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2人教版《离骚》预习提示和鉴赏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必修2人教版《离骚》预习提示和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必修2《离骚》预习提示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的作品,一般认为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史记·屈原列传》载,还有《招魂》1篇。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可见,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关于《离骚》的含义,古来说法不一。司马迁释“骚”为“忧”,曰:“离骚者,犹离忧也。”但是“离”是什么意思呢?司马迁未作说明,班固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王逸《楚辞章句》则与之相反,认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是排解忧愁。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羲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其含义相当于今语的“牢骚”(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尽管对“离骚”的含意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离骚〉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七十六字。课文节选的这部分52句,主要叙述作者因“蕙纕”“揽茝”,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叙写自己在“进与退”中的艰难选择,否决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学习本课文应当采用的方法是:
1.先读懂,后欣赏。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弄懂诗句本意,然后再欣赏诗句。本书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欣赏之点,一是艺术手法,二是诗人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三是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2.先课文,后延伸。这首诗具有丰富深厚的内涵,光从字面去读,仅就本课而论不可能获得更多的感受和思想,应当扩大阅读的背景,多了解有关屈原和《离骚》的介绍、评论。读全诗,也是一种延伸拓展。
3.先朗读,后背诵。学这首诗不能满足于单纯的默读,而应该有声地读,大声地读,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也就水到渠成。
语文必修2《离骚》鉴赏
《离骚》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传统,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而编织出来的幻想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悟,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恍惚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例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经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更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其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
语文必修2人教版《离骚》预习提示和鉴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