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地理>

2016海口中考地理知识

时间: 淑航0 分享

  海口市,中国海南省省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2016海口中考地理知识以供大家学习。

  2016海口中考地理知识:平均水平环流

  水平运动的_地质表现是:地质体发生大规模水平位移,地壳物质遭受强烈的挤压作用,是指沿着地球球面切线方向发生的地壳运动。

  一,平均水平环流

  (一)低层水平环流(海平面)

  1.气压场总体特征

  气压沿纬向呈带状或单体状分布赤道低压带(热力成因,永久性) 副热带高压带(动力成因,永久性) 副极地低压带(动力成因,永久性) 极地高压带(热力成因,永久性) 从1月至7月,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向北移动,反之,向南移动。

  2. 一月气压场特征

  (1)低纬:赤道附近为低压区

  (2)中纬: 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单体,停留在海洋上大西洋:亚速尔高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北半球大陆上为热力成因的冷高压(半永久) 欧亚大陆:蒙古高压北美大陆:北美高压南半球三个副热带高压单体: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印度洋高压

  (3)中高纬: 北半球两个副极地低压单体,位于海洋上大西洋:冰岛低压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南半球形成环绕纬圈的副极地低压带

  (4)高纬:南北极地高压北半球:格陵兰,加拿大和西伯利亚北部南半球:南极大陆

  3. 七月气压场特征

  (1)低纬:赤道附近为低压区

  (2)中纬: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单体强度和范围增大北半球大陆上为热力成因的热低压(半永久) 亚洲南部:印度低压北美西南部:北美低压南半球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3)中高纬: 北半球两个副极地低压单体强度和范围减小南半球形成环绕纬圈的副极地低压带

  (4)高纬:南北极地高压

  4.流场总体特征赤道辐合带(无风带):空气受热辐合上升,形成云带和大量降水,内部为静风区。

  南北信风带:从副热带高压南侧流向赤 道的空气,在Gn,A和R的作用下形成东北和东南信风,天气稳定. 西风带:在副热带高压北侧形成西风。极地东风带:从极地高压单体中流出的干冷空气呈反气旋运动,其南侧为比较 弱的偏东风. 副极地低压内冷暖空气交汇形成极锋, 地面为气旋性流场,形成冬季北美和欧洲的降水,以及冷湿的气候。

  总结: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都强调,在地球演化史中水平运动起着主导作用,而一切垂直运动都是由它导生的;全球尺度的板块相互碰撞和板块的裂解都是水平运动的产物。

  2016海口中考地理知识:黑潮

  在北太平洋西部海域,有—股强劲的海流犹如一条巨大的江河,从南向北,滚滚向前,昼夜不息地流淌着,它就是黑潮。

  黑潮的高温高盐水来自太平洋赤道海域,从菲律宾以东海域开始转向,紧贴中国台湾省东部进入东海,沿冲绳海沟流向东北,经日本列岛沿海直达北太平洋。黑潮像一条海洋中的大河,宽100-200公里,深400-500米,流速每小时3-4公里,流量相当全世界河流总流量的20倍。

  墨西哥湾流温暖的海水来自大西洋赤道海域。湾流从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开始转向,因此,又称墨西哥湾流。它斜穿大西洋流向北冰洋。给西北欧带来温暖的大西洋暖流。

  黑潮的海水温度和盐度明显地高于两旁的海水,从卫星照片上看,颜色也比两旁海水深。横穿黑潮航行的人,细心观察,也能感觉到这种与众不同的黑潮运动。海洋学界都承认黑潮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中国明、清两朝,冲绳王国是中国属国。每当老国王去世、新国王继位,必须得到中国皇帝的册封才算合法。中国册封使臣的官船由福州出发,以钓鱼岛为导航标志,穿过黑潮到达冲绳。中国册封使臣的座船过黑潮时要举行祭海仪式。在中国使臣回国后的"报告"和著作中,对黑潮多有记载。当时中国称黑潮为"落极"。海洋学家的专著中说,中国人发现黑潮的时间已有数千年。距今约3000年前,周武王伐纣,灭亡了商朝。商朝的遗民"义不食周粟",纷纷向海外逃亡。这一时期大批商朝遗民航海东渡,发现黑潮是可能的。

  高温高盐的黑潮水,携带着巨大的热量,浩浩荡荡,不分昼夜地由南向北流淌,给日本、朝鲜及中国沿海带来雨水和适宜的气候。

  当然,除了暖流之外还有寒流。寒流由极地海域流向赤道海域。寒流流经的沿海地区比暖流流经的沿海地区气候要冷得多。比如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由于亲潮(千岛寒流)的影响,与西北欧同纬度的沿海地区大不相同,属于严寒地区。

  总结:黑潮由北赤道发源,经菲律宾,紧贴中国台湾东部进入东海,然后经琉球群岛,沿日本列岛的南部流去,于东经142°、北纬35°附近海域结束行程。其中在琉球群岛附近,黑潮分出一支来到中国的黄海和渤海。

  2016海口中考地理知识:公转速度

  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我们知道,春分点和秋分点对黄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转速度是均匀的,则视太阳由春分点运行到秋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应该与视太阳由秋分点运行到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是等长的,各为全年的一半。但是,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则走过相等距离的时间必然是不等长的。视太阳由春分点经过夏至点到秋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需要186天多,长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视太阳由秋分点经过冬至点到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需要179天,短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由此可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长的根本原因。

39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