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兰亭集序》预习提示及鉴赏
本文是一篇书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而写的一篇序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兰亭集序》预习提示及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预习提示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诸人诗作编成一集,并作此序,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借以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士族文人多奉行庄子人生哲学,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甚至厌倦人生,放荡形骸,轻生乐死。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王羲之借这篇序文批评当时一些文人的人生态度,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强调死生是人之大事,珍惜生命,重生痛死乃是古今人类的共性,充分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
《兰亭集序》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记叙了兰亭集会,作者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生之欢乐。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引发出乐与悲、生与死的感慨,阐明“死生亦大”的观点。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学习本文请从下面两条入手:
1.学会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词句的意义。如“岁在癸丑”的“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虽”,“或取诸怀抱”中的“或”,“向之所欣”的“欣”,“所以兴怀”的“所以”等。这些词语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都有接触,在回忆旧知中,弄清其意义和用法。
2.思考和把握作者议论的中心观点和思想情感脉络。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是难度很大,只有把握课文的中心观点和情感脉络,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中心观点是“死生亦大矣”,由此可知,文章是抒发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感慨。而表现其情感变化的词语是“乐─痛─悲”,那么,作者为什么乐,为什么痛,又为什么悲?带着这样的问题研读课文,就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旨意。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鉴赏
1.清新质朴,自然流畅。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所以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世说新语·赏誉》)
2.立论精巧,说理严密。
本文论述生死问题,既正面阐述自己观点,又批驳老庄观点,题目很大,内容复杂,一篇短短的文字怎么写?作者巧妙地从心理分析入手,抓住人们乐生痛死这个核心之点展开论述。先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生之欢乐与喜悦。接着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论述人们虽然“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乐生痛死则是共同的心理。这是横向说明,然后又转入纵向说明,昔人、今人在生死问题上“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由此证明“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并由此推及“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乐生痛死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但作者立意精巧,从东晋习俗写起,由己及人,先横后纵,畅生之乐,悲死之痛,因而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预习提示及鉴赏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预习提示及鉴赏
上一篇: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文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