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复习重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语文复习重点总结
在高一语文复习中,要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需要了解复习的重点是什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复习重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高一语文复习重点
1.课文中的现代文
课文中的现代文阅读,包含了语文期末考试会考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1)课文出现的生字词、成语的读音、字形以及运用,都属于期末考试基础知识考察的范围,应认真复习,做到每字、每词过关。另外,老师在课堂上拓展的字词,也属于复习之列,大家也要根据课堂笔记复习一下。
(2)课文中相关的文学常识,如作者风格,代表作品,也是考试中最容易考察的点之一。特别是大文学家,高分小编提醒高一生更要留意他们的朝代、国籍,这些是出题老师喜欢考察的点。
(3)在考试中,一般会考察现代文阅读题,通常不会直接选择课文的文段,而是选择课文的一些文学作品。这个时候主要是考察高一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复习的时候,高分网小编建议大家对照课本,仔细回忆一下老师在课堂上是怎样分析课文的,总结期中的阅读现代文分析方法,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对于具体分析课文句段的笔记,则不作为复习重点,但表现手法的分析及作用仍需要记住套话,可能会在现代文阅读题中有用。
2.课文中的诗歌
课文中的诗歌,除了生字词、成语与文学常识需要认真复习,另外还需注意:
(1)课后要求背诵的诗词,一定要认真背诵及默写。有的同学背得很溜,但一写出来就错字百出。要知道,写错一个字,这一句都没有分数了。所以可以试着默写,再对照课本自我打分,筛查错别字。
(2)课后没有要求背诵的诗词,也要尽量读熟,短的篇目可以直接背诵。即使名句默写用不到,也可以找机会用在作文之中。
(3)老师在课堂上对诗歌的分析,重点复习表现手法(即表达技巧)
3.课文中的文言文
文言文的考察一般会比较细,除了上面说到的文学常识,还可能考察到实词、虚词、通假字这些,所以复习要更为细致。
(1)文学常识:作家名、字、号、别号,所在朝代及生平、风格,作品集及代表作品,都应一一落实,这些是出题频率特别高的一类题。
(2)每篇文言文课本都要完全过关,这个完全过关包括了实词、虚词、通假字的古汉语知识,还有一些注释里面给出的内容,也不要放过。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总结了此类知识,便是复习的重点。如果老师没有进行总结,那么重点把课本的注释弄熟,基本上出题都是那些范围。
(3)在期末考试的文言文阅读之中,有可能选一篇课内文章,因此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也必须认真复习。
(4)背诵篇目也要做到每个字都不写错,并灵活用于作文之中。
除了课堂笔记之外,平时单元测验、月考的试卷,当然还有你们的期中考试试卷也属于复习范围,重点复习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以及老师评讲试卷时的拓展知识。
高一语文复习文化常识
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国大夫。《左传》:《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7.祖:临行记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8.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9.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10.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1.《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人。起兵反秦后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失败自杀。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进入函谷关滞后于刘邦的一场斗争。鸿门,地名,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
12.参乘(shè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13.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14.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高一语文复习议论文写作
在高中,我们则需要逐渐步入议论文的写作阶段。其中比较常用也是最好把握的,便是举例论证。在进行举例的时候,适当注意材料的新颖程度。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在论据的展示上适当花点功夫。
比如可以尝试对手头素材进行分类,并对素材进行片段性的练习。在诗人当中有典型的“出仕”与“隐逸”两种类型,按照这种思路,人物素材也可以按照面对事件是否作为进行分类。在题目《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当中,“仰望星空”便可以理解为“静观其状,享其美好”,而“脚踏实地”则可以理解为“有所作为,继续奋发”。另外,也可以添加描写的成分,例如学生最常用的“司马迁”这个例子,常见的形式便是“司马迁身处逆境,受到宫刑,依旧奋发,终于完成了《史记》。”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添加细节的刻画,让它更显生动。所谓细节,便是具体的事件、地点,或者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内容。比如这里,便可以适当添加“残月当空”“余晖暗淡”等词对司马迁所处环境进行刻画,也可以添加“一挥而就”“定睛而视”神态动作的描写,让论据变得更加充分的同时,也变得更加生动。
这里便以苏轼为例,为大家举出几个例子:
(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看了<人教版高一语文复习重点总结>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