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赤壁赋》
《赤壁赋》是宋朝大作家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赋,实际上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一、导入: 重新认识作者苏轼
“三苏 ” 苏询 苏轼 苏辙
“苏黄” 苏轼 黄庭坚
“苏辛” 苏轼 辛弃疾
“苏黄米蔡”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欧阳修 曾巩
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二、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关于赋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三、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四、课文正音
属( )客 窈窕( ) 斗( )牛 冯( )虚御风
棹( ) 溯( )流光 不绝如缕( ) 幽壑( )
潜蛟( ) 嫠( )妇 和( )歌 愀( )然
山川相缭( )舳胪( ) 酾( )酒 横槊( )
江渚( ) 匏樽( ) 蜉蝣( ) 扁( )舟
无尽藏( ) 相藉( )
五、课文落实——
(1)学习第一节
①重点实虚词:
Ⅰ 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纵一苇之所如 举匏樽以相属
Ⅱ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举酒属客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
Ⅲ指出特殊句式,并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凌万顷之茫然
②分析内容 ,并指导背诵:
第一段,写了苏轼游历赤壁的时间、地点,并写了赤壁的山光水色。
时间:
地点:
景:风——
月——
露——
舟——
感受:
(2)学习第2节
①重点字词
Ⅰ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Ⅱ特殊句式
(1)客有吹洞箫者
Ⅲ成语
(1)不绝如缕
②分析内容 ,并指导背诵:
(1)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2)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六、课外拓展阅读: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卜算子》和《定风波》。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时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⑤。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本词当作于这期间。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冈东南。
②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
③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④省:觉察、理解。
⑤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词中表现作者寂寞孤高的心情。或以为隐射刺时之作,如清张惠方言《词 吩兀?/span>“鲖阳居士云:缺月,刺微明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
定风波①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④,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⑤。
[注]①元丰五年(1082)在黄州作。②沙河:苏轼《书清泉寺》:“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余将买田其间。”③芒鞋:草鞋。④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⑤潇洒:指风雨。近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微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3节
①重点实虚词
Ⅰ愀然 正襟危坐 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固一世之雄也
Ⅱ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
(2)山川相缪
Ⅲ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顺流而东也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侣鱼虾而友麋鹿
Ⅳ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
(2)而今安在哉
②疏通文义,并按原文填空:
第3节,借客人之口说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暂,历史无情。
客之三悲:一由古( )今( )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
一由人生短暂( )感触生悲(人生不永);
一由理想( )现实( )矛盾生悲(脱世不得)。
二、学习第4节
①重点重点实虚词
Ⅰ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少无适俗韵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适大病,不能行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②疏通文义,并按原文填空:
第4节,苏轼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苏子二论:“何羡“论( );”共适“论( )。
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三、学习第5节
诵读要点是经过苏轼的劝导,大家转悲为喜,要读出转折和欢快来。
四、理解背诵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明确:
描写风月:
月出:
月影:
月照:
月消:
客引曹孟德写月诗: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
五、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③山川相缪
④举匏樽以相属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顺流而东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何为其然也?
③而今安在哉?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⑤而又何羡乎!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4、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看过"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赤壁赋》 "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