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我的呼吁》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史怀哲的《我的呼吁》能真正透过文字表面的信息而捕捉到潜在文本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容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我的呼吁》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我的呼吁》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分清逻辑层次,把握演讲主旨。
2品味本文精彩语言,把握其准确、鲜明、严密、针对性强的特点。
3体会作者所呼吁的平等、博爱与和平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分清逻辑层次,把握演讲主旨,体会作者所呼吁的平等、博爱与和平的精神。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可还记得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历数人类发展的历史,战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成长而没有停息过。国内的国际的数不胜数。可是,每场战争中都有无数的无辜生命消逝,成为肉靶成为弹灰。为什么会有这些让人心惊胆战的事情发生?为什么为了强权为了霸主地位就可以肆意的杀戮生命?不是说人人生而平等吗?面对这些惨状,我们不得不思考,平等究竟是什么?为了争取平等,争取世界的和平,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先生是怎么说的。
(二)作者介绍:
丛林中的圣者—— 史怀哲 (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 1875年1月14日诞生于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凯撒堡。但有些资料上说他是德国人,大家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吗?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中提到: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块地方给普鲁士(普法战争)。凯撒堡是位于德法交界地区的一个小镇(当时属德国),他从小就掌握德法两种语言,德语是他的母语。他的父亲路易斯(Louis)在当地一个教堂担任了五十年的牧师工作。史怀哲从小就富有爱心,对____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年幼时他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印象极为深刻,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象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一位神学和哲学的双料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然而,就在他事业和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非洲去!随后,他放弃在欧洲的优越生活条件和锦绣前程,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他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几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直到与世长辞。在恶劣的条件下、在繁重的医疗工作之余,他还努力创作,除了神学和音乐,他还写下了大量有关文化和伦理学的著作,创立并身体力行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这种伦理学后来被誉为“标志着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这位终生思索和爱的行动者。本文是他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说词。
史怀哲真是一个不能不让我们崇敬的人!让我们现在就接近这颗博大而且宽容的灵魂吧!
(三)具体分析:
1、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呼吁了的对象是谁?呼吁了什么?
明确:全人类,尤其是那些掌握国家命脉的领袖们。①呼吁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②呼吁人们从善去恶,远离暴行;③呼吁防治大众疫病;④呼吁放弃原子武器,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这四方面的关系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2、根据“呼吁”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
明确:第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三——六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七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1)提出尊敬生命的伦理学并阐释含义(1-2)
反:反对按等级划分生命,
我要呼吁全人类, 直觉意识层面:
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正: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道德层面: 辨析“善”与“恶”,强调善的信念
(2)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学(3-7)
3、良善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之道
4、应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针对普通人)
5-7、反对战争,呼吁和平(针对国家领袖)
3、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意思梳理:
1. 各种生命形态无价值、意义上高下之分。2.尊重它们就是尊重自己。
明确善恶的标准:尊重生命即善,不尊重生命即恶。
4、“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中的“伦理”指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指的是人与一切生物相处的准则,即“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
5、为什么作者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一切生命的伦理?
明确:1)、 现在人们把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价值的、高等到的与低等到的,这导致人类对一些生物的随意破坏或伤害。
2)、 尊重一切有生存意志的生物(不仅是人类),会让我们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
6、哪些危险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对此,人类应该怎么做?
明确:暴行——良善 疫病——互助 战争——和平,放弃原子武器
7、难句释疑:
(1) 如何理解“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良善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的。西方殖民者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榨取了他们的血汗,占领了他们的家园,现在给予帮助是道德良心发现的一种表现。从这个角度看史怀哲是一个勇于直面历史的人。另外,史怀哲是一个神学家,“赎罪”这一说法具有明显的宗教意味。
(2) 我们常常不使用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有什么好处。
明确:比喻。本体分别是良善和暴力。这一比喻形象地突出了良善的作用和好处及平息暴力的途径。
(3) 第一节中,“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判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
明确:这句就是说,评判生物的价值和意义的标准还不能确定,所以给生命作价值、意义上的做法也就不妥当。而只能以生命为角度来认识才应该。
(4) 第四节中,“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伦理的精神具体指什么?这里的“始”为什么不用“才”?
明确:这一“伦理”是指不论是哪一中人都具有生存意志,他们都是有生命的,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用“才”也说得通,不过这里强调的是伦理精神是解决争端的起点。
(5) 第三节,“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 第五节第二句中“我们正面临着两种冒险之间的选择。一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原子武器竞赛……另一种是放弃原子武器……”。比较两者的“冒险”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不是说在恶行泛滥的情况下“为善”需要拿出勇气啊?拿出勇气实践可以看作是“冒险”吧?而后面一个句子的“冒险”意思比较丰富了。“继续进行原子武器竞赛”,那是冒天大的危险;“放弃原子武器”,是需要拿出勇气。
(四)延伸:史怀哲说:“也许有人会认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意思是说,想通过试验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以起到军事威慑的作用,迫对手就范。几乎不可能做到。所以应该放弃原子武器。你认为应当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学生讨论)
参考:(1)应该,为了世界的和平。(2)销毁一部分,另一部分用来对付外太空可能会有的灾难。也是为了尊重生命。(3)从全世界的立场看,应该全部销毁,但是从一个国家的立场看,不能销毁。因为自己一旦没有了武器,就没有了安全保障。武器也有它的防御功能。但不管怎么说,武器是战争残害生命威力最大的杀手。
说到战争,我想起以前听过的一首歌,虽唱得不怎么样,但是歌词写得不错,下面请大家来听一下这首歌,特别要注意听它的歌词:没有寂静的日子 寂静的夜人们的神色显得紧张 手中紧紧握着枪 起伏的胸膛 眼中是绝望的目光 没有欢笑的脸庞 和平的景象 战火把人们推向死亡 一切破碎的梦想 破灭的希望 人已是如此的疯狂别去糟蹋 他们的家 别去枪杀 那些无知的娃娃 流着泪 说不出一句话 有谁能够作出回答
(五)对比鉴赏:《我有一个梦想》与《我的呼吁》的演讲内容,哪些地方相同和不同?
明确:相同点a两篇演讲词在主张种族平等与反对暴力方面是相同的。(1)《我有一个梦想》反对种族歧视;《我的呼吁》主张种族平等。(2)《我的呼吁》“呼吁”尊重生命,反对战争;《我有一个梦想》要求黑人进行创造性的斗争,即不用暴力的斗争。
b《我有一个梦想》与《我的呼吁》的针对性与鼓动性表现在:
明确:从标题看,针对性:“我有一个梦想”是针对美国黑人权益危机提出来的,比如当时曾发生一个黑人妇女没有给白人让坐而被拘捕的事件;“我的呼吁”是针对世界缺乏生命伦理提出来的,比如国家内部的暴行与国家之间战争。鼓动性:两篇演讲词的语言都有明显的鼓动性。《我有一个梦想》题目就有一种诗意和美感,对听众有较强的鼓动作用;《我的呼吁》通过直接“呼吁”听众,亦有鼓动作用。从语句看,《我有一个梦想》多用排比句,《我的呼吁》多用对比句,都具有非常强烈的鼓动性。
二者最大的区别:前者是政治性鼓动演说,后者是基督徒的神学思想。
(六)结语:我们的世界还不太平,科索沃战争结束了,阿富汗战争结束了,伊拉克战争结束了,但是很多诱发战争的问题凸现出来,比如朝鲜问题,台湾问题……当许多人还在思考“给战争一个理由”的时候,更多人已经喊出了“给和平一次机会”。给和平一次机会,所有的生命就能延长一次呼吸,我们的世界也必然多出一份美丽!
看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我的呼吁》教案”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