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沪教版高中语文《诗赋论》教案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中,《诗赋论》是课本中重点内容,是教师重点教学的内容。那么教师如何写该课文的教案呢?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诗赋论》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诗赋论》教学目标

  1、 梳理古代诗歌的诗体发展的大致脉络,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

  2、 理解作者所引用的文论和古诗名篇、名句的意义及其作用,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说明:

  本篇行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每一层次的论述对象都在开头予以明确。所以本文尽管是文学评论,但在行文上却有着明显的说明文的特点。建议按说明文的要求进行教学。对于已有一定知识积累的高中生言,借助本文的阅读,从形式上,可培养他们对诗歌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从内容言,则可由此大致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并通过对作者所引用的文论和古诗名篇、名句的意义及其作用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根据课文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及其各自的体裁特点和语言风格,可用以下表格说明:

语体特点
风格特点
四言体
 
句短,四字,容量小,二二节奏。
淳厚简质,古朴典雅。
五言古诗
 
字数增加,节奏变化。
深厚朴茂,活脱,意象浑融,意境深邃。
七言古诗(七言歌行)
形式灵活,押韵自由,字数句子多变,体裁磊落。
开阖纵横,变化超忽,顿挫抑扬,语言流畅。
五言律诗
 
章法严整,节奏未舒,规模简重。
典丽高华,清空闲远,雄浑阔大。
七言律诗
 
:字句靡繁,格律整饬严整,节奏变化跌宕。
畅达悠扬,纡徐委折。
五言绝句
 
篇幅短小,格律限制。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玲珑剔透。
 
七言绝句
 
回旋摇曳,涵咏不尽。
崇尚高华,文多胜质,有诗歌的典雅,也有小令词的通俗。

  高中语文《诗赋论》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对作者所论述的观点内涵的理解,尤其是对各类诗体体裁及其风格差异的理解。

  2、 难点:领会作者针对不同诗体特点所引用的古人评价与诗句的意义及其具体作用。

  说明:

  本文的重点在于对律诗的论述,作者高度评价五言律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诗歌写作训练的价值;在对七言律诗的论述中,又总括了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间在诗体和风格上的异同与表现难度。此外,还要注意到古人对诗歌的评论往往把“风格”和“诗体”融合在一起的。

  文内引用大量的古人对诗体及风格的评价论述,同时还恰如其分地引用许多名诗、名句给予佐证。引用的材料从内容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古人对诗歌的评论文章的片段;一类是古人的诗歌名篇或名句。

  就引用的形式和引用的态度看,全文的所有引用都属于明引和正引。引用的作用:

  ⑴引用钟嵘的《诗品序》、胡应麟的《诗薮》,可以使议论的论据坚实有力,论述充分展开。

  ⑵引用大量的名篇和名句,可以丰富情景,增强读者的感性体验和美的感受,使议论的语言更具文采

  高中语文《诗赋论》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层次
1.让学生思考:依何顺序便能从课文中较为容易地梳理出中国古诗发展的大致历程。
2.第一、第二自然段的作用又是什么?
(确定本篇大致可分为九个层次,见“思路点拨”部分)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古代诗歌的诗体发展脉络。
并交流划分的依据。
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让学生首先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再读课文,品位、讨论文中作者所引用的古人评论与诗句的各自作用。
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比如:
1第四层,引用钟嵘<诗品>中的评论,侧重点何在?
2第五层,引用李白的<将进酒>全文,是为表明什么?
3第七层,引用〈诗薮〉中的评论,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的目的又是为说明什么?
沉浸与思索。鼓励学生在课本上对关键的词语、语段进行圈划,并借助工具书,借助集体讨论领悟作者侧重点的意图。
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与重点。首先是理解所引材料的本意,其次才是引用的具体作用。
小结,引用的类型与积极作用
就引用的形式和引用的态度看,全文的所有引用都属于明引和正引。
引用的作用:
⑴引用钟嵘的《诗品序》、胡应麟的《诗薮》,可以使议论的论据坚实有力,论述充分展开。
⑵引用大量的名篇和名句,可以丰富情景,增强读者的感性体验和美的感受,使议论的语言更具文采。
 
让同学明白引用又可有明引、暗引、意引与正引、反引之分。
1.明引,指引文十分明确的一种引用;暗引,指形式上看不出的一种引用;意引,指引文交代出处,然与原文大体相同,或只引述大意。
2.正引,指作者肯定、赞同的言语、文字;反引,指作者否定、不赞同的语言文字,常作为分析评判的对象。
3.引用的修辞作用:
可以使论论据坚实有力,论述充分展开;可以丰富情景,使语言更具文采;可以表现出说话人的语气、神情,使人有更真切的感受。
拓展、加深学生对“引用”这一修辞手法的积极作用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的感性认识。
深入文本,找出作者概括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的词语。
文内,作者又分别用哪些词语精练地道出了各类诗歌的语体特点和语言风格特点?
(见“说明”部分)
进一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圈划与感悟在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主要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
作业布置
下发有关中国诗歌发展的补充资料,扩大阅读量;鼓励学生上网浏览,增加对古诗发展的大致脉络的了解。
完成作业。
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积累,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沪教版高中语文《诗赋论》教案

258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