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语文 > 语文中考试题(2)

语文中考试题(2)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语文中考试题

  二、阅读理解(42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对于重点词语在表现手法上的应用.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这句话讲的是: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

  (2)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在通读全诗的前提下,结合具体诗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深秋时节,霜降临空,人在鲁山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家人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本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抒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结合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答案:(1)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译文:

  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对平时所学的诗歌内容了如指掌,能够对诗歌的重点词进行赏析,对诗歌的思想情感能够把握清楚.

  11.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中 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②;③ ②不能 其一处也. 说出 ③无不毕  相像(相似)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A.①不能指 一端 ② 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 . ②念无与为乐 (《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 馆 ②求石兽 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 奇妙②属予作文以记 .(《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C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分析】译文:

  【甲】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乙】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看到所塑造的蜡人,全都仿照活人的样子,那形体神态、头发肤色、高矮胖瘦,没有不完全相像的.从达官贵族以至工艺家和各行各业的人,凡是有名气的,每每在馆里留下蜡像.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弯着腰,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在喝酒,有的在博戏,猛然一看,没有不惊叹象是活人似的.我再三赞叹制作蜡人技术的奇妙.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间:夹杂;

  ②句意为: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名:说出;

  ③句意为:没有不完全相像的.肖:相像(相似).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与用法.

  A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

  B项中“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

  C项中“于”都是介词,译为“在”;

  D项中“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凡”,凡是.句意为: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②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骤”,猛然;“生”,活着.句意为: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文中的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

  A项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

  B项是从侧面表现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

  C项只是客观叙述.

  D项从正面表现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

  故选:C

  (5)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要掌用握常的写作手法.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是正面描写;“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是侧面描写.【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答案:

  (1)①夹杂;②说出;③相像(相似).

  (2)D.

  (3)①(客人们)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②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

  (4)C.

  (5)【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点评】名

  1.名之者谁(命名,起名)

  2.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3.故虽有名马(出名的,有名声的,著名的)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读书重在选择

  潘裕民

  ①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②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有人会说,博览群书被古人提倡,现在我们为什么非选择不可?我们知道,西潮东渐以前,中国有的学者曾有“读尽天下可读书”的抱负.但是,今天的博览群书,和古人的博览群书有很大差别.古时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即便是古代散文,篇幅也不是很长,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太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蜂拥而至,长篇巨制铺天盖地,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

  ③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声.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看上去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④毛泽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领导人,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他所说的“奇书”,不在择读之量,而在择读之内容与效果.毛泽东的择书,排在前三位的是哲学、马列和文史,尤其在他晚年时,仅《红楼梦》就阅读和收藏了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当然,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他也有选择地阅读了很多.

  ⑤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尤其面对之前从未看过的“新书”,更要有所选择.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曾说过:“一本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如“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书是有等级的,有好坏之分.王充在《自纪》中讲述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时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他所著的《论衡》一书就属于“为世用者,百篇无害”的好书,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藏.书是人类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所以,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别林斯基也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⑥如此说来,读与不读、粗读与精读,都要有所推敲.何况今天印刷术那么发达,出的书不计其数,版本也很多.比如《论语》一书,就有无数版本,让读者不知道读哪种好.尤其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译者、出版社的差别很大,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另外,在内容、文字等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

  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学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14日,有改动)

  (1)作者认为“读书重在选择”,对于如何选择,作者提出了哪些意见?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B

  A.古时书少,古人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图书种类繁多,长篇巨制铺天盖地,博览群书是无法做到的.

  B.毛泽东爱读书,会读书,他枣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他所说的“奇书”,不仅在选择读之量,而且在选择之内容与效果.

  C.书是人类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读不合适自己的书不但“开卷无益”,反而比不阅读的坏处还大.

  D.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捧着这样的书籍从头读到尾,就是浪费时间.

  【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读书重在选择,第①段引出中心论点,第②﹣⑦段论述了怎样选择读的书.

  【解答】(1)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句子作答.

  第②﹣⑦段论述了怎样选择读的书.从这些段落里找句子即可.第②段“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第③段“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第⑥段“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另外,在内容、文字等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第⑦段“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2)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用了举例论证,举了钱钟书读书的事理;用了道理论证,引用罗斯金的话,真实具体地论证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B.错误.“不仅…而且…”的表述是递进关系,与原文“不在…而在…”表述的选择关系不符.

  答案:

  (1)①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读.②选择“为世用者”、适合自己的好书来读.③选择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④选择内容新颖、有真知灼见,文字好的书来读.

  (2)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列举钱钟书读书的事例,引用罗斯金的话,有理有据地论证了“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B

  【点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名人墙

  王伟华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回回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的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满头银发的哥拄着 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大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

  二十万块?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块,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帐.

  (选自《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1)根据文意,用简洁担当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哥找第筹资修桥,弟 ①回绝并责怪哥折腾 →哥 ②操管修桥(或出资动员指挥修桥) ,桥修成→哥牵念弟打电话,弟借口忙未归→弟 ③带巨款回县为刻名 ,哥至死不理解弟的心思.

  (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3)格局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①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

  (4)如果让你选择,你认为哥弟中谁的名字更应该刻在名人墙上?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分析】小说通过讲述哥为了给村里修桥去找弟筹钱,作为将军的弟弟不给钱,反而责怪哥瞎折腾.哥决定动员大家出资修桥,并亲自上阵带领村民修成了桥.桥修成后,哥想弟打电话,弟借忙未归,后县里修名人墙,弟弟却回来了,并捐资二十万,哥致死不理解弟的做法.赞颂了哥为了给村里修桥尽心竭力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讽刺了弟爱慕虚荣,身为将军,不念亲情乡情,不为乡亲办实事的不义之举.

  【解答】(1)本题是对故事情节的考查.做题时首先要理解全文,再根据题目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故事情节是围绕哥与弟对修桥的不同表现展开.

  ①回绝并责怪哥折腾②操管修桥(或出资动员指挥修桥)③带巨款回县为刻名.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要求在理解全文,把握中心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在句中的含义.要体现出对个的赞美之情.

  哥身体无比虚弱仍坚持去看桥,表明哥对这座桥感情深厚,表现出哥修桥愿望实现后的喜悦与满足,哥的光辉形象如雕塑一般,定格在村民心中.

  (3)本题是对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要注意从修辞、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赏析,赏析是一定要联系上下文.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②是神态和动作描写,联系全文,联系句意可做以下赏析.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新桥修成后小清河驯顺、柔顺的情形,突出了新桥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②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形象逼真地表现哥听到弟为留名花那么多钱时的不理解、震惊、心痛、表现出弟的做法对哥的打击之大、伤害之深.

  (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结合所给的句子,联系实际,概括解答.

  哥哥一心一意为村里修桥办事,慷慨无私;身为将军的弟弟却爱慕虚荣,不念亲情乡情,不肯出一分钱,为村里修桥,却为了上名人墙捐资二十万.由此我认为哥的名字更应该刻上名人墙.哥心地善良,全心全意为村民着想,退休多年操心筹钱修桥;哥慷慨无私,拿出自己全部的养老金用于修桥;哥勇于担当,年老体弱仍一手操管修桥.哥的所作所为,倍受村民敬重.而弟爱慕虚荣,身为将军,不念亲情乡情,不为乡亲办实事.

  答案:

  (1)①回绝并责怪哥折腾②操管修桥(或出资动员指挥修桥)③带巨款回县为刻名.

  (2)哥身体无比虚弱仍坚持去看桥,表明哥对这座桥感情深厚,表现出哥修桥愿望实现后的喜悦与满足,哥的光辉形象如雕塑一般,定格在村民心中.

  (3)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新桥修成后小清河驯顺、柔顺的情形,突出了新桥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②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形象逼真地表现哥听到弟为留名花那么多钱时的不理解、震惊、心痛、表现出弟的做法对哥的打击之大、伤害之深.

  (4)我认为哥的名字更应该刻上名人墙.哥心地善良,全心全意为村民着想,退休多年操心筹钱修桥;哥慷慨无私,拿出自己全部的养老金用于修桥;哥勇于担当,年老体弱仍一手操管修桥.哥的所作所为,倍受村民敬重.而弟爱慕虚荣,身为将军,不念亲情乡情,不为乡亲办实事.

  【点评】要理解小说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以此为基础来解答各题,(1)是对故事情节的梳理,要简洁,全面.

  三、写作表达(50分)

  14.以下两个组我题目,请任选一题写作.

  (1)题目:他(她、它)让我感到.

  (2)学习的课堂上,有迷惘,更有明朗,智慧的我们一起探究品尝;实践的园地里,有恐慌,更有荣光,团结的我们一起合作担当;生活的蓝天下,有忧伤,更有欢畅,热情的我们一起体验分享…成长路上,需要我们同担风雨,共享阳光.

  请以“我们一起来”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如果选择他(她、它)让我感到.写作,需先确定合适的人称,并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曲除外);③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分析】(一)本作文题为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半命题补题有三种:前补、后补,首尾补.本作文题属于第二类,这样的补题较前两者而言,自由度更大.

  【审题立意】经分析,“他(她、它)让我感到﹣﹣﹣”为题时,填写的应该为一个表示情感的词语,如:感动、生气、绝望等.

  【思路点拨】“他(她、它)”这三个人称标志着可以写人也可以写物,写作思路很容易打开,写作难度降低.

  【细节描写】文章表达某人或者某物对我的情感冲击,所以文章应以细节描写为主,特别是心理描写,一定要使用.

  【创新指导】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几个事件,使文章层次清晰,也很好.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

  (二)这是一篇命题加材料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语段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我们一起的,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从本材料的可以得出本篇作文的方向可以有很多,一起探究、一起快乐、一起痛苦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形式创新】我们可以写关于自己的事,也可以写别人的事,只要围绕题目来写,那种思路都可以.

  【细节描写】我们一起来是一种动作行为的体验,所以文中应该有一段相应的细节描写与之呼应.

  【创新指导】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几个写作素材,使文章层次清晰,也很好.

  【文体选择】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写作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就可以.

  【解答】【例文一】

  它让我感到感动

  独倚轩窗,窗外细雨纷纷,品一杯香茗,亮一盏小灯,拥一本好书,任泪水涌出了眼眶.

  无云时借两缕阳光暖暖身子,有雨时对着雨儿倾诉心肠.闲暇时静坐读书,在书中感悟古今中外的悲喜人生,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跌宕起伏的情感漩涡,一次又一次地被阅读感动.

  我曾被唐诗宋词中文人的大情怀所感动过.我仿佛看到范希文在岳阳楼上悲壮地呼喊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聆听杜子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赤诚吟哦.是啊,帝王昏庸,官场黑暗,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多少有志之士沉迷在温柔乡忘了社稷江山黎民百姓,雄心壮志一点一点被西湖歌舞销蚀,追名逐利最终害了自己苦了百姓.红尘世俗莫不如此,就连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也慨叹“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连在朝堂之上让贵妃磨砚,力士脱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也游山玩水去也.满身正气怎能在官场上污了自己?盛唐也罢大宋也好,是杜拾遗、范文正公们,酿一坛烈酒,留后人畅饮;播一份正义,嘱咐岁月收藏.

  我也曾被元曲杂剧中的男女痴情所感动.她是大府千金小姐,他是十年寒窗穷书生,她女伴男装入学府对他倾心,无奈他太过愚钝不知她是女郎,两人的情愫,感天动地,她是祝英台,他是梁山伯,他许她一个承诺,生生世世,他还她个化蝶,缠缠绵绵,比翼双飞.这样的爱情,被珍藏在书中,吟诵其中的一字一句,像一杯清茶,时久弥香,永世不忘.

  又何人让我潸然泪下?《史记》中的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汉家天子早已换人,可你依旧拿着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眺望远方,痴痴地等,痴痴地盼,守候一份忠义气节,你足以让我感到动!

  我细细地咀嚼文字,细数阅读带给我的感动.嗅着袅袅不绝的书香,让感动流过每一条血脉,打开心扉,让感动静静地在心中荡漾,把泛起点点的涟漪,永久珍藏.

  日记里留下如下诗句:昨夜寒窗月下,浅斟慢吟品茶,一帘清雨悬挂,书香漫卷泪花.

  【例文二】

  我们一起来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而且对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有很大关系.回顾历史,再看现实,人类的每一次发展,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都是要求自然的给予.从刀耕火种的草与木,再到工业革命的煤与铁,再到今天石油成为了人类的血液.

  人类的发展进步,在这不知是不是两厢情愿的联姻中,最终得益的总是人类,付出的总是自然.所以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创建绿色校园,共建美好家园.在人们高科技的逐渐发展中,我们的生活越开越好,越来越方便、省力.

  在我们面前的应该是此起彼伏高山、清澈见底的湖海河泊和一望无际的花草树木…可在我们面前却是荒凉的高坡、水里都是泥沙的湖泊和花草只剩下根和木墩…这些使人感到窒息的环境是则么回事呢?原来科技虽然先进了但是去污染了大自然,污染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在美好的环境中,我们天天扔,全世界都天天扔,那么地球就变成了垃圾厂;要是我们天天捡,那么又变成了干净无瑕的美丽的地球.动物是人们的朋友,人所共知,更是大自然的朋友.他们应该幸福地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野生动物在流血,野生动物成了人类的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看到的是生态平衡遭到的严重破坏.人类的行为也遭到自然的惩罚,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泥石流、沙尘暴、血雨、酸雨…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自私的人把小鸟关在笼子里,使它们得不到自由,人们用小鸟痛苦的叫声、失去自由的身影来换取自己的开心.此时我多么想去阻止他们,让他们还给鸟儿自由!水是生命的源泉,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它.2005年到2015年3月22日为期十年为世界水日.那我们知道水的危机吗?回答是否定的:“不,不知道!”从5月开始的“长江行动”中,我们有那么多的企业在做着什么样的勾当?他们把长江当作一个可容纳污水的地方,把长江当做污水处理厂,能够从中节省下那么一点昧良心的产品成本,可是他们看到自己的做法的后果了吗?回答也是否定的:“没有.”在饮用水中,已有1000多人因水而食物中毒.现在我们要保护水源,从我做起.树是人们精神寄托,也是人生的象征,有人把生命比做一棵树,但是人们并没有象爱护自己的生命那样去爱护树.人们只看中了它的实用价值,乱砍乱伐,开山毁林,树木变金钱;人们没有看到有了树,才会有美丽的大自然;有了树,才会有清新的空气;有了树,才会有…现在我们没有了树,而水土流失造成了泥石流;没有了树的保护,造成了沙尘暴、龙卷风和台风开始袭击城市;没有了树,造成了…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生活中的绿色已逐渐被黑、灰、棕、土黄所替代,我们是明天社会的主人,地球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在此我号召大家:让我们用双手,多种一棵树;让我们站出来,保护野生动物;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家园;让地球上的树更绿,天更蓝,水更清;让我们的家园处处开满绿色的环保之花.

  【点评】【例文一点评】考生文学素材积累丰富,诗词名句,历史故事,信手拈来,随心所欲.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渗透在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考生在阅读中诉说着自己的感动.开篇颇具画面感的语言引起下文,结尾诗句深化了自己的感动,升华了文章主题.

  【例文一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的开头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开篇文字优美,同时能引出论题.尽管这是一篇议论文,但里面很多的语段写的异常精彩,脱离一般议论文文字相对较为刻板的特点,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看了“语文中考试题”的人还看了:

1.中考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2.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3.中考语文复习题及答案

4.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5.九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276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