说,请概括写出其中两个具有讽刺性的故事情节。(2分)

  (3)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与大师进行精神对话。请你谈谈格列佛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给你的人生启示。(2分)

  8. 阅读下面的资料,根据情境要求答题。(8分)

  越秀小区的王菊香奶奶收到了一份电费通知单。通知单除了告知王奶奶家2014年全年的电费情况外,还附上了两张图表(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知识链接】

  8:00—22:00时段用电,称为“峰电”,电价:0.568元/千瓦时;22:00—次日8:00时段用电,称为“谷电”,电价:0.288元/千瓦时。普通用电电价:0.538

  元/千瓦时。

  (1)分析图一曲线,归纳王奶奶家2014年用电情况的总体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奶奶看着自家的电费单想不通:都说用峰谷电省钱,自家的用电量跟以前差不多,可电费为什么还没降下来?请你阅读图二和“知识链接”,帮王奶奶找一找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帮王奶奶家省电费,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下面几个“金点子”,请你结合上述有关材料,选出与峰谷电的特点相关的三个“金点子”(  )(3分)

  A.每次看完电视后,把电视机的插座拔下来。

  B.最好在早上八点以前用电水壶烧好开水。

  C.夏天天气炎热,白天尽量用耗电省的电风扇。

  D.家里的白炽灯全部换成更省电的节能灯。

  E.晚上十点以后再给家里的电动自行车充电。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范仲淹的《秋思》,按要求答题。(6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这首词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词中围绕一个“____”字,描绘了塞下独特的景象。(2分)

  10.这首词意境深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进行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以其境过清( ) (3)不可久居( )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会呼吸的建筑

  ①当你穿行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时,当你远途旅行却发现“千城一面”时,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以其优雅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感受和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努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中仿照生物的功能、组织、形象构成来修建的建筑物,就是“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有些仿生建筑不仅拥有与生物相仿的优美外形,而且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大大缩短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它们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众所周知,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这一段时间,其叶子和花盘会一直追随着太阳的位置以获得最充足的阳光。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也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屋自动恢复初始位置。其旋转的动力全都来自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的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加上其外表面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它每天生产的电能远远大于旋转所消耗的,于是住户便将多余的电能存入社区电网,冬天或者阴天时再拿出使用,剩余的还能卖钱。“向日葵建筑”中还拥有众多“葵花子”,比如客厅电灯、浴室加热器等,它们的能量都来自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阳光下,“向日葵”就像璀璨的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周围植物的影子由玻璃透到室内去,光影纵横,仿佛置身于树荫之下;黑夜里,“葵花子”们熠熠生辉,五彩斑斓,十分动人。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除了作为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主要能量传送带,可以将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实之间运输。“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将热量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主体的外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张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截面,将风速提高到环境风速的4倍之多。风儿吹过,“马蹄莲建筑”迎风招展,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⑥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蕴藏着无限可能,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14.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仿生建筑就是“会呼吸的建筑”。

  B.“向日葵建筑”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

  C.“仙人掌建筑”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D.塔楼是“马蹄莲建筑”的结合主体。

  15.第③④⑤段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说明第③段加点文字的语言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8.未来或许会出现怎样的仿生建筑?试举一例。(文中例子除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树枝与名片

  (日)西村寿行

  ①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②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有所避让。

  ③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④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⑤小船摇荡于波涛中,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⑥父亲睡去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了,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回避着我们。

  ⑦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枯萎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脑海。

  ⑧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专心致志地和彩灯一起装饰着客船。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印象。

  ⑨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⑩我目送着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⑪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⑫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⑬20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了下来,我当上了作家。

  ⑭ 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去。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我觉得,河面上粼粼波光竟和20年前我的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以往的气息。

  ⑮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⑯当我惊异于冷风的肆虐时,蓦地瞥见河面上荡漾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20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⑰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20年前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名义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⑱ 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5年第5期)

  19.概括文章主要事件,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20年前,“我”在小渔船上,___________;现在,少年在小渔船上,___________。

  20.揣摩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6分)

  (1)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鸟瞰”与“俯视”意思相近,可是后一句为什么用“鸟瞰”而没有沿用前面的“俯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只有”一词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分析第⑮段“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这句话的含义,你读懂了吗?请写下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附加题。(建议先写作文。如果时间有余,可以选做,答对分数加入总分)(5分)

  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第&段这句话中的“西装革履”指的是谁?“西装革履”为何要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请联系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24.请以“ ,让生活更美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一个合适的词语补全题目,如读书、宽容、奋斗……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参考答案

  1. D(A项中“伫”应读“zhù”。B项中“倔”应读“jué”。C项中“攲”应读“qī”。 )

  2.C(A项“看风驶舵”应为“看风使舵”;B项“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D项“沉缅”应为“沉湎”,“寥阔”应为“寥廓”。)

  3.B[“薄弱”指容易破坏或动摇;不雄厚;不坚强。“单薄”指(力量、论据等)薄弱;不充实。“观测”指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观察”指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削弱”指(力量、势力)变弱。“削减”指从已定的数目中减去。通过比较,可知选B。]

  4.A(B.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句中是古建筑,而不是新屋。C.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是褒义词。根据语境,这里应用贬义词。D.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用在此句中不合适。)

  5.A(B.缺少主语。C.“节奏”“让人看得……”,主谓不搭配。D.“还只是……”的主语不明确,有歧义。)

  6.(1)风正一帆悬 (2)千里共婵娟 (3)后天下之乐而乐 (4)落红不是无情物

  (5)载不动许多愁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有错、漏、添、倒一处,该空不得分)[本题(1)~(4)题是记忆型默写题,注意字的正确写法,“帆”不要写成“番”;“婵娟”不要写成“蝉鹃”;“落红”不要写成“落花”;(5)题是理解型默写题,要在熟练背诵诗词文的基础上按照题目的提示默写,“载”不要写成“栽”“裁”。这种理解型默写填空题容易出错。默写时,一要写完后检查错别字,二要在写完之后通读一遍,杜绝上下句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7.(1)乔纳森•斯威夫特 海难 小人国 大人国 飞岛国 慧骃国(只要熟悉名著即可回答出,因此,平时要注意积累。)

  (2)示例:小人国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在飞岛国与鬼魂谈话。(写出两个熟悉的故事情节即可,注意不要张冠李戴。)

  (3)示例①:人物特点:格列佛自傲自大、自以为是,甚至对救他于危难的船长都憎恨、鄙视。

  人生启示:人要谦虚,要学会感恩。

  示例②:人物特点:格列佛聪明、有胆识,面对困难从不畏惧。

  人生启示: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一切。

  (只要读过原著或翻阅过课本中的“名著导读”,就比较容易归纳出格列佛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注意谈人生启示时要贴近实际,不要泛泛而谈。)

  8.(1)①总体上低于小区平均用电量;②不同月份(季节)用电量不均衡。(2)电价较高的峰电用量较大,而电价较低的谷电用量偏小。(3)B C E [(1)从图一可以看出王奶奶家用电量只有4月份高于小区平均用电量,所以说总体上低于小区平均用电量。6月份用电100多千瓦时,8月份达到250千瓦时,月份用电量波动较大,所以说用电量不均衡。(2)谷电价格低,峰电价格较高,而图二中显示,王奶奶家用的峰电量大,电费当然不会降。(3)峰谷电的特点是峰电贵,谷电便宜。两者的区别在于时间段的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多用晚间22:00—8:00的谷电,少用8:00—22:00的峰电,B、E项可以作为金点子;结合王奶奶家用电特点“8月份用峰电高”,可以提出C项的建议。]

  9.秋思 异[第一个空考查词的题目,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第一个往往是词牌名,而第二个恰恰是与内容有关,是词的题目。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叙事、抒情。因此,第二个空的答案应从上阕找,抓住题干中“独特”一词,“异”字很容易找出。]

  10.示例:本句采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用将军与士兵们的白发与泪,来表达在漫长的戍边生活中的思乡之情。(本句采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悠悠不绝的羌管声的动与遍地浓霜的静,来描绘边关的冷寂与抒发将士们浓浓的思乡情;本句从听觉描写与视觉描写的角度入手,通过悠悠不绝的羌管声与遍地白霜,表现将士们彻夜难眠、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句采用相互映衬的写法,用霜满地映衬白发,用羌管悠悠映衬征夫泪,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忧国思家的情怀。)(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这样的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从修辞或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比如这首词就用了好几种手法,如“互文”“动静结合”“多角度写景”等等,答题时要抓住意象,分析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因为要自选角度,所以要选自己最有把握的方面答题。)

  11.(1)可:大约(表示估计数) (2)清:凄清、冷清 (3)居:留、停留 [(1)“可”此处解释为“大约”,不能解释为“可以”。(2)“清”结合句意,可解释为“冷清”“凄清”。(3)“居”不能理解为“居住”,而是“停留”“留”的意思。]

  12.(1)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1)“鸣”解释为“发出声音”,“乐”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乐”。(2)“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解释为“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明灭”解释为“忽明忽暗”。]

  13. C [C项中《小石潭记》的结构顺序应该是“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交代同游之人”。]

  14. A( A项在原文中的表述应为“仿照生物的功能、组织、形象构成来修建的建筑物,就是‘仿生建筑’”“有些仿生建筑不仅拥有与生物相仿的优美外形,而且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由此可知,“仿生建筑”包含“仿生物外形”和“像生物一样‘呼吸’”的特征,其范围要大于“会呼吸的建筑”。)

  15.第②段与第③④⑤段是总分关系,第③④⑤段与第②段相关内容具有按顺序对应的关系。(说明文讲究逻辑严密,段与段之间存在着前呼后应的逻辑关系,如第②段“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这一句属于总说,第③④⑤段的分说是与之相呼应的,故第③④⑤段的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的。)

  16.把客厅电灯、浴室加热器等比喻成“葵花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的特点;“都”从范围上进行限制,说明了“向日葵建筑”中家用电器的能量全都来自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准确说明事物的前提。一般来说,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限制、性质、程序等的词语,都要求准确无误。此句中“都”这一表范围的副词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说明文语言还有另一特点,即生动性,可以从修辞手法、动词运用等角度分析,比如此句“葵花子”这一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就增添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7.把双弧形截面的风速与环境风速进行比较,突出了双弧形截面设计能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细读画线句,首先要区分出“比较”的双方,即“双弧形截面的风速”与“环境风速”,而“4倍之多”带来的效果是“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可由此概括出作比较说明方法的作用。)

  18.示例一:像鸟一样会飞的建筑。 示例二:像兽一样会走的建筑。(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列举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仿生建筑。要能依据文章内容,结合对“向日葵建筑”“仙人掌建筑”“马蹄莲建筑”特点的介绍,合理地设计“建筑”。)

  19.贵妇人向“我”扔树枝 “我”向少年扔名片(本文的标题为“树枝与名片”,通读全文,可知文章记述了两个分别与树枝和名片有关的事件。一是:20年前,作为新手的“我”在小渔船上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时,临近小渔船的豪华客船上一个贵妇人笑着向“我”扔下了一截枯萎的树枝。树枝像火一样灼烧着“我”的脑海,让“我”的心中奔涌着怒涛。可以概括出主要事件:贵妇人向“我”扔树枝。二是:20年后,居住在东京当上作家的“我”,散步于妙正寺河畔,偶遇正在为父亲撒网搭手的渔夫的儿子,“我”向少年扔了一张名片,希望他能读懂“我”扔下名片的意义。可以概括出主要事件:“我”向少年扔名片。)

  20.(1)“俯视”强调俯身往下看,“鸟瞰”强调从高空往下看,相比之下,“鸟瞰”给人的感觉比“俯视”更高。用“鸟瞰”更能突出那些“红男绿女”在“我”心中的高高在上,更能表达出“我”当时内心的卑微和不安。(2)“只有”一词,强调了那时“我”得到的唯有伤害。表明了“我”因出身低微,生活贫穷,没有富贵与繁华,却遭受人格的践踏与侮辱而产生的痛苦与悲哀。 [(1)联系语境可知,那些“红男绿女”在豪华的客船上,而“我”在摇荡于波涛中的小船上。“俯视”即俯身往下看之意;而“鸟瞰”指临于高空,俯身下视,更含高远之意,更能表现出那些“高高在上”的“红男绿女”对“我”的轻视以及“我”那时的卑微、不安的心情。(2)“只有”指“唯有,仅有”,贫穷的“我”与富有、繁华无缘,靠近“我”的“只有”那贵妇人丢弃的枯萎的树枝,这里的“只有”写尽了在众多的“红男绿女”中贵妇人对“我”的伤害之深以及人格不受尊重的痛苦、悲哀。]

  21.照应第④段的内容,营造与20年前相似的故事氛围,为下文“我”向少年扔名片做铺垫。(“我”散步于妙正寺河畔,河畔的景象以及给“我”的感受勾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营造了与20年前相似的故事氛围,与第④段的场景描写相照应;“忽然间,一阵冷风……”让“我”回到现实并发现了少年,这为下文“我”向他扔名片做了铺垫。)

  22. 20年前,贵妇人扔来的一截枯树枝,让“我”明白了贫穷与低微只能受人歧视,这截树枝,激发了“我”奋发进取的斗志。20年的奋斗,让“我”最终获得了成功;这次,“我”向少年扔去名片,希望帮助他,希望以自己的奋斗经历来激励他。(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可从关键词语入手。“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这里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可联系文章内容分析,“我”因贵妇人扔下枯枝,心灵上受到触动,之后奋发图强成为作家。这里的“意义”代表着贫穷人家的孩子身穷志不穷的信念,“我”向少年扔名片其实就是向他传达这种精神。)

  23. 第一问:“西装革履”指“我”(或作者);第二问:这里加引号,表示“西装革履”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成了有钱、有地位的“上流社会”的代名词;第三问:20年前,“我”受到了客船上一群“红男绿女”(其中的男人“西装革履”)的围观与嬉弄,这一经历使“我”的心灵深受伤害,刻骨铭心。而今天,在对面的“少年”眼里,“我”或许也成了令他感到“卑微与不安”的“上流社会”人士。(“西装革履”的本义为穿着打扮体面,这里是有钱、有地位的“上流社会”的象征。20年前,豪华客船上“红男绿女”的围观与嬉弄,给“我”造成刻骨铭心的伤害。这里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我”或许成了少年眼里让他“卑微与不安”的所谓的“上层社会”人士。)

  24.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本题可用的素材非常丰富,同学们可以将自己比较容易写作的词语填在横线上。文章在拟题方面有这么大的选题空间,考生应该会“有话可说”,这也是现在考场作文提倡“不设审题障碍,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让考生正常发挥作文水平”的具体体现。题目中有“让生活更美好”,因此,在横线上所填的词语一般是积极向上的。

  例文:

  微笑,让生活更美好

  微笑是什么?它是茫茫大雪中的一块热炭,它是炎炎夏日中的一缕凉风,它是无边的沙漠中的一杯清凉的水。

  朋友,你会微笑吗?你可能嘲笑我这个问题的幼稚。我以前曾是一个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微笑的人,直到那次之后……

  那天,我们正在上自习课,安静的教室里鸦雀无声,仿佛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可以听见似的。这时,作业本上的一道“拦路虎”挡住了我思维的前进。我绞尽脑汁,可它还是那么“高不可攀”。这时,一个轻柔而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怎么了?有不会的吗?”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于是,老师轻轻地俯下了身子,为我仔细地讲解,我顿时茅塞顿开,将这“拦路虎”斩于马下。

  老师看见我会做了,就冲我微微地一笑。

  当我回头看到老师那微笑时,我不禁非常不好意思。我也赶忙对老师微笑了一下。那一次,我感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温暖。从那以后,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从前,我不愿意和同学讨论,现在我是班级讨论的积极分子,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那充满真诚的微笑。

  我们什么时候不能给人以微笑呢?当别人犯了错误时,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当需要别人帮助时……

  其实,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它充满了真诚,充满了善意,充满了鼓励,每个人都能读懂。我们只要献出微笑,就可以温暖他人、温暖世界。

  朋友,你会微笑吗?只要微笑,就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何乐而不为呢?

  点评:本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发表议论,悟出道理。总体上看来,文章虽短小,但意蕴丰富。

  关于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

  第一部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沉湎(miǎn) 倒坍(tā) 袅(niǎo)袅烟云 臆(yì)测

  B.羸(léi)弱 馈(kuì)赠 浩瀚无银(yín) 一泻(xiè)千里

  C.攫(jué)取 休憩(qì) 精力充沛(pèi) 万籁(lài)俱寂

  D.徘徊(huái) 荫庇(bì) 有条不紊(wěn) 咄(duǒ)咄逼人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将正确的字依次写在后面的横线上。(2分)

  A.锐不可挡 大爱无疆 无人问津 气宇轩昂

  B.进退维谷 相形见绌 莫衷一事 语无伦次

  C.草长莺飞 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 消声匿迹

  D.断章取意 深恶痛绝 持之以恒 同舟共济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莫言从“内部” 中国社会,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令人震撼地挖掘了其中最隐秘的真实。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 。

  ③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代表的一大批平凡人物“舍生忘死”“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 沉沦在冷漠与麻木中的人们:善与美主宰着世界,恶与丑终将被埋葬。

  A.审视 期待 警醒 B.审查 期盼 唤醒

  C.审查 期待 唤醒 D.审视 期盼 警醒

  4.名著阅读。(4分,每小题2分)

  等村巷里最后一个孩子的脚步声也消失了,杜小康才走出红门。那时,村巷里,只有一巷满满的月光。他独自从地上捡起一根孩子们遗落的木棍,随便砍了几下,重又扔在地上,然后返回红门里。

  这样过了些日子,杜小康终于走出红门,并且在大部分时间里将自己暴露在外面。他东走西走。他要让所有油麻地的孩子都能看见他。他像往常一样,穿着油麻地孩子中最好最干净的衣服,并且不免夸张地表现着他的快乐。

  (1)上面的文段节选自《 》,在小说中,杜小康此前经历了怎样的变故?

  (2)从选段中可以看出杜小康是一个 的人。

  5.根据提示,修改下面一段文字。(3分)

  ①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敬 崇尚 崇拜)“和谐”的民族。②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③不仅它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1)请从第①句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2)第②句有一处缺少标点,请将补上标点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3)第③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3分)

  (1) ,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无情有恨何人觉? 。( 《白莲》)

  (4) ,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 》)

  第二部分(共5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往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一路走来,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变幻的美景,淳朴的民风,都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是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__________________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都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有改动)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段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标题“不完满才是人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列举了从皇帝、大臣到平头百姓、知识分子这些人相同或不同的不如意的事情,意在表明世界上人生不如意没有例外。

  C.汉武帝、唐太宗的人生不完满是指没有找到灵丹妙药让自己长生不老、长生不死,除此之外都是完满的。

  D.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13.“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下面的论据,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4分)

  A.封建社会的皇帝老爷在杀人灭族、王位继承、宫廷斗争中,其不如意的程度远远超过百姓。

  B.“伴君如伴虎”,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有不测,立刻自尽。

  C.平头老百姓人生不如意的事举不胜举:早市被小贩“宰”、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包、踩或被踩对骂甚至对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

  D.知识分子,更是在考试这件事情上备尝人生不如意的滋味。

  14.认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点会带来哪些好处?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21分)

  塔克逊的春天

  你每天匆匆行走在绿色大地上,根本就不会注意到一株小草的存在,甚至小草常常对着你微笑,你也视而不见。其实只要你想看,把眼光随处一抛都能看见草儿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在西藏岗巴县境内一个名叫塔克逊的军营里,一年四季却丝毫看不到一点绿意。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官兵们正在整队会操。突然,传来一个列兵的声音:“报——告,排长,我脚下有一株正在冒芽的小草。”列兵的右脚悬在半空中。

  操场上的呼吸忽然停止了一秒钟,继而队列里有蜜蜂般的声音在嗡嗡地盘旋。官兵们都朝排长蹲下的地方聚拢过来,一星点绿色冷不防地擦过他们蒙尘的双眼,好像暗夜里落下来的一颗星辰。“果真如此,春天来了!”排长趴在地上,发出激动的声音。

  “快来呀,快看啊,春天真的来了,塔克逊长草了。”列兵听到排长认可那是一株发芽的小草后,双手做喇叭状,扯开略带山气的嗓子向着远处的雪山一阵狂喊。

  这株小草就像星球上突然掉下的天使一样,让官兵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破土而出的新芽,嫩得像刚出生的婴儿,细如爷爷左下颌的那一根胡须。那天,就是因为这株小草的出现,塔克逊的军营有史以来延长了会操时间。

  收操的时候,连长宣布了一条不成文的纪律:“大家听着,我们塔克逊的官兵盼望小草的心情就像盼望女人一样重要,如今她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就再也不能让她消失掉,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像呵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一样去呵护这株小草,大家能不能做到?”

  “能!”官兵们哄然大笑道。“记住,谁碰坏了小草,就罚谁休假带十盆花回来。”连长又补充了一句。

  列兵连忙把那株小草移栽到了一个小小的罐头盒里。官兵们把罐头盒放进了连长的房间。从此,列兵拥有了一个最光荣的职务——护草卫士。

  阳春四月,花影绰约,蜂蝶翻飞,而海拔5300米的塔克逊却还是白雪皑皑,雪峰林立。自然界馈赠官兵们的仅仅是只有一株草的春天,但大家都已学会了珍惜。

  那些散落在小山坳里的铁营房,顺着山坡一层一层呈梯级格式排列。棉衣、棉裤、棉帽、大头皮鞋把这里的官兵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每天如此。即使是这样,在这里当兵的人,内心依然有一颗望春之心,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在严寒的包围中冲破冰雪,让春天的气息像他们铿锵的脚步一样缓缓地踏步而来。

  每当太阳升到山顶,官兵们就抱着那株小草,站在阳光里,唱着歌儿,向远方的妈妈问好。

  每当想起那株小草,我就想起生命的颜色;想起生命的颜色,我就想起塔克逊的春天,生命只有在这个高度上跋涉过以后,你才有可能意会到5300这个数字的高低、轻重和色彩。

  关于塔克逊的这株小草究竟是如何诞生在塔克逊的,至今仍是个耐人寻味的谜。塔克逊的官兵仅为一株小草而感到满足,我知道这个春天他们才是最幸福的人。

  (文章有删改)

  15.文章1、2两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对全文来说,这两段有什么作用?(4分)

  16.阅读全文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的主要故事。(4分)

  17.对一株小草的呵护,从官兵们的动作中是可以看出来的。请找出文中能表现官兵呵护 小草的动作的语句。(4分)

  18.“果真如此,春天来了!”请结合语境体会排长说这句话时的心情。(4分)

  19.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语句略作赏析。(5分)

  “那破土而出的新芽,嫩得像刚出生的婴儿,细如爷爷左下颌的那一根胡须。”

  第三部分(共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美国航空航天局安全顾问组一位成员警告说,由于美国与俄罗斯工程师之间缺乏交流,国际空间站可能会发生严重事故。

  材料(2):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种思想。”

  材料(3):当代作家虹影说:“人与人缺乏交流的痛苦,每个人都差不多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状态,才出现网络世界。”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生活中你有类似的见闻和体验吗?请就“交流”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九年级语文(下) (江苏教育版) 期中检测题参考答案

  1.C[A.坍(tān)。B.银—垠。D.咄(duō)。]

  2.A.挡—当 B.事—是 C.消—销 D.意—义(本题考查成语的识记能力。成语中的错别字多数是同音致误,只有明白了成语的出处及意思,才能避免出现用字错误。)

  3.D(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审视”指仔细地看,反复分析、推敲。“审查”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前者侧重“视”,指看、分析;后者侧重“查”,指调查、核查。①句用“审视”恰当。“期待”有“期望,等待”的意思,侧重于“等待”。“期盼”指期待、盼望,侧重于“盼望”。②句用“期盼”更确切。“唤醒”指叫醒,常用作比喻,有使之觉醒的意思。“警醒”指警觉醒悟,或使人警觉醒悟。根据③句的语境,应该用“警醒”。)

  4.(1)示例:草房子 家庭破产,辍学在家。(2)示例:自尊心强、好面子[(1)通过选文中的人物杜小康,我们可以回忆起杜小康这个人物出现在曹文轩的《草房子》中。(2)实际上要求分析人物特点。根据选文对杜小康的行动描写,“等村巷里最后一个孩子的脚步声也消失了,杜小康才走出红门……”可见杜小康因为辍学不愿见村里的孩子们,表现出他自尊心强;过了些日子,大部分时间在外面,穿孩子中最好最干净的衣服,让大家都能看见他,反映出他好面子的性格特点。]

  5.(1)崇尚( “崇拜”侧重极为钦佩,多含迷信意味;对象是人、神或事物。如:崇拜神灵。“崇敬”指对人十分尊敬。如:崇敬伟人。“崇尚”指尊重,推崇。如:崇尚正义。)

  (2)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本题考查引号的用法。引号主要有三种用法:表示直接引用的话,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本题属于第二种。“和”是本段文字中着重论述的对象,即和谐。要特别强调这一点,用引号最合适。)

  (3)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本题考查语病中的成分残缺。成分残缺包括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修饰成分残缺。本题属于主语残缺,是由关联词语提前造成的。“不仅”在句首,导致这句话缺少了主语,“不仅”和“它”互换一下位置即可。)

  6.(1)谁怜一片影 (2)濯清涟而不妖 (3)月晓风清欲堕时 陆龟蒙 (4)荷叶罗裙一色裁 采莲曲(本题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均属于直接性默写,或填写下句,或填写上句,还考查了对作者、作品的识记能力。对名句的积累,一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错字、漏字、添字现象;二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对作者、作品出处的积累可采用分类整理的办法,做到扎实、准确、无误。)

  7.B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诗中的“村庄”不是“目的地”,而是象征着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8.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chóng):再次 ④以:凭,靠(①“鼓”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②“歼”在这里是被动用法,“被歼灭”。③“重”在文言文中较少见,在这里读“chóng”,再次。④此处的“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以”的用法相同,是介词,凭借,依靠。)

  9.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关键字词的含义要字字落实,“爱”解释为“怜悯”,“服”解释为“屈服”,“焉”是句末语气助词。另外,根据注释④可知“二毛”指“头发斑白的人”,翻译时可意译为“年老的敌人”。)

  10.(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甲)文“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故克之” (士气的彼消我长)和“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是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原因。(乙)文宋公恪守“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君子”规则和“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的古人规则,丧失战机,以致战败。]

  11.(示例)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两篇文章都详细描写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而略写激烈的战争过程,都用君主的无知浅陋衬托出臣子的雄才大略。能从以上角度任选一处进行阐述即可。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中信息加以提炼概括,还要对文章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分析。)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但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如果怜悯受伤的人,就如同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不成阵势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12.C (C项,以偏概全。汉武帝、唐太宗他们的人生不完满还指“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

  13.A (A项,无中生有,原文中不存在对不如意程度的比较。)

  14.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对社会,有利于安定团结。第二问略。(意思对即可)(“不完满才是人生”所带来的好处在文章第⑨段有体现: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第二问,要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人生不完满,但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要正确面对;要积极进取,努力上进;要享受过程,把不完满变得相对完满。)

  15.在绿色的大地上的人们与塔克逊的军营里的官兵们对小草的不同感受,说明塔克逊的春天缺少绿意。这两段文字对下文有铺垫作用。(第1段写普通人对小草的忽视,第2段写在一年四季看不到一丝绿意的塔克逊的官兵们看到一株小草时惊诧、激动的表现,为下文做铺垫。)

  16.塔克逊的军营里的官兵们发现一株小草,精心呵护这株小草。(通读全文后可知本文主要是写官兵们和一株小草的故事。)

  17.发现一株小草,“列兵的右脚悬在半空中”;见有小草,“排长趴在地上”观察;“列兵连忙把那株小草移栽到了一个小小的罐头盒里”;“每当太阳升到山顶,官兵们就抱着那株小草,站在阳光里”。(文中表现官兵呵护小草的动作的语句主要在第2、3、8、11段。)

  18.这句话表现了排长趴在地上,确认确实是一株小草后的欣喜激动的心情。(通过语境可知,塔克逊一年四季见不到一丝绿意,蓦然发现竟有一株小草,其激动之情可想而知。)

  19.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那破土而出的新芽的质地和形状,也表达出对小草的喜爱之情。(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及把握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的能力。判断修辞手法比较简单,结合平日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理解进行判断即可。分析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要紧扣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结合文章主旨作答。用比喻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0.思路点拨: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不应该只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而应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自我,和同学朋友交流,和父母长辈交流,和大自然交流,和社会交流,甚至和世界交流……“学会交流,善于交流”不仅是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而且是全社会都应重视并探讨的一个课题。

  “交流”这个话题,切中了时代的脉搏。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相对突出的问题,如人类与环境、和平与发展、对抗与对话、竞争与合作、节约与浪费……这些问题都一度反映在同学们的作文中,而现在“交流”又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话题,它与我们同在,只要我们生活在世上,就会时时刻刻需要交流。它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国与国和平共赢的保障。

  例文:

  绿化心灵

  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深,使和睦温馨的家庭矛盾重重?为什么昔日的挚友要反目成仇,拔刀相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对路边的乞儿不屑一顾,让人感到世态炎凉、人心冷漠?人们在各自心里筑起一道“围墙”,把心牢牢地裹住,“冷眼看世界”,那么这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俞伯牙的琴声在山间缭绕,没有人能听懂,可是当悠扬的琴声拂过江面时,却使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那么深奥而又玄妙的琴声,竟被钟子期深深地领悟。俞伯牙慨叹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们不是用话语来交流,而是用音乐交流,用心交流。所以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断琴而誓,不再弹琴。是啊,缺了知己,缺了可与之交流的人,存在的意义何在?这个故事曾在千百万中华儿女的内心泛起波澜,它让人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只有真心地去交流,你才能体会到真爱的神圣伟大,友谊的真诚可贵。是交流给心灵增添了一笔笔亮色,给世界带来了一片片温馨。心与心的交流本是一杯香甜的美酒,为什么人们会逐渐关闭心灵的大门,拒绝去品尝呢?人心是异常敏感的。当人们被迫需要面对竞争的时候,他们感到客观的无形的压力笼罩了世界。竞争像一个旋涡,圈住了一个又一个人,罩住了一颗又一颗心。当人们学会了分析利弊的时候就学会了选择利弊。“个人主义”在这个时代得到广泛的默认。它像一个个圈子,让人心在圈禁中变得冷漠了。

  为什么现在楼越盖越高,网络越来越先进,而人情却越来越淡漠?因为人心远了。为什么今天“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却让人感到无奈?因为人心冷了。

  当无数矿工因瓦斯爆炸或透水事故而葬身井底时,当无情的大火吞噬了无数无辜的生命时,当假酒假药害得很多人家破人亡时,你的心跳有没有加速?为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损失了多少?

  教训是惨痛的,为什么悲剧还要不断地重演?为什么不可以敞开心扉,用真心去交流,去呼唤?为什么不可以抛开一己私利,为了一份责任去互相交流。

  交流就像柔柔细雨滋润着大地,一滴一滴默默地流,碾着时光的足迹,抚平了大地的创伤,滴穿了人与人之间如磐石般坚硬的隔阂。呻吟着的地球在呼唤着绿色的世界。而绿化世界,必先绿化人的心灵。只要人们都能奉献一点爱心,用真心去和别人交流,多一点爱心,多一分温馨,整个世界就会变成爱的人间。

  【点评】本文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作者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直截了当地引出话题,接着由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深刻地指出现在的社会现实──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人们“逐渐关闭心灵的大门”,有人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集体利益及国家利益于不顾。最后,作者又发出呼唤,绿化心灵,让世界多一点爱心,照应了题目。文章紧密结合现实,一气呵成,很有分量。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多处使用疑问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与力度,发人深省;还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文采。“为什么现在楼越盖越高,网络越来越先进,而人情却越来越淡漠?因为人心远了。为什么今天‘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却让人感到无奈?因为人心冷了。”这几句话有很强的哲理性。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参考

  一、积累运用(20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瞬间(shùn) 啜泣(chuò) 浑身解数(xiè) 肥硕(shuò)

  B.确凿(záo) 归省(shěng) 亢奋(kàng) 吞噬(shì)

  C.寒噤(jìn) 狼藉(jiè) 根深蒂固(dì) 阔绰(chuò)

  D.倒坍(tān) 恻隐(cè) 禁锢(gù) 颔首(hǎn)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巧妙绝伦 全神贯注 人声鼎沸 忍俊不禁

  B.深恶痛疾 世外桃源 谈笑风声 叹为观止

  C.完璧归赵 万籁俱寂 轩然大波 悬梁刺股

  D.言简意赅 抑扬顿挫 张灯结彩 谆谆教诲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B.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我们队能否进入决赛阶段。

  C.针对“假羊肉”事件,全市公安机关进一步开展严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D.晚年的他,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3分)

  。 。 。 。才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①为了与他们论是非、争黑白,鲁迅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动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呕心沥血

  ②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至少一半要拜对手所赐

  ③所以才有了那一篇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杂文

  ④看看他的那些对手吧,胡适、林语堂还有郭沫若,个个都是国家级文人学者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5.“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这项公益活动由北京市一家民间组织发起,很快就推行到全国。假如你是一名“光盘行动”的志愿者,请完成下面的任务。(8分)

  (1)学校食堂积极响应“光盘行动”,在校园网上倡议学生们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以下是部分学生的留言,请你也发表自己的看法。(4分)

  宁馨儿:从此刻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尊重汗水和创造。

  晴空一鹤: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有一种意识叫珍惜,有一种美德叫节约。

  (2)学校附近有一家酒店,每天都要倒掉顾客吃剩的很多饭菜。你打算向酒店王经理提一条减少浪费的具体建议,作为陌生人,你该如何跟王经理表达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4分)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下列关于这首词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B.浣溪沙,词牌名。这是词人游蕲水清泉寺触景生情而作。

  C.词作上片表现词人面对清新春景的愉悦心情。

  D.词作下片由寺前西流溪水,即景取喻,抒发词人自伤衰老之意。

  7.描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二)(2015•山东泰安)阅读《故乡》中节选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得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地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地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轻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8.文中加点的“厚障壁”指什么?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世面 B.规矩 C.恭敬 D.景况

  9.对“老爷!……”单独成段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着力表现了闰土的谨小慎微、讲究礼节。

  B.着力表现了闰土话语清晰、干脆利落。

  C.突出强调了这一称呼给“我”的心理带来的震撼。

  D.突出强调了“我”的年纪之大,地位之高。

  10.对画横线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写出了闰土天生木讷,说话断断续续。

  B.写出了闰土面对生活的艰难,不知从何说起。

  C.写出了闰土胆小怕事,说话犹犹豫豫。

  D.写出了闰土面对悲哀的处境,不愿讲给外人听。

  11.下列表现闰土痛苦麻木精神状态的一项是( )(2分)

  A.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B.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地只贴在他背后。

  C.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D.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2.对节选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宏儿和水生就像当年的“我”和闰土一样,彼此之间没有隔阂。

  B.母亲看待“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就像当年一样没有改变。

  C.闰土沿袭了他父亲的生活,可以推断,现在的水生将来也会像闰土一样。

  D.“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只是表面上发生了变化,而实质上没有变化。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2分)

  1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6.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3分)

  17.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榕树下的瘦女人

  沈祖连

  长长的新兴路,延伸到桥头,形成个“丁”字。丁字路口处,有棵大榕树,说不清它有多大的年纪,只知道在父亲乃至祖父他们小时候就有了。逢着夏天,这里是人们纳凉、娱乐的天地。现在秋凉了,一天比一天冷,人们便都转入屋里去了,这里便现出了它的荒凉,阵阵秋风吹得人们的心都发了毛,谁还会到这里来呢?

  不过也有。一个瘦骨嶙峋的女人,终日拄着一根枯藤或是一截竹棍在这里,有时坐着,有时站着。秋风拂起那发黄的发丝,飘飘悠悠的,一双呆滞的眼睛犹如两眼枯井,时而看着桥头,时而看着路,时而看着行人,有时什么也不看。

  我早上去上班,路过桥头便看见了她,她的瘦以及她的黄发丝,都让人无缘无故地产生一种怜悯。我便走近了她。

  “阿姨,你在等什么?”

  她慢慢地反应过来:“先生,是问我吗?这么说,你看见过一个后生仔么?”

  她没有正面看我,我用左手在她面前比划了一下,她的眼睛动了动,便又停下了。我猜她是眼睛不好,至少是看不清面前的人和物。

  “阿姨,你要等的后生是什么样子,告诉我,我可以帮你找。”

  “那太好了,这个世界还是有好人,刚才有个姑娘也说要帮我找。后生高高的,说话声音不大,跟你差不多,说话很好听。”

  “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等他做什么呢?他是你的什么人?”

  “不,他不是我的什么人,只是欠我的钱,那天他买我的手镯,说等会儿给我钱,便走了。”

  “阿姨,我想你是上当了,怎么不给钱就让他走了?现在可不同以前了,不抢你就好了,你能告诉我多少钱吗?”

  “我们说好了的,他回头给我三百元。那可是真玉的啊,是我母亲给我的嫁妆,他见了直说是好玉。我见他识货,便解下给他看,他说我的手太瘦太小,不适合戴,便缠住要我卖的。”

  又是一起诈骗案。

  中午我回来,经过桥头,她还在等。

  第二天,她还在等。看着直让人心疼。我在心里一百次地骂,是哪个没良心的小子,有本事不去诈骗大亨,却来骗这些可怜的老百姓,该是断子绝孙的。

  第三天,她还在等,不知怎么,看到她那黄黄的发丝和深似枯井的双眼,便有一种要帮助她的本能涌上了心头。于是我又走近了她:“阿姨,对不起,我这两天有急事,我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让您久等了。”

  她慢慢地转过身来,捉住我的双手,她的瘦手在哆嗦着,那枯井似的双眼分明渗出泪来:“你可回来了啊,你可知道我要钱干什么吗?”

  “知道,阿姨,是我耽误了您,您打我骂我吧。”我把三百元钱塞到她的手上,并做好了挨骂挨打的准备。

  “好了,你回来就好,阿姨怎么舍得打你骂你?到底这个世界还有好人,前天那先生还说你是个骗子呢。”

  瘦女人心满意足地走了。又是一阵秋风掠过,榕树叶子簌簌地落了下来,我的心里是一阵快慰又一阵悲戚……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7期)

  18.开头和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9.小说没有直接点明瘦女人是个盲人,而是通过多处描写进行暗示,请找出三处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①

  ②

  ③

  20.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文中的瘦女人是一个

  的人。(2分)

  21.结尾说“我的心里是一阵快慰又一阵悲戚……”,“我”为什么感到“悲戚”?(4分)

  三、写作(40分)

  22.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不该丢弃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文体(诗歌除外),600字以上,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语文版)期中检测题

  参考答案

  1.A(B.归省xǐng;C.狼藉jí;D.颔首hàn。)

  2.B(“谈笑风声”应为“谈笑风生”。)

  3.D(A项使用了“避免”和“不”进行双重否定,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弄反了,不符合语境;B项前面说“比赛的获胜”,是一种情况,后面说“决定能否进入”,是两种情况,两面对一面,前后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应在“严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后加上“的专项行动”。)

  4.C(先找联系密切的句子,进行小范围的句子链接。④句中有人称代词“他”,肯定在前文中有所指,再看四个分句可以发现,这个“他”一定指“鲁迅”,而“鲁迅”这个名字在②句中第一次陈述,同时,“对手”在②④这两个句子中重复出现,根据语言的连贯性,可确定④句一定接在②句后;①句中有个“他们”,浏览四个分句后发现,④句中提到三个人,这个“他们”一定指此三人,这样可断定①句应排在④句后面。②④①句序确定,这三句综述了鲁迅伟大的原因,③句陈述结果,自然跟在后面。这样,四个句子的句序可确定为②④①③。)

  5.(1)示例:“光盘”行动,拒绝“剩”宴!拒绝浪费,从我做起!

  (2)王经理,您好。我是“光盘行动”的志愿者,看到咱们酒店顾客的餐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冒昧给您提个建议,您能否让服务员在点菜时提醒顾客要适量(为顾客提供“半份菜”“小份菜”),以减少浪费,希望您能采纳。[(1)本题侧面考查我们拟写标语的能力。首先弄明白活动的主题是“光盘行动”,活动的任务是网上留言,倡议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只要扣住主题,用整齐、规范的语言写出即可。(2)称谓要得体,语言要委婉,建议要恰当,理由要充分,表达要通顺。]

  6.D(D项陈述有误。词作下片抒发的是词人的人生态度,东流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去徒然悲哀呢?表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而不是自伤衰老之意。)

  7.示例:山脚下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浸入水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被水冲刷得一尘不染,没有一点泥巴。(描述所展现的画面,是诗歌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描述画面就是结合词句想象当时的场景和画面,可以在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

  8.B(可从下文母亲与闰土的对话来分析:“‘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地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这里的“厚障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我”和故乡人民心灵的隔膜,指“规矩”。 由于受封建社会中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

  9.C(联系对成年闰土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憔悴不堪、自卑、迟钝、麻木……封建的道德、礼教和等级制度压抑着他的生命力,他像“一个木偶人”。所以A、B两项不正确。根据“我”的话“阿!闰土哥……”来分析,“我”的年纪比闰土小;而且“我”只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不能说“地位之高”。所以D项的说法不正确。在“我”的内心深处,闰土是“我”儿时的玩伴,“我”的好朋友,而见面时闰土却叫“我”“老爷”,让“我们”的关系显得非常疏远,给“我”的心理造成了非常强的震撼。所以正确答案应选择C项。)

  10.B(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话语中间的停顿。画线句是 “我”询问闰土的景况时他的答话,闰土心里的苦本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可他满肚子的话也只能挤出这么几个断断续续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见,闰土悲苦无奈地诉说着,每说完一句,都要等很久才有下一句。他的思维已经不能很好地连贯起来了,他只能慢慢地挤,到最后,什么也挤不出,便“只是摇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就是要表现中年闰土因生活的困苦而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的迟钝、麻木。)

  11.C(A项是语言描写,是闰土在向儿子传播和灌输封建礼法和等级观念。B项主要写水生。孩子还不能接受父亲灌输给他的观念和道德准则,只是用 “害羞”“贴”来回避和抗争。C项是对闰土的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他只是摇头”,说明闰土被生活的重担压得麻木了;“仿佛石像一般”的形象的比喻,写出闰土的“木”。这是精神上的麻木痛苦导致肉体上的麻木。D项是对闰土“手”的描写,使人能感受到他生活的艰难,并由此透射出处于社会底层中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所以应选择C项。)

  12.D(可以根据选文有关语句分析。A项,文中有:“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从这个“松松爽爽”,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他们的意识中根本不存在封建礼法和等级观念,水生和宏儿之间的情谊如同“我”和少年闰土之间的情谊。B项,“‘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地说。”母亲的话,说明她是个开明的人,等级观念淡薄。C项,“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又叫水生上来打拱”,这是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封建礼法和等级观念,闰土的“拖”,就是强迫,就是强加,闰土要把从父辈那里继承的观念和道德准则强加到儿子的身上。我们不难想象到水生在闰土的灌输和强迫下,若干年后又将是一个“成年闰土”。D项,闰土叫“我”为“老爷”后,便拖出自己孩子“给老爷磕头”。这是他自然的表现,没有一点造作,可以看出,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法关系和封建等级观念,已深深扎根在闰土的心中,导致“我”和闰土的关系也发生了实质上的变化。所以D项错误。)

  13.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本文谈的是“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的问题,作者认为“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找到了(概括出)阐述这个观点的句子,便找到了中心论点。答案可以是文中的原话(第①段中的第二句话或文章最后一句话),也可以自己概括。]

  14.首先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本文第①段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接着进行回答,点明了中心论点。②③④段从“入”的方面,⑤⑥段从“出”的方面论证了两者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第⑦段点明“入”与“出”的关系,再次点明中心论点,收束全文。)

  15.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读者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观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本题考查的是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所提供的文段是论据,要想正确还原到文中,主要是看其论证的观点与哪一个自然段吻合。分析材料可以发现,这段文字阐述的是“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而这个观点正与第②段“阅读中的‘入’……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相一致。)

  16.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首先要仔细阅读第⑤段,找到问题的相应位置。在“这样”的前面有两句话,一是“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句话直接摆明了观点;二是“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是列举具体事例加以阐释。只要对这两句话稍加提炼,选取一种说法答题就可以了。)

  17.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主观性题目,答案不唯一。但根据要求“联系实际”谈谈对“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句话的感悟联想,答题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扣住谈的中心,即“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二是要联系实际,可以举名人的事例,如毛泽东、鲁迅等人的读书方法,也可以以自己的读书体验为例。只要所谈有理有据,符合逻辑均可。)

  18.开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结尾的景物描写照应开头,衬托了人物悲戚的心情。(“现在秋凉了,一天比一天冷,人们便都转入屋里去了,这里便现出了它的荒凉,阵阵秋风吹得人们的心都发了毛,谁还会到这里来呢?”这句话点出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气候、气温,也从侧面点出文章写作背景、环境,即故事发生在秋天,渲染了当时的环境。结尾的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照应开头的景物描写,首尾呼应,同时也衬托了人物悲戚的心情。)

  19.①终日拄着一根枯藤或是一截竹棍在这里。②一双呆滞的眼睛犹如两眼枯井。③她慢慢地反应过来:“先生,是问我吗?……”④我用左手在她面前比划了一下,她的眼睛动了动,便又停下了。⑤那枯井似的双眼分明渗出泪来:“你可回来了啊……”(能指出她分不清“我”和骗子不是一个人也可)(“暗示”就是不明说,而用含蓄的话或动作使人领会。本题是让我们找出暗示瘦女人是盲人的描写,我们可以先找出描写瘦女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再从中筛选出能够暗示瘦女人是盲人的句子。)

  20.瘦弱、贫困,而又单纯、善良(我们可以从对瘦女人的外貌描写中看出瘦女人的贫穷和年迈。从“我”和瘦女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瘦女人的善良和淳朴,她坚信后生仔一定会把钱给她,她坚信世界并没有那么黑暗,世间处处充满真爱。)

  21.对瘦女人生活的处境深表同情,也为社会风气的败坏感到悲哀和愤懑。(文中“我的心里是一阵快慰又一阵悲戚……”虽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但却可以看出作者对当代社会阴暗面的讽刺和无奈,以及对弱者的同情。)

  22.思路点拨:本题是半命题作文,既有所限制又给予开放,在选材、立意等方面给了同学们较大的选择余地。

  写好此文,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善识“题眼”。面对半命题作文,先要分析已有的文字,即“题眼”,细心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不该丢弃的__________”,从这个题目上看所填的内容是关键之所在,因此需选择好关键的词语,如“自尊”“亲情”“友爱”“自立”“诚信”“责任心”“苦难”“合作”等。着重选择好典型的事例来印证为什么不该丢弃,并分析不该丢弃的原因,写出自己的体会。

  二、善于“补”题。写好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关键。就这篇半命题作文而言,可“补”的内容很多,可以张扬同学们的写作个性,又能便于同学们选择自己熟知的、喜欢的内容。如可以填写“不该丢弃的爱心”。同学们可以结合前几年的地震、近几年的干旱与洪涝灾害选择材料,在规定的范围内打开思路,搜索自己最熟悉、最能产生“差异性”的内容来补题,要尽量使补题部分与题干有“落差”,利用反差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调动思维巧立意。生活中,“不该丢弃的”确实很多:既可选具体事物,也可选抽象事物;既可选某一时段的事,也可选不同时空的事……多选择带有启发色彩的材料,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挖掘,就能写出至真至情的文章。

  例文:

  不该丢弃的梦想

  有这样一个故事:

  兄弟俩出生于一个有先天性遗传病的家族。这种病叫青光眼。不知从哪一代起,这个家族的所有男性在20岁左右都会完全失明。而在失明前,这些孩子的视力与常人无异。为了让孩子不至于发病后无法承受因突然失明而造成的痛苦,孩子的母亲在兄弟俩四五岁时就把他们的眼睛用黑布完全蒙住,让他们慢慢练习失明后的生活方式。弟弟很听话,在眼睛完全蒙上的情况下逐渐适应了失明状态的生活。而哥哥性情刚烈,宁愿享受一天的光明也不愿被蒙上眼睛。母亲犟不过孩子,只好放弃了,让哥哥与正常孩子一样上学、玩乐。哥哥上学后,逐渐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加倍努力,梦想有一天找到自己家族遗传性失明的原因并决心治愈这种顽疾。

  在刻苦努力之下,哥哥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取了研究生,专攻眼科。他废寝忘食地学习、查阅各种资料、做实验。在导师的帮助下,终于攻克了他们家族青光眼遗传的难题。这时,他的视力已逐步下降。按经验,几个月后他将进入全盲的状态。绝处逢生,在自己的精心治疗下,他的视力完全恢复了,并且终生不会再有失明的危险。然而,他的弟弟由于双眼被蒙住十几年,早已完全失明,再也没有复明的希望了。

  这位哥哥之所以摆脱了命运的魔咒,获得了终生的幸福,就在于他从未放弃过梦想;而造成弟弟抱憾终生的悲剧的原因,是他丢弃了梦想。

  人,如果丢弃了梦想,就会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就会失去任何希望。只要拥有梦想,成功就会在前方不远处招手。就算梦想最终不会实现,我们也会为曾经的努力而无怨无悔。

  在梦想之光的照耀下,我们的生命会增添无限的光彩。当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有过梦想,并且为之奋斗过!”

  朋友们,在任何挫折、困难面前,我们都不能丢弃梦想。在梦想的指引之下,我们一定能让生命之树绽放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点评】这是一篇佳作,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并为之感动。

  本文用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揭示了“不能丢弃梦想”的主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故事中的两个人物,一个面对先天的苦难,从不气馁,奋力抗争,最终梦想变成现实;另一个却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心甘情愿地受命运的摆布,抱憾终生。由兄弟俩最终的命运对比可以看出,丢弃梦想会造成可悲的后果。文章结构完整,明显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议论、抒情。由于故事主题的典型性,很容易引发作者的感想。两个部分的衔接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全文叙事与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文章结尾处的语言优美而富有哲理,为表达主题起到了较强的烘托作用。


春期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相关文章:

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2.九年级语文上期末试卷

3.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2)

4.春学期开学典礼校长讲话

5.初中学校春季学期学校工作计划3篇

416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