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我们在高一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怎么学习才是做好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一语文,有需要的来参考哦
有关于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
一、语言基础知识(30分,每题3分)
1.下列句中字形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①而来四万八千岁 ②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B、①别有忧愁暗恨生 ②无复鸡人报晓筹
C、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②蟹六跪而二螯
D、①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 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仍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不可能违背自己长期坚持的原则,不可能为了某些国家的利益而委曲求全,更不可能支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那一套做法。
②社会上有少数人爱传播小道消息,他们把不经之谈猎奇为新闻,甚至把谣言也加以扩散。
③巡逻民警在执行反扒任务时,发现一名男子形迹可疑,连进酒店也要顾盼神飞。
④平日里粗手大脚的搬运工个个敛声屏气,谁敢在老板面前发飙造次?
⑤近日,上海出现雨雪天气,在一些地区和一些时段,雪花沸反盈天,扑面而来。
⑥把房地产炒成了中国最暴利产业的开发商,如果继续执迷不悟,必将走投无路自食其果。
A、①③④⑥ B、①②④⑥ C、②③⑤⑥ D、②④⑤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绵延七八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大众的生灵涂炭,杜甫一家也没能幸免,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加深了诗人的内心痛苦。
B、只靠打压,而不做思想工作,不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人,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工作态度。
C、现代医学一再证明,当一个人精力衰退,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与兴趣时,循环系统功能也会跟着退化。
D、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
5.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 )
A、唐代新乐府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反对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
B、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勾画了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优美画面。
C、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写的《劝学》一文规劝人们"学不可以已"。
D、白居易,中唐时期著名诗人,现存诗篇3000首,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老黄,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长命百岁。
B、他五十八死了老伴,她五十六没了丈夫,两人凑上块,破镜重圆,结成秦晋之好。
C、今日亲聆诸位先贤的高论,真是茅塞顿开。
D、他也是敝世兄,在社会上铮铮有声,与家父相交甚密,常有书信往来。
7.选出“而”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B、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
C、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
D、①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②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8.选出不全都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③君子生非异也
④木直中绳,?以为轮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⑥赢粮而景从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天下云集响应 ⑤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⑥吾从而师之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②④/③⑤/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①/②④/③/⑤⑥
10.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大王来何操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22分)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壖(mà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
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善错计策 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 穿:开凿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难:反对。
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道:取道,从
1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B、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D、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野,影响深远。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C、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
D、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14.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
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D、太史公赞语中对晁错颇有微辞,主要是批评他专权自用、欲报私仇,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而他“反以亡躯”,则是势所必然。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5分)
(2)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6.下列对词中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其中“雨”“洒”和“洗”三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令人觉得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B、“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生机勃勃之景象。
C、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
D、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E、柳词本以豪放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将志士悲慨与儿女柔情结合,体现刚柔相济的艺术美。
17.词的下片描写了哪三个画面?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联系内容加以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8.按要求填写出相应的句子。(10分,每格1分)
(1)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2)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3)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履至尊而制六合, 。 (贾谊《过秦论》)
(5)《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气氛的句子是“
, 。”
(6)《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远,极写诗人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7)《劝学》中以“金石”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三、现代文阅读(17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信 任
甘晓成
某国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大乱初定,国内治安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整理好具体资料后,由将军亲自圈定。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斯曼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全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相也极为英俊。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将军,谢谢你的提拔。”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看起来没有那么简单。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什么问题?”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竞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将军沉思一会,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继续留用斯曼。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平静了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
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汉克反复检查斯曼使用过的手枪,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汉克惊讶:“为什么?”“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
当晚,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选自《读者》2009年第l0期)
(1)请简要概括将军的形象特点。(3分)
(2)“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作者安排这个细节有哪些作用?(4分)
(3)从全文看,小说以“信任”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4)刺客的出现,有人认为是将军有意安排的,有人认为不是将军有意安排的。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听了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A [A、而(尔),勾(钩) B、忧(幽) D驽(弩)]
2.A[解析]解答此题,应重点理解语句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对语句关系的确定来判断使用哪个词语。①②两处,从前两句的关系分析,A、B、D三项都是可以的;③④⑤三处,从语句的意思分析,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D项。第⑥处,“就”用在此处语意不连贯,排除B项。
3.B(“顾盼神飞”指左右顾视,目光炯炯,神采飞扬。这里指形迹可疑的男子向两边看,想偷东西,应用“左顾右盼”。“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此处不合语境。)
4.C (A.用词重复。“人民大众”和“生灵”用词重复。B.搭配不当。“人”与“工作态度”不搭配。D.句式杂糅。“均设有”与“应有尽有”。)
5.D (A项,韩柳倡导的是古文运动;B项,勾画了一幅凄清辽远的画面;C项,是荀子写的《劝学》)
6.D
7.A(表修饰/表承接。B项,表递进;C项,表并列;D项,表转折)
8.D(①颁-斑 ②涂-途 ③生-性 ④?-煣 ⑥景-影)
9.B(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②④名词活用作状语,③⑤动词活用作名词,⑥名词意动用法)
10.D(定语后置)
11.A(认为……好,称许)
12.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13.B(A项,丞相悔何不先杀晁错为的是“穿门”,是在“削地”之前。B项,错父言“刘氏安矣”。邓公言“削地以安京师”,故认识同。 C项,“治国建议多被采纳”错。文中有“孝文不听”。D项,“耿耿于怀”无据)
14.D(错在“专权白用”,文中“擅权”只是“执掌权柄”的意思;“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也不符合原意)
15、(1)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以为陛下不该这样。(“内、外”名词作状语1分,“始”“窃”各1分,句意2分)(2)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或伦常、伦理),即使不死也要垮台(或:不是死就是败逃),是否说的就是晁错这些人呢?”(“古”、“常”、“等”各1分,“不死则亡”可灵活译出,意思对即可。末句宾语前置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位,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个别听取他的进言,皇帝总是听取,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改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却无力加以伤害。内史府处于太上庙内墙外的隙地上,门在东边,出入不大方便,晁错就在太上庙南面的外墙上开了两个门,由南面出入。丞相申屠嘉知道后,非常愤怒,想以这个过错写成奏疏,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风声,当夜请求皇帝单独召见,详细地说明情况。丞相奏上这事,陈述晁错擅自凿开庙垣为门,请求交给廷尉杀掉。皇帝说:“这不是庙垣,而是外墙,不算犯法。”丞相谢罪。退朝后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后奏,却先奏请,被这小子出卖,实在错误。”丞相很快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请求根据诸侯王的罪过,削弱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枝郡。奏上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谁也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改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喧哗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势力,疏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埋怨你,为什么呢?”晁错说;“本当这样。不这样,皇帝不被尊贵,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这个样子,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随即饮药自杀,临死时说:“我不忍看着大祸临头。”死了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皇帝就命令将晁错穿着朝服斩于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做了校尉,讨伐吴楚军时任将军。回朝来,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帝。皇帝问:“你从军事前线回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几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恼怒,以诛晁错为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况且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言,不敢再进言了。”皇帝问:“为什么呢?”邓公答:“晁错担忧诸侯强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弱诸侯的封地,以尊崇京师,这是万世的利益。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以为陛下不该这样。”景帝沉默了好久,说:“你说的对,我也为这事悔恨。”就任命邓公做城阳中尉。
太史公说: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说的就是晁错这种人吧!
16.B(凋落之景)E(以柔婉见长)
17.(6分)①游子登楼眺望,忧思百端;②设想对方盼望自己之景;③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3分)
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先写自己望乡怀人,再从对方入手,想象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最后又回到自己这边。表达了词人对佳人的无限思念。(3分)
18.(10分)(1)沧海月明珠有泪 (2)多情自古伤离别 (3)樯橹灰飞烟灭
(4)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17分)
(1)(3分)将军是一个道貌岸然、欺世盗名、自私自利、心狠手辣、阴险狡诈的无耻政客。(答对其中三个方面,意思对即可。)
(2)(4分)通过汉克的心理活动,从侧面突出了将军阴险狡诈的性格(2分),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2分)
(3)(4分)题目"信任"具有线索的作用,小说正是围绕"信任"层层展开矛盾冲突,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2分)小说中"信任"被亵渎,以信任为题,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讽刺意味,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2分)
(4)(6分)答案提示:
同意第一种说法。小说中将军的性格和德行决定他会不择手段地主动除掉他认为对自己不利的人,如小说中将军以通敌叛国罪处决麦克上校全家、让斯曼使用没有火药的子弹等,都可以证明。
同意第二种说法。小说中将军的无耻行径必然招致正义之士的不满,刺客的出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例如汉克最后刺杀将军、将军对自己的安全十分上心等都可以说明。另外,将军对斯曼是不信任的,所以并不指望他在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挡住子弹,也没有必要派人在子弹上涂药,因为那样反而有可能害了将军自己,而实际上子弹上是有毒药的,这同样可以证明。
(无论同意哪种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若没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扣2分。)
20.【构思提示】
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工具生产到器皿制作,实用与鉴赏、物质与精神,其间的融通与升华往往妙不可言。《诗经》中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匠那种精雕细琢、醉心忘我的情态跃然于诗句之间。
器物制造崇尚“工匠精神”,艺术创作亦然。曾侯乙编钟高超绝伦的铸造技术和近乎完美的演奏性能,记载于世界音乐史;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那种至高至上的追求将中国瓷艺推向一个历史巅峰。这些都是中国“工匠精神”的艺术呈现。
要明白什么是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工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匠,木工也;工,巧饰也。”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则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以上阐释可以有三层理解:首先工匠来自生活实践,工匠做出来的物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次是这物品要“巧”,要可“饰”,要既满足实用需求,还具备赏鉴品性,这就需要工匠用心、用脑、用情;另外工匠的劳动有规矩,有法度,要追求精巧而非花巧,这体现了工匠职业的质量和专业要求。
言及中国现代艺术的“工匠精神”,齐白石先生是一个生动的典型。美国《纽约时报》一篇艺术评论曾这样描述:“他(齐白石)出身于农民家庭,曾是一个乡村木匠,因为痴迷而爱上艺术。在他的画笔之下,花、鸟、鱼、虾都有了生命。”艺术家徐冰指出,白石先生善于观察各种动物、植物,勤于实践,潜心钻研,他的画作融会了不少生物学知识。做工匠易,做有精神的工匠,需要不断求索的心性,长期践行不辍。齐白石先生堪称有“工匠精神”的艺术巨匠。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工匠”群体。太行山区的王俊川14岁拜师学唱襄垣鼓书,一唱就是60多年。平遥推光漆艺有2000多年历史,以手掌推出光泽及描金彩绘而出名,为了不让这项工艺失传、变味儿,传承人薛生金六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传统,用天然大漆制作工艺品,还手把手培养出200多名学生和十多名徒弟。王星记扇厂创建于清光绪元年,是“中华老字号”企业,檀香扇的核心技术是“拉花”技艺,传承人孙亚青当年进厂一学就是13年。他说,学这门手艺很辛苦,每天就像拉锯一样反复用钢丝锯着木片,但这是掌握技艺的必由之路。这些传承人经历各异,但对文化技艺的理解却惊人的类似:首先是热爱,再就是苦练,还有就是责任,因为他们肩负着让已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技艺继续流传的使命。
在当前的艺术环境下,“工匠精神”的倡议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也在于这一精神诉求承受着现实的压抑和冲击。“不在美术馆,就在去美术馆的路上”这句话此前在艺术圈刷屏,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一些艺术创作者忙于艺术社交,疏于潜心创作的现象。对照“工匠精神”的本质要求,追逐功利、无法静心、潜心,就难言创作,更谈不上追求那种物我相融的艺术境界,其作品即便冠以艺术之名,也难副其实。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包括精益求精、认真严谨、专注坚持等等,艺术精品的打造不能舍弃这些要求。
“工匠精神”的树立,还需要全社会对工匠的敬重,只有那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艺术创作者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赞赏和敬佩,“艺术工匠”才会人才辈出。
“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需要传统,要有文化习俗,另外还需要机制和政策。在艺术领域,对创作者和作品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朝向真才与精品,艺术工作者就会潜心于艺术的精进。
自古而今,中国文化艺术创作从来不乏“工匠精神”。所谓“工匠”是为生存而求精,所谓“精神”,即为质量而执着。中国艺术繁荣需要涌现大批踏踏实实的“艺术工匠”。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专于道、精于技,才会造就出一批批真正的艺术家,诞生真正的时代艺术精品。
(摘编自定舟《艺术创作的工匠之思》,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内容上不属于表现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的一项是(3分 )
()
A.唐朝诗人贾岛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其中“敲”字初拟用“推”字,不能确定,便在驴上用手做推敲之状,不觉冲撞了韩愈的马队,韩愈见状问其故,劝他用“敲”字。
B.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郭先生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一位演员建议把句中的“是”改为“这”,郭先生认为这样改很恰当,一字之差,表达就够味了。
C.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突出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
D.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技艺非凡,工作精益求精,中国第一代大飞机上有很多零部件是他亲手打磨出来的,他打磨的飞机零部件百分之百合格,好比精美的艺术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对工匠们加工骨器、象牙、玉石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作情景的形象描述,生动地表现出工匠们精雕细琢、醉心忘我的情态。
B.许慎《说文解字》从字面上解释了“工匠”的含义,徐锴讲的是对“工匠”工作的要求,本文作者则对许慎和徐锴的阐释作了细致、深入的解读。
C.曾侯乙编钟之所以能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在于它的铸造技术高超绝伦,其演奏性能十分完美。
D.美国《纽约时报》曾对齐白石的画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艺术家徐冰则道出了齐白石能成为艺术大师的原因——具备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创作与器物制造一样,都需要“工匠精神”,不论是作为乐器的曾侯乙编钟,还是作为瓷器的汝瓷,抑或是齐白石的画作,都是“工匠精神”的艺术呈现。
B.唱襄垣鼓书的王俊川,推光漆艺传承人薛生金和檀香扇“拉花”技术传承人孙亚青,三人职业不同,但体现在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却是相同的。
C.当前,在艺术创作领域倡导“工匠精神”有不小的困难,问题的根源在于艺术创作者心气浮躁、追名逐利,不能潜心创作,其结果是作品名不副实。
D.艺术精品的打造需要“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树立和发扬光大需要有多方面的因素,诸如全社会敬重工匠的良好风气、传统、文化习俗、评价机制和政策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太祖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闲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遂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造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有以事力相龃龉者龃龉:意见不合
B. 善长明习故事故事:旧的典章制度
C. 又闲于辞命闲:通“娴”,擅长
D. 即按其罪奏黜之按:按照
5.对原文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在他人面前说自己一般说字,以示谦虚与礼貌;称呼他人一般称名,以示尊重和祝愿。
B.太祖,太宗之类的称呼叫做庙号,一般人去世之后都可以有这种封号。只针对特定人群去世之后的封号称为谥号。
C.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
D.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一般是六十岁,有疾病可以提前。官员自请退职也可称之为乞骸骨。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向朱元璋投诚的人,因为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宁肯自己受委屈也要让他们和好。
B.郭子兴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了他的兵权,由此可知朱元璋当时还是郭子兴的部将。
C.朱元璋既赞赏李善长有谋略,又称赞他面对危险形势,临危不乱,制胜敌人的能力。
D.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居公侯之首,荣宠无双,但由于性格弱点,李善长逐渐被朱元璋厌烦,终至被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3分)太祖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
(2)(3分)从下滁州,为参谋,主馈饷,甚见亲信。
(3)(4分)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一致。
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E.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9.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客人在听了苏子“看破变化,共识山水”的议论后,转悲为喜,两人再次开怀畅饮,最后在杯盘狼藉中“,”。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3)“,可以无悔矣,?”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蚕儿
陈忠实
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跑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二年级上课,其他年级写字。”老师把一张《乘法口诀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一六得六……”
我念着,偷偷摸一下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但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展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趴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儿,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沾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上课的哨声响了。
“二年级写字。”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子儿的棉团儿。
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以前的老师,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说自己的姓名。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了血。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哩!”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而好奇的光彩,说:“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他在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哩!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子,“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可没过多久,老师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这儿的情况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于是我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儿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我中学毕业后,回到乡间,也在那所小学里教书。当老师的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儿,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蒋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儿,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6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二段写到,老师“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师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短短两句话表现出老师的威严,并为下文写他惩罚学生的粗暴行为埋下了伏笔。
B.“我”是个喜欢养蚕、爱贪玩的孩子,把蚕带到教室,还不时地偷看,课堂上不能专心学习,受到老师的严厉惩罚理所当然。
C.原先那位老师因体罚学生而被上级部门调走,因而这才有了名叫“蒋玉生”的年轻教师来校教一二年级,这位新老师与原先的老师有很大的不同。
D.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喜爱,但村民们对他并不认可。
E.小说对蒋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喜悦,然而,蒋老师却遭非议,不久就被调走,这便构成了行文的波澜。
(2)小说中的蒋老师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蚕儿”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在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全文分别进行分析。(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站在华山之巅,放眼望去,天无际涯,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②在大量的犯罪证据面前,犯罪分子抱残守缺,丑态百出,最终不得不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③在很多学校,虽没有公开的“重点班”与“普通班”、“快班”与“慢班”,但实际上家长和学生心里都十分清楚,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④搞学术研究若方向不明确,时而东时而西,就会歧路亡羊,很难取得成果。
⑤原以为他去北京能够脱稿“裸讲”,结果他却四平八稳的念起了稿子,这实在深孚众望。
⑥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便会不断进步,生活也不会更美好。
A.①④⑤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低碳”——这个原本有些陌生与拗口的词开始走进公共生活,“我为全球减斤碳”的口号得到大众的积极响应,“低碳生活”有望成为新的时尚流行全球。
B.近日,很多网友吐槽“中国校服丑到爆”。有教育工作者回应指出,统一校服能防止学生不再穿名牌来互相攀比。
C.这部由新锐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主人公拒绝平庸、追寻梦想的励志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D.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 ,光是那么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①碰到纸上的纤维,顺势微微回转,
②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
③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含未尽,
④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
⑤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风声,
A.④②①⑤③ B.⑤②①③④ C.⑤④②③① D.④⑤①③②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几乎所有人都有这种经历:出门后总在担心屋门是否忘记锁了,煤气、电器是否关好,甚至会因此回家检查。如果程度较重,持续时间长,同时引起严重焦虑等情绪障碍的话, ①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状一般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前者表现为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 ② ,如反复检查、反复计数、反复洗手等。 ③ ,以致手上有一股浓重的肥皂味,有人甚至把手都洗出血来。
16.仿照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并保持语意连贯。(6分)
一年四季,语文相伴。语文是一位画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她用柔和的笔触勾勒出生机盎然的春柳图;语文是一位音乐家, ① ;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诵秋的壮阔;语文是一位摄影家,②。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偷”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不那么友好、温情的词语,带有贬义色彩,但“偷”也是一种智慧的较量。神偷为了完成任务,可谓精心策划、巧妙周旋,煞费苦心。“偷”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有的人热衷功名,不学无术,溜须拍马,“偷来官衔”;有的人规划周全,工作提前完成,“把未来偷到手”;有的人“偷善良”,赠给那些无恶不作的人;有的人“偷来雨露甘霖”,献给干涸的大地••••••“偷”可以光明正大,也可以暗箱操作;可以给人温暖,也给人冰冷。“偷”包含了万千情感与世态人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偷点”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或短语,把题目补充完整;选好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答案
1、D(本项内容属于工业范畴)
2、C(“其演奏性能十分完美”有误;本项偷换概念,说法绝对化,不是“十分完美”,原文为“近乎完美”)
3、C(“根源”属于无中生有,另外,原文是“一些艺术创作者”而非所有艺术创作者。)
4.D(按:查究,查办)
5.C
6.A(应为“了解事情的原委从中调停”。)
7.(1)太祖朱元璋知道他是乡里德高望重的人,就以礼对待他,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3分)(“为”,是;“长者”,德高望重的人;“礼”,名词作动词,礼遇。)
(2)他跟随太祖朱元璋攻占滁州,给朱元璋出谋划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是被朱元璋亲近、信任。(3分)(句前省略主语“他”;“下”,攻占;“为”,给;“见”,表被动。)
(3)又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辞谢不去。朱元璋很倚重他。(4分)(“自辅”属于宾语前置句,应为“辅自”;“固”,坚决;“谢”,拒绝、辞谢;“倚”,倚重。)
【参考译文】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人。读书不多,但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言论。谋划事情大多符合实情。太祖攻打到滁阳,李善长出面迎接。太祖朱元璋知道他是乡里德高望重的人,就以礼对待他,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朱元璋曾经神情从容地问李善长:“天下的战争什么时候能平定呢?”他回答说:“秦末战乱时候,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了解人并善于用人,不胡乱杀人,五年就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如果您)效法汉高祖刘邦的做法,天下不是很容易平定吗!”太祖称赞他的主意好。他跟随太祖朱元璋攻占滁州,给朱元璋出谋划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是被朱元璋亲近、信任。朱元璋的威名一天天大起来,起事的将领来归附的,李善长察他的才能,(再)报告给朱元璋(任用)。又替朱元璋表达(对投诚者的)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就了解事情的原委从中调停。郭子兴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又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辞谢不去。朱元璋很倚重他。朱元璋在和阳驻军时,亲自率军攻打鸡笼山寨。留下很少一部分兵力给李善长留守和阳。元军将领刺探得知消息来偷袭和阳,李善长设下埋伏打败了元军,朱元璋认为他很有本事。
朱元璋做吴王的时候,任命李善长做右相国。李善长熟悉先例(或:旧日的典章制度),能很快地做出决断,又擅长交际辞令,朱元璋招引人才时,总是让李善长写信(或译“起草文告”)。朱元璋曾经请他管理两淮盐务,订立茶叶(专营)的法律,他都仔细考虑元朝(相关)的制度,剔除那些不好的规定。恢复制钱后,又依法开放冶铁业,订立了渔税,国家资财更加丰饶,百姓也不觉得困苦。吴王元年九月,评论平定吴地的功劳,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了官职制度后,以左为尊,朱元璋任命他为左相国。朱元璋刚过长江,很用重刑(治理),有一天,朱元璋对李善长说:“法律上有三条关于连坐的规定,不是太严厉了吗?”李善长趁机请求除谋反要连坐之外,其他都废除掉,于是朱元璋就命令他和刘基确定法令制度,颁行朝廷内外各处。
洪武三年,朝廷大肆封赏功臣。朱元璋说:“李善长虽然没有战场上的汗马功劳,但侍奉我的时间很长,(别的)功劳很大,应该进封大的封国。”封爵韩国公,每年享受四千石的俸禄,子孙后代可以世袭封爵。赐予铁券,免他两死,儿子可免一死。当时封公的大臣,李善长位居第一,朝廷在他的封赏文书所写的堪比刘邦对萧何的赞词,(可说是)称赞到了顶点。
李善长外表宽厚平和,内里却多刚愎自用,待人刻薄。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他就追究(查究)他们的罪责上奏朝廷,把他们贬职了。李善长权势地位到了顶点,心里慢慢变得傲慢起来,朱元璋开始对他暗暗生厌,洪武四年,因为生病退职还家(或退休)。后来因被认为是胡惟庸的同伙而被处死。
8.(5分)BC(评分标准:选对一个得2分,全对5分。B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不是“乐景写哀情”,是以哀景写哀情。C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曹植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感慨“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答案就在注释①里。七八句意思为,启程之日严霜冻结,如今归来白露已晞。从离家时的严霜之景,到如今的白露已晞,用物象的变化写出时间的流转,虽然景物不同,但是都体现了役夫久他乡,有家难归的愁苦。
9.(6分)《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3分)《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抒发了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3分)
10.(6分)(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11. (25分)
(1)(5分)选E得3分,选A得2分,选D得1分,选BC不得分。
(2)(6分)①亲切平易,和蔼可亲。他初见学生,笑着介绍自己,把姓名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采桑养蚕,没有老师架子。②关心爱护学生。“我”采桑叶不慎摔伤,他十分关心,亲自给我抹药水。③教育有方。他了解到有很多学生养蚕后,便提出“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这样既不挫伤学生养蚕积极性,也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每点2分,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3)(6分)①题目“蚕儿”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始终围绕“蚕儿”展开,养“蚕儿”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②暗喻主旨,“蚕儿”比喻教师,歌颂教师坚守岗位、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小说中的“蚕丝”寄托着“情丝”,赞美师生因养蚕而结下的深厚情谊。(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4)(8分)①人物刻画方面的主要手法是对比反衬:作品前半部分写原先的老师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与下面写蒋老师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反衬出后者的高尚。(4分,意思对即可)
②主旨表达方面的主要手法:一是以蚕儿比喻(或象征)教师,歌颂教师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二是卒章显志,小说结尾写三十年后蒋老师获奖和也做了教师的“我”给蒋老师拿出了珍藏的丝片,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4分,句号前后各2分。意思对即可)
12.B
13.A
14.D
15. (5分)①就是患上了强迫症(1分)②后者表现为反复做一些行为(2分)③有人因为反复洗手(2分)
16.(6分,每句3分)示例: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夏季农家丰年曲。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妙的镜头捕捉到诗意寒冬的美好。
17.(60分)略
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带答案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应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而中华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求洗耳恭听。为了这洗耳恭听,那听者竟然常常是低着头的。于是,自然也就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了。
后来,渐渐地便开始有人非议国人的这种说话习惯,拿他人的礼仪挑剔起自家的礼仪,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似的。其实,相比于西方,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最长于倾听的民族。我们对“宁静致远”的崇尚,对“沉默是金”的信奉,所表达的无不是对倾听的热爱。
听觉的内涵是谦逊的。在拉丁语中,“听”本身恰恰就有恭敬、顺从的意思。事实上,若是没有了这样谦逊的情感,听便只能沦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即使话语进入了我们的耳朵,它也仍旧难以抵达我们的心灵。总之,真正的倾听永远离不开谦恭的内心。
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我们的眼睛。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之门正在向对方敞开,我们丝毫没有心不在焉。况且,话语交流过程当中那专注的眼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不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呢?
就视觉来说,距离始终是必要的:太远看不清,太近看不成。就因为这距离的存在,招惹得那惯用眼睛的西方人只好借助亲吻和拥抱来弥合彼此身体之间的隔阂。中国人既不喜欢亲吻,亦不喜欢拥抱,那是因为我们彼此的身体之间本来就没有隔阂。要知道,听觉取消距离,声音从一个人的口中直达另一个人的耳朵,随即触动其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不用亲吻,也不用拥抱,彼此便可感受到来自你我身体的友爱和温暖。可见,亲吻和拥抱所象征的不能说不是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拒绝亲吻和拥抱却也并非就是在刻意传达着某种冷漠。
我们的误解源于我们的无知,倘若我们能深深领会听觉的真谛,还有我们那根深蒂固的倾听习性,我们便不难明白,在听取对方讲话时,我们确实是不愿盯着对方的眼睛或面孔的,毕竟,听觉的谦逊与专注造就了我们高度敏感的心性,而视觉在本质上又是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的,因此,注定我们不好意思将这种目光直对他人的眼睛或面孔。我们与生俱来的腼腆以及含蓄,实际上恰是同我们的这种视听习惯息息相关。所谓的羞感,也只能在这种倾听的过程中得以生成。我们倾听着,我们羞涩着,这羞涩更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说实话,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是来自它对耳朵的倚重。
(选自路文彬《西方注视和中国倾听——不同的文化礼仪》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西方以用眼睛直视对方的眼睛为尊重对方的表示,而我们中华民族则讲求洗耳恭听。
B.国人长于倾听的习惯本无可非议,如果拿他人的礼仪来挑剔我们的礼仪,会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
C.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含有恭敬、顺从的意思,西方的谈话礼仪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可见其偏离了对“听”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D.虽然亲吻和拥抱能够象征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感受彼此身体的友爱和温暖的关键是彼此身体之间的无隔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视觉在本质上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所以要想深刻领会对方言语的真谛,我们便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或面孔。
B.腼腆以及含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与我们的视听习惯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C.在双方面对面交流时,取消距离的听觉似乎比视觉优势更明显,声音可以触动听者的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
D.在话语交流过程当中,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眼睛,因为专注的眼神可能会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听贾宝玉说话时,不会一直目不斜视地盯着他的眼睛,因为低头旁顾的娇羞更能表达出旷世的深情。
B.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描写的正是一种倾听离别话语时的缱绻和羞涩。
C.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来自对耳朵的倚重,倾听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性,它使我们的羞感得以形成。
D.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国人崇尚“宁静致远”,信奉“沉默是金”,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脱贫路上咱可不能掉队”
——李银行脱贫记
龚金星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河南省项城市付集镇双庙村人声鼎沸。村民李银行承包的鱼塘边,20多个壮劳力甩掉棉衣,穿上胶皮裤,开始围网捕鱼。
上午9时,一挂鞭炮“噼噼啪啪”炸响,一串串网纲在鱼塘里跳跃,村民们齐心协力,赶鱼拉网,一条条鲢鱼、鲫鱼、鲤鱼集入网底,翻滚着、跳跃着。
此时,李银行双手摁住一条大鱼,足有五六斤重,举过头顶,大声喊着:“俺靠养鱼也能脱贫了,脱贫路上咱可不能掉队!”
李银行48岁,爹娘给他取名“银行”,希望他一辈子不受穷,但他却多灾多难。15岁时,父母因病一年内相继去世,留给李银行的只有两间破屋和两万多元的债务。18岁那年,李银行到陕西一个砖窑厂打工,不但没有挣上钱,还落下了肝病。因为穷,快30 岁了才娶上媳妇。两个儿子出生后,他更是穷得揭不开锅,年年靠吃低保过日子。村里的老老少少也没少帮他,但他还是过不去这个“穷坎”。
双庙村因村里有两座古庙而得名,以前村民们没少去庙上烧香磕头,不但没富起来,反倒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为啥我们还要吃低保?为啥我们还很贫穷?为啥我们脱不了贫?”村支部书记李民中说,“三问”在双庙村“砸”出了一个坑,大家伙不断地反思、讨论。
村民们不看书,不读报,没有致富路子,整天瞎胡闹,经常因为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
“要让群众从根本上脱贫,就要先从思想上脱贫,同时实施产业扶贫,这样才能挖掉穷根,摘掉穷帽。”项城市委书记刘昌宇说。
找到了“穷根”,就要摘掉“穷帽”。支部“一班人”经常组织大伙读书看报,参加培训,外出考察,让贫困户先从思想上脱贫。随后,李民中发动全村“能人”,捐款集资200多万元,修通了村里3.5公里水泥路,装上了路灯,接通了自来水,村子里顿时有了“精气神”。
2014年,李民中主动对接项城市松鑫服饰有限公司,在村里创办了两个厂房式“扶贫车间”,让一些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看着一个个贫困户脱贫致富,李银行心里犯起了嘀咕,他找到李民中要求承包村里的坑塘养鱼。
“人要争气,得靠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个样子,别人才看得起你。”李银行喷着唾沫星子说,“俺家媳妇在村服装厂上班,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元,咱一个大老爷们咋能光闲着等救济?”
承包鱼塘的第一年,李银行顺风顺水,当年就看到了脱贫的希望。第二年,由于干旱和技术不过关,鱼苗全死了,赔了个精光。失败反而激发了李银行的干劲,去年春天,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贷了5万元款,对鱼塘进行了整修,好好学习养鱼技术,看着鱼儿一天天长大,他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鱼塘里,草绿鱼肥。乡亲们喊着号子,一网捞起两千多斤,大伙为李银行两年的辛苦叫好。
一网撒开致富路。看着盛满大盆小盂的红鲤鱼跳跃着幸福的“音符”,李银行激动地说:“我这个‘银行’,穷了半辈子,今年俺中了,全家收入三四万元,好日子真来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培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选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4.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双庙村村民李银行承包的鱼塘喜获丰收,采用了倒叙手法,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B.李银行虽然取名“银行”,但却多灾多难,15岁时父母双双离世,留给他的只有两间破屋和两万多元债务。
C.双庙村的村民们惯于烧香磕头,游手好闲,但神仙佛祖们并没有保佑他们村富起来,双庙村反倒成了贫困村。
D. 李银行在致富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承包鱼塘的第一年就看到了希望,第二年却赔了个精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 腊月初八上午9点,李银行承包的鱼塘在一阵鞭炮声中开始赶鱼拉网,村民们齐心协力,前来帮忙。
B.乡亲们喊着号子帮李银行拉网收鱼,一网就能捞起两千多斤红鲤鱼,李银行两年的辛苦换来了丰硕成果。
C. 李银行承包的鱼塘中,较大的一条鱼有五六斤重,李银行双手按住大鱼举过头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D.李银行18岁外出打工不但没挣到钱还落下了肝病,快30岁才娶上媳妇,有了孩子后,家境更加困顿。
E.双庙村人不看书不读报,没有致富路子,天天胡闹,甚至为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村支书对此很伤心。
6、这篇新闻报道,对于脱贫致富来说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幸福大道 符浩勇
她的宝马车缓缓地逆向驶入了单行路段,像一条游走在岸上的鱼。
她不担心警察来追她。这个时候,警察还没上班。这个城市里的多数人正将自己蜷缩在钢筋混泥土浇筑的格子楼里,享受着夏日的正午时光。而逆向行驶于单行路段,又奈她何?对她来说,什么都缺,独不差钱。
没有了车鸣人喧,这个路段变得幽静。路的两侧,高大的棕树将自己伸展成一把把撑天大伞,遮天蔽日。在它们的庇护下,来往的行人一改往日的行色匆匆,脸上多了几分休闲与自在。她的宝马车也仅快于行人的速度。
在她的视线里,一帮光着膀子的人,驮着大蛇皮袋子,很小心地避让着行人,正在横穿马路,满身灰黑的汗水在夏日毒烈的阳光下熠熠发光。他们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仿佛要在这拥挤的城市里觅出一条路来,仿佛只要穿越了大街就能抵达他们幸福的彼岸。
就在前方几步远,她的目光越过棕树下沉浸在爱情幸福中的年轻男女,定格在路旁。
一对中年男女正在小憩。他们席地而坐,背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刚才已经有很多辆三轮车从她的宝马车身边经过,她不知道这是其中的哪一辆,它们看上去几乎一模一样,连蹬三轮车的人也几乎全都一模一样——粗壮、结实,有着强壮的骨骼,脖子上都缠着一条被汗水浸得发黄的毛巾。只有他们,能够把一辆装满了煤球的三轮车蹬得轰轰烈烈,让人感到有一阵风猛烈地从身上扫过。而这时候,背靠三轮车的女人睡相很美,将头斜倚在男人的肩上。也许是想让女人睡得更舒服些,也许是怕惊醒了女人,同样斜侧的姿势,男人看上去睡得并不舒服。
忽起的一阵风将女人的一缕头发吹拂到了男人的脸上。男人醒了,他瞧瞧熟睡的女人,将秀发拢到女人的耳后。男人的目光停留在女人的头上,或许是一根草屑,或许是一只小虫,男人小心翼翼地将其摘下,轻轻地弹到一边,还好,女人仍在酣睡,男人又轻轻地闭上眼睛。
此时,她的眼里已经浮出了泪水,她轻轻地将眼睛闭上,等到再睁开的时候,强忍太久的泪水肆无忌惮地落下。她感受到了幸福。不!是看到了幸福。她曾想要的幸福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但它不属于她,竟在一对从乡下进城的拾荒者的身上。
她能感受到行人投向宝马车的羡慕眼光,但他们不明白,她的宝马车敌不过路旁男人一个抬手的动作。
一对老人迎面走来,都已是鬓发花白,他们手牵着手,气定神怡,一脸慈祥地向前迈着步子,与她的宝马车擦肩而过,男的搀扶了一下女的,随后不知说了什么,一抹淡笑便在另一嘴角荡漾开来。
她的心再次被灼伤,泪水汹涌而下,恸哭失声。她的泪眼看到了一幅人间最美的图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她记得每次在这条街上走过,都会有三两个卖花的小女孩,忽然从各个方向围了过来,那一张张尖瘦的小脸都脏得跟猴儿似的,一双双黑幽幽的眼睛被风吹得泪汪汪。她知道在她们的后面,一个形迹可疑的男人此时正混在行人中,朝这边张望。她已经被鲜花包围了。全都是没有根、修剪得很整齐的花,用保鲜膜包着,散发出短暂而恍惚的花香。面对这些最无辜最弱小的生命,她感到这是她最软弱的时候。她买了,每次都买了。而今她买花送给谁呢?
就在几个小时前,她离婚了,那个承诺给她一辈子幸福的男人,将幸福廉价出卖给了另外一个年轻的女人,飞到了大洋彼岸。
她轻轻地将车窗落下,阳光顷刻洒了进来。她买下三朵百合花,分别送给街边一个擦皮鞋的女人,一对卖唱的盲人夫妇,一个忧郁的流浪歌手,这些花不贵,她想让他们的眼中闪放出一丝幸福的亮光。
她的宝马车缓缓地驶出了单行路,驶上了一条洒满阳光的大道。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开着宝马、善良而有点任性的贵妇人,她有着令人羡慕的物质财富,然而真正的幸福并不属于她。
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将青年男女、中年男女和老年夫妻活动的三个场景进行对比,含蓄地暗示了“幸福”的主题。
C.作者没有对女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进行正面描绘,而是让读者沿着她目光所及、心灵所至一起探求究竟何为真正的“幸福”。
D.小说结尾女主人公买了三朵百合花,送给了市井中处于弱势的三种人,是想传递自己的善意和真情,让他们感到幸福。
8.小说的首尾两段独具特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 这篇小说带给你关于“幸福”的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咸在位多所执正。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骏故据正。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徒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又议移县狱于郡及二社应立,朝廷从之。迁尚书左丞。时太宰、汝南王亮辅政,咸致书曰:“咸以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伊周②之事。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人而乐祸,其可极乎!作此者皆由东安公谓殿下至止当有以正之正之以道众亦何所怒乎众之所怒在于不平耳。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窃以为忧。”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七》)
【注】①毛玠:三国时期的人物,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② 伊周:指伊尹和周公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此者/皆由东安公谓殿下/至止/当有以正之/正之以道/众亦何所怒乎/众之所/怒在于不平耳/
B.作此者皆由东/安公谓/殿下至止/当有以正之/正之以道众/亦何所怒乎/众之所/怒在于不平耳/
C.作此者皆由东/安公谓/殿下至止/当有以正之/正之以道众/亦何所怒乎/众之所怒/在于不平耳/
D.作此者/皆由东安公/谓殿下至止/当有以正之/正之以道/众亦何所怒乎/众之所怒/在于不平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又称表字,是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别名。在我国古代,男女都可有表字。
B.诏,告知之意,先秦时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后专指帝王或朝廷官员的文书命令。
C.布衣,本义为布制的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布制的衣服,故以布衣借指平民百姓。
D.司徒,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官职名,隋唐时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属正一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傅咸直言敢谏。他上书陈事,以陛下虽日理万机、操劳辛苦可国家仍不富足而且百姓仍不富裕来劝诫晋帝要集中精力振兴军国、免除徭赋、重视农耕。
B.傅咸坚持己见。他对夏侯骏随心所欲地褒贬官员表示不满,上奏罢免夏侯骏的职务,在司徒魏舒不同意的情况下毅然独自上书。
C.傅咸针砭时弊。他反对奢侈之风,以先王吃肉穿衣都有定制为例,规劝君王要戒奢侈,并指出了奢侈所造成的浪费比天灾还要严重。
D. 傅咸忧国忧民。他认为封赏应有节度。否则人们都高兴国家有灾祸,因为灾祸兴起就有大功可邀,对此希望君王有所改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
译文
(2)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
译文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菩萨蛮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暄风”“迟日”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暄”“迟”二字给人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北宋初期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引起人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是指河的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在水中,把水都染绿了。
D. 上阕写游春的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时间由白天推移到晚上。
E.“黛浅”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为她描画眉毛。
15、词中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三) 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劝学》中,解释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句子是 。
(2)韩愈在《师说》中用“ , ”批评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现象。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 ”两句,以飞禽的动态把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泰国总理巴育表示,泰国国王已经册封90岁高僧为泰国第20任僧王。这意味着备受泰国社会关注的新僧王人选终于水落石出。
②去年年底,欧盟进行了大规模量子技术的合作,推出用于发展量子信息技术的一系列重大计划,这表明量子技术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合作。
③影响深远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匠心独运的书画雕塑、泽被中外的四大发明等,都令世界惊叹不已。
④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后者滔滔不绝讲了大概10分钟,不懂日语的特朗普却不知所云。
⑤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于都、八一起义地南昌,等等,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看不尽的红色历史风光。
⑥在微商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货品质量良莠不齐、维权难度大、“宰熟”等乱象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并因此引起诸多争议。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柑橘种植是该村的一大特色产业,现有柑橘种植面积4600余亩,年产柑橘2千多万公斤,带动了全镇柑橘种植的发展。
B. 我对曾经支持过我的朋友充满感恩,感谢他们的无私陪伴,感谢他们让我在悲伤哭泣无助的时候能给予一双坚强的羽翼。
C. 天气炎热,将南方的水果运到北方,从种植户到批发商再到超市出卖,中间有太多环节,谁能保证不会不出一点问题。
D. 通知要求,各地区要将慢性病防治作为建设健康中国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纳入地方民生工程,强化实施。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人这一辈子,其实 ① 活一个心情。你每天多存入一些快乐,不比存入那些烦恼、忧愁、痛苦强吗?一生存入的快乐多了,你这一辈子取出的都是幸福;一生尽存入一些烦心事,你这一辈子就很难取出愉悦。地球 ② 成为生命的乐园,就是 ③ 它存入了青山绿水 ④ 蓝天白云——那是地球的一张张笑脸。 ⑤ ,这个快乐的星球, ⑥ 成为荒凉的地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还是 可能 由于 或 反之 就
B 就是 之所以 因为 和 否则 只能
C 不过是 之所以 由于 与 但是 才能
D 只是 要 因为 甚至 这样 只会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① 。鼻翼较宽,说明你的生理构造良好,呼吸功能较强。在环境良好的地方,② ;但在污染严重的地方,你也会吸入过多废气。而鼻翼较窄的人,③ ,所以不透风的地方会让你气短、胸闷。在办公室待一两个小时,你就应该去楼道或窗边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以防突然缺氧。
2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所蕴含的寓意。(6分)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庄周的日子。
答: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为3000多米,最高峰海拔7000多米,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登上它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南美洲委内瑞拉的一群盲人,在皑皑积雪的安第斯山间艰难地行进着。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他们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就有了这次行程。
据电视台报道,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经有好几位上了岁数的盲人,在风雪迷漫的夜间宿营,一觉睡去,再也醒不过来,不幸将生命留在了安第斯山。组织者决定后撤,将登山计划放置到未来更合适的机会,做更充分的准备以后再进行。一些走得兴起的盲人不免有些失望。最后,他们还是想开了。无论如何,他们终究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对记者说:“山永远在,我们还会来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偏离了对‘听’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于文无据。
2.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 “我们便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或面孔”说法过于绝对。
3.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无中生有。
4.C(村民们“游手好闲”属于无中生有)
5. A、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4分)(B项,从材料开头看,“鲢鱼、鲫鱼、鲤鱼”都有,并非只有“红鲤鱼”;C项,原文是李银行举起大鱼“大声喊着”,所以说,“难以言表”不合文意;E项,“村支书对此很伤心”说法牵强)
6. ①单靠别人的帮忙资助甚至烧香拜佛摆脱不了贫困的现状,要脱贫致富,关键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
②经济上脱贫,首先要思想、智力上脱贫,发扬勤劳致富精神。③要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要靠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并借助外部力量走共同致富之路。④要致富就要既经得起成功,又受得住失败,要鼓足干劲,艰苦奋斗。(每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四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7.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文中对青年男女的描写是略写,不属于“细节描写”;“三个场景进行对比”错,作者是用这三个幸福场景与女主人公离异之痛作对比。
8. 【答案示例】①首尾呼应,设置巧妙,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2分)②通过“驶入”与“驶出”的对比和“像一条游走在岸上的鱼”的比喻句,形象地揭示了女主人公从承受现实痛苦到感受到幸福的心路历程与情感变化。(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干问的是“作用”,因有“首”“尾”两字的提示,故应从小说结构方面的作用切入,然后结合首尾两段的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人物情感变化的角度加以分析。
9. ①幸福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自己去奋斗和争取。文中的劳动者在城市中奔波,默默追寻着他们的幸福;女主人公行为、心理的前后变化,也彰显了她对幸福的寻觅。②幸福是生活中的一个个温馨小细节,它与金钱无关。文中的中年男女在路边靠着三轮车休息,男人对女人照顾、呵护的每一个小动作都洋溢着幸福,这让坐在宝马车中的女主人公羡慕不已。③幸福可以传染,温情可以传递。女主人公买花赠人的行为,充满善意,传递温情,也是她对现实幸福的直接体味。(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小说关于“幸福”的启示,其实是要求探析文中“幸福”的内涵。文中多次出现的“幸福”的内涵是透过女主人公的视角来传达的,如“仿佛只要穿越了大街就能抵达他们幸福的彼岸”“她感受到了幸福。不!是看到了幸福。她曾想要的幸福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她想让他们的眼中闪放出一丝幸福的亮光”等。根据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提炼总结即可。答题时注意要先概括启示,再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10.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断句时要注意一些标志性的虚词,如“者”“乎”“耳”等,其后一般都要断开。“东安公”是一个人的称谓,中间不能断开。“谓”是“以为、认为”的意思,前面省略了主语“傅咸”,因而“谓”与前面的“东安公”之间应断开。
11.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诏”在秦汉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12.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由原文“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可知A项中说劝诫晋帝“免除徭赋”与文意不符。
【误区警示】文章理解题常见的设题陷阱有:①张冠李戴。故意混淆材料中人物与事件的对应关系。②曲解文意。故意对某个词语或观点做错误的理解。③以偏概全。有意舍弃某些东西,使概述不够全面。④无中生有。材料中没有的内容,在选项中却提到了。⑤混淆时态。把材料中还未发生的事说成是已发生的,或把已发生的事说成是未发生的。⑥顺序颠倒。将事件发生的顺序有意颠倒。⑦强加因果。在陈述时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硬加上因果关系。
13.(1)(傅咸)喜欢写文章,虽然文采不够华美艳丽,但他的言论成为规诫之言,可作为借鉴。
(2)傅长虞担任司隶,刚毅正直、忠诚果敢,弹劾纠察大胆惊人。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评分标准】(1)关键词“属”“绮丽”“规鉴”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关键词“劲”“劾”“按”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傅咸字长虞,刚强率略,有高尚的节操。喜欢写文章,虽然文采不够华美艳丽,但其言论成为规诫之言,可作为借鉴。颍川的庾纯常常感叹说:“傅长虞的文章接近诗人的创作啊!”
咸宁初年,继承父亲的爵位,担任太子洗马,多次升迁官至尚书右丞。当时晋武帝留心政事,下诏访询朝廷大臣有关国政的利弊得失。傅咸上书说:“陛下身处最显贵的地位,却重视百姓的事,亲自处理各种重要事务,操劳到太阳偏西。从前的帝王,亲自履行俭约的品德,为天下谋利,也没有超过陛下的。但是自泰始初年创立基业到如今,十五年了,可国家不够富足,百姓不够富裕,一年收成不好便有饥饿的人,这的确是因为官员太多事务冗杂,免除徭赋的人又多又滥,蚕食侵占的人多而务农的人少。”傅咸在任时多能秉公行事。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书说: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次转移养病处所,不能接待宾客,请求让尚书郎曹馥代替孔毓。十天后又上疏让孔毓继续担任中正。司徒多次推辞不受理,夏侯骏仍坚持己见。傅咸认为夏侯骏对官员的任用罢免随心所欲,便上奏罢免他的大中正之职。司徒魏舒是夏侯骏的姻亲,屡次推托不签署,傅咸据理力争,坚持不让,十分辛苦。魏舒最终不听从,傅咸于是独自上书。
傅咸因为世俗奢侈,又上书说:“我认为衣食很难生产,而使用不节约,没理由不匮乏。所以先王教化天下,吃肉穿帛,都有定制。我私下认为奢侈造成的浪费,比天灾还厉害。下令让各部用心,都像毛玠一样,风俗的改变,不是困难的事情。”又建议把县里的监狱移到郡以及应当建立二社,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升任尚书左丞。当时是太宰、汝南王司马亮辅佐朝政。傅咸致信说:“我认为太甲、周成王时值年幼,所以有伊尹、周公旦辅政的事情。圣人尚且免不了被怀疑,何况我不是圣人,君王也不是小孩,怎么可以仿效伊尹、周公旦的旧事呢!没有功劳却厚加封赏,就没有人不喜欢国家有灾祸,(因为)灾祸兴起又会让人有大功可邀了。人们以祸乱为乐,哪还有个极限呢!这种做法,源自东安公。我认为殿下就任后,应当有所纠正。用正确的方法纠正,众人还有什么气愤的呢?大家之所以气愤,在于不公平罢了。我愚钝,不只是失望而已,还私下感到忧虑。”吴郡的顾荣时常给他的亲友写信说:“傅长虞担任司隶,刚毅正直、忠诚果敢,弹劾纠察大胆惊人。他虽然不是全才,而在忠诚方面却十分可贵。”元康四年(294)死在官任上,终年五十六岁。
14. CD (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给5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C项,“指河的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在水中,把水都染绿了”错误,此处是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突出水色的可爱。D项,“青山啼子规”也应是白天游玩时所闻。
15, 由“喜悦”到“忧愁”。(1分)上阕主要描绘春日游玩图景,主人公陶醉于美好的春光之中,内心是十分喜悦的。(2分)“啼子规”由乐转悲,引出下阕。(1分)主人公游春归来后晚上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因心上人不归而生出的忧愁、寂寞。(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闺怨词。一开始词人用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春日游玩图景,“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虽无一字及人,而人在其中。“暄”“迟”二字,能给人以春暖日长的感受。“葡萄水绿”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暗示着游春者陶醉于大好春光中,不只形容水色可爱。春天的良辰美景同时也是触发隐衷的媒介。上阕歇拍“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就是由乐转悲的一个过渡。芳草、杜鹃的意象有其特殊的内容积淀。芳草萋萋的景色,常暗示着人的远游未归。“不如归去”的鸟语,更坐实和加重了这一重暗示。“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春游归来,兴尽怨生。这个不眠的春夜,女主人公独自喝起闷酒来。“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两句之妙,妙在由花影而见月,由醉颜而示闷,这首词用语措辞空灵多变,风格婉约,自有一番动人魅力。
16、(1)善假于物也。(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7. B(①水落石出: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不合句意。②闭门造车:比喻不管客观情况如何,只凭主观愿望办事。使用正确。③匠心独运:创新地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使用正确。④不知所云:自谦之辞,表示自己语无伦次;也指语言混乱或空洞,令人莫名其妙。不合句意。⑤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或所处的环境特别优越。使用正确。⑥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使用对象不当)
18. D(A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可在“现有”前加“该村”。B句式杂糅。“感谢他们让我在悲伤哭泣无助的时候能给予一双坚强的羽翼”改为“感谢他们在我悲伤哭泣无助的时候能给予一双坚强的羽翼”或改为“感谢他们让我在悲伤哭泣无助的时侯能获得一双坚强的羽翼”。C不合逻辑。否定不当)
19. B(①处,填“就是”最恰当,②处,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填“之所以”最恰当,③处与上文呼应,填“因为”最恰当,④处填“和”“与”最恰当。⑤处填“否则”“反之”最恰当,⑥处,填“只能”最恰当。)
20. 【答案示例】①呼吸状况与鼻翼的宽窄有关 ②你能呼吸到足量的优质空气
③呼吸功能就会相对较弱(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二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题思路】通读语段,给语段划分层次,可知第一句是总领句,细读内容可看出整段文字在谈鼻翼的宽窄与呼吸状况的关系,据此可得出第①空的答案。第二层谈的是“鼻翼较宽”者的情况,根据分号的提示,可知第②空应与“你也会吸入过多废气”意思相对,句式相近。第三层谈“鼻翼较窄”者的情况,根据第二层中“说明你的生理构造良好,呼吸功能较强”可知第③空与之意思相反。
21.解析:概括寓意不能只从其表层意义出发,要抓住现象,挖掘其根本的内涵。本题的寓意要着眼于“失去”及“得到”这些关键词。
答案:(示例)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不懂得珍惜己拥有的,而总是追求未得到的。
22.作文 立意探索:
这是一道体现了生活哲理的材料作文题。题目以南美洲委内瑞拉的一群盲人登安第斯山的经历为背景,通过他们在登山过程中因为危险而不得不撤离这一事件,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更深刻的理解。“山永远在”,只要有更适当的机会,“我们还会来的”。这是一种对梦想与目标的坚持,这也是一种懂得在放弃中实现价值的表现。据此,在立意时,就可以从“目标”的角度出发,围绕“进”与“退”的关系,表达对生活的辩证统一的认识。以下立意可供参考:“目标在,机会总会出现”“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生活需要权衡利与弊”等。分析时,可精选典型事例,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挖掘出具有思辨性的观点。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