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解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解析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解析

  在高中阶段,文言文虚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解析(一)

  而

  :“而”在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一、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二、助词。

  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译]:“所以中国的画,在肖像画以外,多半用想象构成图画的内容”。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译]:“君子以说的多做的少为耻。”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译]:“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党政的那些人危险极了!”

  何:

  “何”的用法比较灵活,使用频率比较高,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语法功能比较强,与实词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下面我们具体谈一谈“何”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五、固定结构。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解析(二)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吾尝疑乎是。(乎: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乃:

  文言虚词“乃”分属副词和代词,共七种解释。

  一、乃作副词时有四种意义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作代词有三种用法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
看了“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解析”的人还看了:

1.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2.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解析

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4.高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5.高中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6.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7.高中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8.文言文虚词所的用法

269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