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经典名篇。教学设计既关注文言文的言这个教学基点,又注重文的方法与情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属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鉴赏”二字,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文章,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1.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的轻重缓急。

  3.体会文章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本课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作者背景、赋的相关知识介绍;引导学生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如“属”“冯”等通假字,“舞”“泣”等使动用法“侣、友”等意动用法;指导全文通译,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第二课时,通过诵读,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体会作者感情变化和情、景、理的融合,进一步体会篇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魅力,品味语言之美,品鉴技巧之美;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音乐及画面。

  师:滚滚长江,淘尽英雄。赤壁给英雄留下了遗憾,也给英雄留下了美名。文人墨客,心为江动,情为水发,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文豪东坡,又是何感、何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赤壁赋》,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

  (二)配乐响读·走进文本

  师:美文要美读,用感情才能读出好文章。下面我为大家朗读一遍文章,请同学们调动文学的心弦,跟随苏轼的文字一起畅游赤壁。听读的时候大家有两个任务:一是听准字音;二是思考作者在夜游赤壁时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在文中找出依据。

  (1)作者在夜游赤壁时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学生整理出三个关键词。)

  乐(于是饮酒乐甚)──悲(苏子愀然)──乐(客喜而笑)

  (2)顺着这样的感情变化,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苏轼为何而乐?(因为赏美景而乐)赤壁月夜景色到底怎样而让苏轼乐甚呢?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

  (3)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这风月无边的赤壁月夜秋景图。

  清风明月,露珠水色,皎洁的月色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驾着一叶扁舟,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随风飘荡,好像在天空里乘风浮游,不知道要到哪里停止,飘飘然,就像脱离人世超然独立,生出翅膀,飞天成仙。泛舟而游的欢乐溢于言表。带着这种欢乐的感情,我们齐声把这些写景的句子读一读。

  (三)用心赏读·研析文本

  师:俗话说乐极生悲,欢乐总是短暂的,作者的心情逐渐由乐转悲。下面大家自由读文章,并分组讨论、交流一个问题,作者悲从何来?

  1.悲来自歌声(政治失意)

  美人,喻君王,想起自己被贬黄州,远离皇帝、远离朝廷、壮志难酬,引发了自己的愁绪。(用舒缓、怅惘、哀伤的语气,重读“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悲来自箫声(哀怨悲凉)

  (1)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箫声是怎样的?写箫声又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2)“舞幽壑之潜蛟”如何理解?

  “幽、潜”可以看出这个蛟龙长期被埋没,不为人知,亦有孤独感。

  (用低沉、舒缓、悲伤的语气读本节。)

  3.悲来自历史人物(人生无常)

  请学生齐读描写历史人物的一节。读后思考哪一句能体现出悲?(而今安在哉)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疑问句,宾语前置句,疑问词应重读,语气舒缓,历史人物在哪里?(随风而逝了)他们当年怎么样呢?气势豪迈,威风凛凛──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一气呵成,语速快)战船相连千里,旗帜遮蔽天空,场面何等壮观,在江面上洒酒祭奠,端着长矛吟诵诗篇,一代枭雄何等气魄,(读出气势和豪迈,语气有力)而今不见了。

  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苏轼悟透了:生命如此虚无,怎能不令人悲伤?(再读,读出气势。)

  (过渡: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我呢?)

  4.悲来自个人境遇(生命短暂)

  (1)苏轼到黄州以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过着悲苦孤寂,泛舟饮酒的生活,想想自贬到黄州以后,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2)此处怎么读?把孤独、寂寞、悲苦、生命短暂的悲伤读出来。(学生读)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会感叹生命短暂悲哀,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3)苏轼是如何走出悲伤情怀的?

  变: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代代相传

  明确:这种理性的思辨使苏轼更加乐观。既然万物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那么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尽,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过渡)解脱了,不羡慕了,那么再从哪里去找精神的寄托呢?

  4)取什么,不取什么呢?

  不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表现什么感情?不争名利、随遇而安;取,清风明月,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到精神寄托。

  (四)深情悦读·再现升华

  1. 让学生再次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读苏轼求得精神解脱的第四段话,感受领悟苏子语言的魅力。

  2. 课文中一直出现主与客之间的对话,但有人认为他们其实是一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小组讨论明确:主和客的对话其实体现的是苏轼矛盾思想的两个方面。采用这种形式,一则主客问答形式是赋体传统的形式,二则就好像两个苏轼在斗嘴、自说自话,正是如此,才会有被排挤、遭贬谪的苦闷,却在这轻松的对答中得以消解、缓释,这其实是作者一种心理调适。

  (五)朗声齐读·陶冶共鸣

  学生齐读全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苏轼的达观精神。

  (六)自由悟读·展现智慧

  如何评价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2)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3)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

  (4)《水调歌头》,苏子已经告诉我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要学会面对浮沉不定的人生,少一份哀伤,多一份豁达。

  (5)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恶官场。而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与周瑜比,现在又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即使一路被贬,他还一路造福百姓:在黄州筹备孤儿救济院,在惠州造桥,在儋州建学校…如果朝廷重用他,他还是会去做官。

  (七)巩固诵读·课堂小结

  苏轼最终在哲学的领域中寻求到了他精神的永恒解脱,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寻求到了他真正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从他多次遭贬的怀才不遇中突围出来。同学们,当我们遇到逆境时,该如何选择智慧的人生呢?著名的美学教授和著名散文家周国平是这样看待执着与洒脱的:

  (学生齐读一遍)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将死去──所以我要执著生命,爱护自我,珍惜今天,度一个浓烈的人生。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将死去──所以我要超脱生命,参破自我表现,宽容今天,度一个恬淡的人生。

  江水东流、明月长存,而我们的生命如此短暂,那么就让我们珍惜眼前、把握今天,微笑面对挫折,乐观面对困难,创造生命的价值,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飞过的痕迹!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

2.高一语文课程赤壁赋预习教案

3.赤壁赋教案

2456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