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鲁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里面的一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充满真挚情感的悼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学生可能接触过类似的葬礼这样的场合,或者直接地感受到过葬礼上悲痛沉重的氛围,但是却不一定接触过与葬礼相关的特殊文体——悼词,这与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有直接的关系。加之,本篇文章是一篇译文,虽然文章蕴含着深厚真挚的情感,但是由于时空差距和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文本认知和情感体验难度,如果教学措施与方法不当,很容易在教学过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等问题。
我在考虑到以上情况后,上课时采用了给学生观看了三国演义中“孔明祭奠周瑜”的视频,同时播放伤感朗读音乐,教师代头诵读等方法,营造出了一定的悲伤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课前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中,表现良好,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但是在课后与其他老师交流和自我思考中,还是发现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学患病”,疾病症状表现
症状表现一:忽视了预习环节,教学基础不牢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预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效果。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没有做好充足的课前预习,影响了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深度。
在授课前一天我要求课代表布置下了预习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字音及其含义,能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了解与认识。但是课堂上进行学生诵读这一环节时,发现有的学生文章读得不够流畅,对文章内容也一知半解。我想部分学生可能没有进行认真预习,影响了学习效果。因为语文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教学,如果对课文不熟悉的话,上课效率就会低很多,由此,我在以后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为教学打下牢固基础
症状表现二:学生仍然习惯做“孤胆英雄”,合作探究,参与课堂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备课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设计,并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分难易差异,有梯度地设置了设计了不同的引导性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集体探讨。从实际操作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谈论,并能够提出一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和答案。但是也有学习小组成员不能默契合作探究,应付了事;甚至有的小组貌似讨论得很热烈,但是讨论得话题却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
症状表现三:
在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小组成员推三阻四,不愿意主动展示探究的答案与见解。这也是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上课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够,总是得着老师来叫,被动的参与答题。
二.“望”“闻”“问”“切”,教学问题病理诊断:
1.通过查看相关教学资料,并与其他老师交流后,我发现以上几个问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高中学习科目多,很多学生其实对语文都不重视。他们认为语文从小便开始接触,过于熟悉。课堂教学内容不会有太大难度,不用预习。所以,学生上课前一般都很少做预习。归根到底,这一问题的出现,一是对语文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二是语文观念和学习习惯不正确。
2、上课的过程中,老师的焦点更加容易集中在表现优异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评价或者赞扬后,思考也更积极,参与度也会更高。与此同时,其他学生则成为配角,挫伤了积极性。
3、学生课堂自主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我觉得这与平时教师的授课模式有关系;另外,这个问题的形成和教师课堂预设较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平时不注意培养自由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做用,久而久之,学生勇于表现,积极参与的花朵将会萎缩。
三.“对症下药”,问题解决策略分析
1、“多管齐下”,科学预习
在上新课之前,应该深入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对学生的课文预习目标化;或者直接上预习课,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养成课前预习良好习惯。很多学生不会预习,是因为对预习的目标不明确。所以我觉得,指导学生预习工作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该预习什么内容,该做什么练习。比如让学生掌握字音,熟读课文。我们可以在预习课上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和诵读。既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又有老师进行监督引导,提高预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
2、立足教学实际,研究学情
任何课前的准备,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所以,备课时,第一要备教学内容;第二要备学生的实际学情。老师一定要对学生学习的情况有个明确的了解。相类似的文章学生有没学过,作者学生了不了解,学生上课哪方面比较感兴趣等等,都是课前应该考虑的问题。
3、优化问题设置,体现理解层次和梯度
上课该提什么问题,要从学生能否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出发。力求用最简单的问题,串联起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思路。这次上课中,我的主问题是“马克思究竟有哪些贡献?”。由这个问题能牵连出一串的小问题。向这类既简单明了,又联系广泛的问题,应该是备课是重点考虑的。好的问题的设置,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而且对学生学习该科目的长久的兴趣的建立,也非常有帮助。
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且用他们自己的思维去接受课堂上老师想给予他们的知识,需要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艺术。老师不是课堂的主角,而应该是课堂的掌舵者,教学航船前进的动力应该来自于学生。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让学生的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并在交流中领会文本的语言魅力,体验文章蕴含的深厚情感进而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看了“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的人还看了: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上一篇:文言文《阿房宫赋》优质教案
下一篇:高中语文《蒹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