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中课文《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中语文课文《听听那冷雨》如诗一般的语言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眷念之情,更体现出别样的语言之美,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课文《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余光中《乡愁》歌曲,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余光中。

  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的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主编台湾《中华现代文学大系》(1970~1989)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2.相关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4.学生讨论课文主旨。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作者借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情。

  第一部分(1),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

  第二部分(2~14),由“雨”展开具体的想象,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第三部分(15),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写“台湾的雨”与“大陆的雨”有何不同?

  明确: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而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在回忆之中。

  2. 作者笔下的雨为什么能引起读者共鸣?

  明确:作者在行文运笔之际,充分调动了人的五官感觉,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课文便是一篇富有“感觉性”的文章。课文将雨描绘成糅合了听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的一种全方位的感性的存在。

  (“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听觉;“尝凉凉甜甜的雨水”是味觉)

  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

  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一是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二是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4.艺术特色。

  (1)语言方面。

  明确:①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②文章用重重叠叠的字句,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感觉时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③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2)运用古典诗文的运用。

  拓展了散文的思维空间。

  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这里,余光中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组接在一起,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相反,它能引起读者自然地进入古典的情境,而又从别一扇现代情感的门庭里走了出来。

  5.学生再读课文重点段落,品味语言,体味情感。

  四、作业

  课后搜集古诗词中有关“雨”的名句。

  附: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乡愁──还是“乡愁”

  “听雨”为主线──五官
看了“高中课文《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的人还看了:

1.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课文《听听那冷雨》赏析

2.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文《听听那冷雨》正文

3.高中选修课文《爱因斯坦与艺术》精品教案

4.语文课文《哦,香雪》正文(2)

5.高中课文《雨巷》表格式教案

6.有关教学散文范文3篇

7.高中语文课文说木叶教案

高中课文《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课文《听听那冷雨》如诗一般的语言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眷念之情,更体现出别样的语言之美,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课文《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高一语文《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囚绿记》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学设计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 高一语文必修二《箱子岩》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箱子岩》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散文《箱子岩》正是沈从文在1934年怀着浓郁的乡情去湘西作故乡行后写的作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二《箱子岩》

  • 高中语文《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是高中语文的一篇传统课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苏武传》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

258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