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苏教版)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欢迎参考!

  高一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苏教版)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短篇小说,作者是著名的短篇小说之王欧·亨利。现在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第一板块“精神支柱”中。“珍爱生命”这个专题由两个板块组成:“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围绕“珍爱生命”这一主题选入了《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四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体会自然生命的伟大,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

  本专题学习的方式是文本研习。单元教学总目标是:1.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2.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从小说自身看,在这篇小说中,作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教材将这篇小说放在“精神支柱”这个板块,希望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启示学生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心理比较躁动,对人生对未来还没有很多生活的历练,处于情感的模糊期,尚未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急需从情感上加以引导,促使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从语文教学上来说,这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小说,学生对小说的文体特征等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制定了课前预习,设计了预习提示。

  鉴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目标。

  三、目标确立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⑵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⑵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分析主人公形象。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完成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建立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本文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学案导学法。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整体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动起来,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思路。

  3.直观演示法。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抓住关键,来激趣、启迪、点拨。

  4.问题激趣法。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二)学法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

  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以尊重学生为原 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动情导入,以情感人。(2分钟)

  深情导入后明确教学目标。

  设计依据:感受季节的伤感,在伤感中产生好奇,激起学生的学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步入新课。(6分钟)

  检查字词。有关作家的文化常识,小说的基本常识,引入新课。

  夯实基础,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分析文章架桥铺路。

  (三)整体感知,合作讨论。(10分钟)

  问题的设计:

  1.故事的主要情节。

  2.小说三要素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体现。

  设置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概述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小说的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为下面进一步探究疑难张本。

  (四)深入文本,讨论探究。(20分钟)

  1.谁是本文的主人公?

  2.为什么最后一片藤叶能救琼珊?

  3.结局在情理之中吗?符合生活逻辑吗?你的依据是什么?(总结欧·亨利式结尾)

  设置这一环节,是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疑问集中分析探讨,由学生设疑也由学生解疑,老师作相关的提示,引导学生分析疑难。

  (五)交流心得,情感升华(5分钟)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受?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几幅图片,学生思考交流。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知能情意相融合,实现语文课堂功能的升华。

  (六)拓展延伸,作业巩固。(课后)

  1.老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叶子的?发挥你的想像,写200字左右的场面描写。

  2.比较阅读《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体会欧·亨利结尾的妙处。

  这两项作业是开放性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读写思用相结合,打通课堂内外,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情感共鸣。(2分钟)

  课堂小结:爱是这个世界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守望,共同的期盼,共同的血液。爱的伟大,人性的光辉,随着这篇永不凋零的藤叶将永远在世人心中熠熠生辉。

  (八)板书设计

  (一)小说三要素

  人物 琼珊、苏艾、贝尔曼(主人公)

  社会环境

  环境

  自然环境

  情节

  (二)欧·亨利式结尾

  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认知、策略、动力三个系统相互融合,同步运转的过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用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状态,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和接受能力,寻找好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

  六、时间安排

  (一)动情导入,以情感人。(2分钟)

  (二)检查预习,步入新课。(6分钟)

  (三)整体感知,合作讨论。(10分钟)

  (四)深入文本,讨论探究。(20分钟)

  (五)交流心得,情感升华。(5分钟)

  (六)拓展延伸,作业巩固。(课后)

  (七)课堂小结,情感共鸣。(2分钟)
看过"高一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苏教版) "的还看了:

1.高一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2.高一语文《八声甘州》说课稿范文

3.高一语文《声声慢》说课稿

4.高一语文《项脊轩志》说课稿

高一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苏教版)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高一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说课稿
    高一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

  • 高一语文《金岳霖先生》说课稿
    高一语文《金岳霖先生》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

  • 高一语文《故乡的榕树》说课稿模板
    高一语文《故乡的榕树》说课稿模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

  • 高一下册语文《伐檀》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伐檀》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

1378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