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讲座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讲座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难度比较大,教师们要为同学们准备好关于说明文阅读的复习指导,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
一、把握说明对象
无论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有其特征,阅读时首先要弄清说明对象的特征,弄清了特征,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阅读说明文最重要的是分析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特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①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人民大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食物”,同时引领读者阅读课文,不难看出“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一句点明了“食物”的特征是“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天气陛下》一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称天气为“陛下”,生动有趣地说明了天气的威风。②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又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图画美”。
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更须要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文字没有关键句,但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形象的描写。例如:拿两岸的河堤常被冲毁与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柱头上石刻狮子的情态,是为了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二、理清结构顺序
说明顺序是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目的来确定的,把握住了说明顺序,也就把握住了说明文的结构。有的说明文是按时间顺序来介绍事物特征的,那么,其结构层次就可以按时间顺序划分;有的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那么结构划分就可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顺序决定层次结构。
说明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也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安排顺序,这种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的文章。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作者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古代的书、近代的书和现代的书籍,介绍了书籍的发展演变的历史。②空间顺序:说明某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用空间的转换顺序介绍。往往是按照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顺序依次介绍。例如《核舟记》一文中,作者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各个部分,也是运用的空间顺序。 ③ 逻辑顺序:说明文在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等。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苏州园林》围绕着“无论站在哪一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讲究亭台轩树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也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顺序介绍的。
学习说明顺序要注意相关的语言因素,时间顺序要注意表明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要注意表明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要注意表明因果关系的词语。
三、辨识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很多。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几种综合使用。因而,分析时要认真阅读,仔细辨别。例如:“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七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这两句话综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再如”,列数字也有具体的数目“七八个”、“上千种”,这两种方法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还须注意两句话的内容前后对比,突出了人工选择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影响作用,这就表示这里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分析说明方法时,除了要分清类型,还要区分主次,明确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便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例如:“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l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000公斤,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这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那又以哪一种为主呢?粗看数字较多就断言以列数字为主,那就错了。因为,以哪一种为主是根据说明的需要来决定的。仔细推敲后,不难发现,本题中列数字只是手段,作比较才是目的。通过列数字来作比较,从而突出“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这一优点。因此,这里的说明方法以作比较为主。
另外,分析说明方法时,还须澄清两个模糊认识。有些同学常常把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相混淆。其实两者服务的对象和表达效果有明显的差异。例如:记叙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是为了把人物和事件表达得更形象、更生动;而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还有些同学看到叙述性文字,就一概认定是“举例子”,其实有时是引用传说、故事来增强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激发读者的想像和兴趣,有时只是一般性的叙述,是文章写作的一种技巧。例如《人类的语言》一文第二段开头记叙小学读书时大师兄的“能文”和我对两句引言的认识过程,这并非举例子,而是为了引出鹦鹉和猩猩的所谓“语言”,从而通过它与人类语言作比较,突出人类语言的特点。
分析说明方法,第一步是辨识说明方法的类型,而重点在于体会它所起的作用。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方法恰当,可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于说清的事物特征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还须从具体的语句和语言环境来综合考虑,实事求是地分析。总之,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应把握“大方向”--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合理“填空”--具体分析、综合归纳,这样才能更准确、全面、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四、体会说明语言
阅读说明文常遇到关于语言运用方面的问题,如:词语的选择、更换。增删、调动等通过这些变化来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平实的特点。语言是否准确关系到说明内容的真实与科学;语言的平实与否关系到说明内容被人理解的程度与层次;语言的生动与否关系到说明内容的可读性的高低。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修辞方法的运用、描写、修饰性词语的点缀,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讲究语言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明确无误。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试题解析
例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我国的建筑
B.苏州园林
C.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
D.建筑布局绝不讲究对称
2.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是( )
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B.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C.苏州园林要求自然之趣。
D.苏州园林是美术画,不是图案画。
3.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下面备选答案的括号内画"√"
A.下定义()B.举例子()C.作比较()D.打比方()E.列数字()F.分类别()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一句,去掉其中加点的字行不行?为什么?
解析 本题是从四个方面考查了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引文很短,只有四句话,先逐句阅读弄清每句的意思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再运用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就能选出准确答案。第1题要求准确判断说明的对象。四句话都是介绍有关建筑的对称,第二句就清楚地点明了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所以应选C。第2题是考查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能力。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要求准确、全面。引文第一句话概括说明我国的建筑布局在一般情况下是绝大部分是讲究对称的。而苏州园林不同于我国其他园林的地方在于建筑布局绝不讲究对称,这是第二句话的内容。第三、第四句则说明了这样布局的原因是为了讲究自然之趣。分析完全文,可见其特征是绝不讲究对称。因此应选B。第3题是对说明方法的分析、判断。完成此题时要认真、仔细、避免漏选,举例子、列数字这两项比较明显。"我国的建筑,……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这句话,将"古代的建筑"与"苏州园林建筑"相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容易被忽略。另外"用图画来比方,对称……是不讲究对称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因此答案应是A、D。第4题要求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绝大部分"不能去掉。因为去掉"绝大部分"就成了全部,意思变了,变成了都是对称的。
例2 阅读《苏州园林》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武汉市中考试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国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拢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写的一组词语应是( )
A.布局 层次 映衬 B.映衬布局 层次
C.布局 映衬 层次 D.层次映衬 布局
2.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选文第一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 ”。句中“ ”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选文第二段中的“ ”一句与最后一句话照应了这一特征。
3.选文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文中“ ”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
4.选文第二段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
A.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B.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C.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都体现了设计者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
5.对“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一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有假山,有池沼,山水映衬,互相配合。
B.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注意了与竹子花木相配合,使人产生“身在山间” 的实感。
C.苏州园林中的池沼与桥梁、石岸、石头或花草金鱼等景致的配合,富有自然情趣。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追求对称。
6.“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 )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
D.假山的堆叠,既是艺术,更是技术。
7.选文中的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依次是( )
A.举例子 摹状貌 B.作诠释作比较
C.举例子 下定义 D.摹状貌举例子
8.说明事物应注意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这两个文段取的是 顺序。从(苏州园林)全文的结构看,这两个文段之间的关系是 关系。
9.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中的“一切”、“决不”等词语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B.选文第二段中的“大多”、“往往”等词语用得极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C.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选文的语言以平实为主。
D.“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一句中的“又” 字,既呼应了前文中石岸的修砌、石头的布置和花草的栽种都已“入画”的介绍,又强调了游览者看“鱼戏莲叶”的成画效果,体现了语言运用的连贯性。
解析 本题从几方面全面地考查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第1题对三个词语进行不同的排序。填写正确的应是C。第2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句中的“图画”二字贯穿全篇。选文第二段中的“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和选文最后一句与总特征相照应。第3-6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需要认真阅读原文,仔细选择出正确的答案。第3题从游览者感受的角度突出假山堆叠艺术效果的句子是“攀登时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加点的“这”字指代“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种些花草”;第4题正确的是B。第5题理解有误的是D,因为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假山和池沼的配合讲究艺术美,是不追求对称的。第6题中技术和艺术是递进关系,艺术比技术更进了一步,故应选B。第7题文中二段举了桥梁安排等例子,对假山池沼进行了描绘,所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摹状貌,选A。第8题说明的顺序有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文段用了逻辑顺序,第一段是总说,第二段介绍假山池沼是分说,两段之间是总分关系。第9题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文段的语言是生动活泼的。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题:
一、阅读《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完成下面各题。(北京市西城区2002年中考试题)
植物也有“喜怒哀乐”
最初,人类以为只有自己才配有喜怒哀乐这样高级的情感。后来,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不少动物也具有这样的情感。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植物其实也有喜怒哀乐。
所有植物都是喜好颜色的。各种植物不但自身有美丽的外衣,而且有着良好的视觉,它能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爱的光线。近年来,农业科学家发现,用红光照射农作物,可以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则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紫色光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所以,根据植物对颜色的喜好和具体的生产需要,农作物种植者可以给植物加盖不同颜色的塑料薄膜。同样,在培育观赏植物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植物喜好颜色的习性。一些生物科学家开始研究植物喜好颜色的习性,并由此形成了一门叫“光生物学”的科学。
植物 ① 喜好颜色,② 喜好声音。科学家研究发现,植物可以对各种各样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植物伴随着音乐成长,根系和叶绿素都会增多。玉米和大豆“听”了《蓝色狂想曲》,心情舒畅,发芽特别快。不同的植物对音乐的欣赏也是很挑剔的,胡萝卜、甘蓝和马铃薯偏爱音乐家威尔第、瓦格纳的音乐,而白菜、豌豆和生菜则喜欢莫扎特的音乐。有些植物宁愿不听音乐,也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为了表示厌恶,它们会付出死亡的代价。比如玫瑰这种高雅的植物在听到摇滚乐后就会加速花朵的凋谢,而牵牛花更为“刚烈”,听到摇滚乐的4个星期后就完全死亡。
植物还有强烈的同情心。美国某一研究中心曾经用植物做了一些有名的情感实验。实验之一,科学家把活的小虾从一个容器中缓缓倒入滚烫的开水锅中,再把在一旁“目睹”这一悲剧的植物的叶片和测试仪连接起来。当小虾快掉入开水锅时,植物的“情感曲线”开始波动,好像人类焦急时的表现。当小虾掉入开水锅的时候,植物的“情感曲线”突然上升,好像被吓了一跳似的,也好像人类悲痛时的表现。实验之二,在有两株植物的房间进入了6个人,其中一个人掐断了一株植物,然后6个人离开,研究者把测试仪和没有“被害”的植物叶片连接起来。过了一会儿,6个人分别在不同时间进入房间,其他5个没有掐断植物的人进入房间的时候,没有“被害”的植物表现平静。当掐断植物的“罪犯”进入房间的时候,没有“被害”的植物的“情感曲线”出现大的波动,就像人们发怒一样。
关于植物的情感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首先,提示了所有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另外,还告诫人类要尊重所有生命,因为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情感。如果过分掠夺植物资源,植物可能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报复人类,以人类要尽力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
1.从内容上看,第2段的第①句与②③两句是怎样的关系?
2.第3段横线上依次填写的关联词语应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认为植物有同情心的两个例子是什么?请概括叙述。
4.第5段中的两个“这些发现”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5.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植物有情感?(不超过15个字,可以不点标点)
6.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体会。(120字以内)二、阅读《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完成练习。
人们常常用变色龙来形容那些___________的人。可是,真正的变色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没有见到过。这不单是因为变色龙大多数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其它一些地方,而且,即使有一条变色龙就在你眼前不远,你也许还发现不了它哩!
变色龙,顾名思义,它能变色,是爬行类动物蜥蜴的一种,俗称避役,属无毒动物。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变色龙的体色是怎样变化的呢?在绿草丛里,它的体色呈草绿色;在红花丛里,转眼之间,它的体色又变成了红色;在黄泥土中,一眨眼工夫,它的体色又变成了黄色……
很多人都好奇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原来,变色龙的体色随栖息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侵害。它具有这种保护色,表明变色龙具有适应环境的自然保护功能。
那么变色龙为什么能改变体色呢?
经科学家仔细观察,发现在变色龙的表皮上有一个变幻无穷的“色彩仓库”。在这仓库里,储藏着绿、红、蓝、紫、黄、黑等奇形怪状的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的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可以使色素细胞伸缩自如。一旦周围的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了变化,或者让变色龙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有的色素细胞便增大了,而其他一些色素细胞就相应缩小,于是,变色龙通过神经调节,像魔术一样,随心所欲地变换着身体上的颜色。
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是很有启示意义的。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将这类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在生物变色的启示下,人们开始研制人造变色物质。例如我国生产了一种测温笔,它的彩色笔芯在不同温度下会改变颜色,测温笔上附有某种颜色的“标志纸”。将测温笔在受热物体的表面上划一笔痕,两秒钟后,根据颜色的变化,查对标志纸的颜色,就可测知物体的温度了。
如今,科学家仍在研究变色龙表皮中的色素细胞,以期发现更多能变色的有机色素。看来,这里面还奥妙无穷呢!
1.本文第1句横线处应填写的一个恰当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可结合契诃夫《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表现作答)
2.变色龙变色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促使变色龙变色的外部条件有( )和( )。
A.神经调节
B.光线、温度和温度发生变化
C.色素细胞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
D.表皮上有奇形怪状的色素细胞
E.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
4.在变色龙变色本领的启示下,还可以设计出什么东西?请你写出它的名字,它是怎样变色的,有什么用途。(不超过60字)
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练习。
①人类自古就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制成水车、水磨等水力机械。如果水流从高压水枪中喷出,其冲击力就更大。前苏联用于采煤工业,名曰水力采煤。高速喷出的水流受阻于煤层,速度骤然下降,顷刻间会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力,使煤层出现脆性断裂,完成采煤作业。受此启发,前苏联科学家开发出高压水喷流切割技术,而美国公司取得了此项技术的专利权,使之商品化。
②水从口径0.5毫米以下的高压喷嘴急速喷出,出口水压可达50兆帕以上。这种超音速高压水喷流用于切割木材、布料、橡塑等软的材料,当然不在话下;对陶瓷、金属等硬质材料,也切削如泥。倘若水喷流中掺以精细磨料,就是加工坚硬岩石、硬质合金钢,也无坚不摧。其效果堪与金属刀具媲美,称之为“水刀”。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加工精度高,切割宽度只有0.l-0.8毫米,可以加工型面复杂的零部件。加工后的零部件切口光滑整齐,无须修整。尤其对易热变形材料的加工,“水刀”更具独特优越性。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不像刀具那样存在磨损问题,掺入水喷流中的磨料和废水可回收使用,设备又较为简单,加工成本低廉。加工过程中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切屑量仅是机械加工的15%-20%,并且碎屑随水流走,不会飞扬伤及操作者。
⑤“水刀”,正因为它不是刀,才开拓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对复合材料的切割是加工中的棘手问题。如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会出现分层和撕扯现象,而“水刀”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理想工具。用“水刀”来清除部件的陶瓷涂层,效果优于机械方法和化学方法。“水刀”可用于冲孔,粉碎材料。船体及螺旋桨表面的附着物,化工管道中的积垢,用“水刀”来清洗也很方便。
⑥“水刀”还可以用于外科手术。(东京大学医学院用压强0.7兆帕的“水刀”在家兔身上做试验,表明它可用于肝、肾等脏器的手术,不会损伤周围组织,也不易引起感染。)
⑦古人说,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但是它却能摧毁世上最坚硬的东西。今以“水刀”观之,确也令人信服。
1.第②段在说明“水刀”的锋利时,使用的一个短语是______________;在说明“水刀”的力量极其强大时,使用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填入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两项是( )和( )
A.“水刀”不是刀,却又胜似刀 B.“水刀”名曰刀,似乎也像刀
C.“水刀”名曰刀,却又异于刀 D.“水蒸气刀”不是刀,却又好似刀
3.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刀”加工精度高,尤其对易热变形材料的加工,更具独特优越性。
B.“水刀”可用于冲孔和粉碎材料,因而是切割复合材料的理想工具。
C.“水刀”不存在刀具磨损问题,所用磨料及废水可回收使用,且设备较简单,加工成本低廉。
D.用“水刀”做外科手术,不会损伤周围组织,也不易引起感染。
4.第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从 到 。
5.第⑤段中画“( )” 的句子使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
6.根据第①②段的内容,秀明“水刀”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根本原因是( )
A.水流受阻后,速度骤然下降。
B.水流从水枪中急速喷出。
C.水喷流中掺有精细磨料。
D.其出口水压可达50兆帕以上。
7.根据第①段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写出一个成语: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题答案:
一、
1.②③两句对第①句进行了解说。(或:第①句内容被②③两句解说。或被说明与说明的关系。)
2.不但 而且
3.小虾遇难,植物的“情感曲线”有变化。
见到掐断植物的“罪犯”,植物的“情感曲线”有大的波动。
4.植物也有“喜怒哀乐”。(或:植物也有情感。)
5.喜好颜色 喜好声音 有(强烈的)同情心
6.答案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从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和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这两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语言表达清楚明白。
二、
1.见风使舵 反复无常 媚上欺下(任选其一)
2.(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侵害)。
3. B E
4.答案要点:只要能依照第6段或第7段连贯地写出名称、如何变色、用途三个要点即可。
三、
1.切削如泥 无坚不摧
2.A C
3.B
4.概括 具体
5.举例子 用在家兔身上做试验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水刀”可用于外科手术,令人信服。
6.D
7.以柔克刚
看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