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4)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第六课时

  鸿门宴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2)要项伯(同“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5)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6)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7)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8)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2.古今异义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指意外之事 今义:十分,很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指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详细叙说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省名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对南地区 今义:省名

  3.一词多义

  (1)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副诃,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故交,老交情)

  不如因善遇之(动词,及,比得上)

  (2)如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如同)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动词,料想)

  (3)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

  (4)举 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5)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一样用翅膀)

  (2) 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扎)/ 道芷阳间行(取道)/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示意)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称王)

  (3) 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 豪毛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4) 形容词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危急的事)

  (5) 动词使动用法。 臣活之(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同“纳”,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二、文言虚词

  1.以

  (1) 介词,把。 具告以事

  (2) 介词,用。 请以剑舞

  (3) 介词,凭。 不然,籍何以至此

  (4) 连词,来。 项王未有以应

  (5)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樊哙侧其盾以撞

  2.为

  (1) 动词。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使子婴为相(做)/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2)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我为鱼肉

  (3) 介词,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

  (4) 介词,替、给。 君为我呼入

  (5) 介词,对,对于。 为之奈何

  (6)) 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 何辞为

  3.因

  (1) 动词,趁机。 不如因善遇之

  (2) 副词,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且

  (1) 副词,将。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且为之奈何

  (2) 连词,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之

  (1) 代词。 起,立而饮之(指代“酒”)

  (2) 动词,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 助词,的。 今日之事何如

  (4)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于

  (1) 介词,对。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 介词,对于。 贪于财货

  (3) 介词,比。 长于臣

  (4) 介词,在。 得复见将军于此

  7.与

  (1) 介词,同。 未得与项羽相见/欲呼张良与俱去

  (2) 连词,和。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 动词,送与。 则与斗卮酒/欲与亚父

  8.而

  (1) 连词,表并列。 劳苦而功高如此

  (2) 连词,表修饰。 项王按剑而跽

  (3) 连词,表承接。 拔剑切而啗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9.然

  (1)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沛公默然

  (2) 代词,这样。 不然,籍何以至此

  (3) 连词,然而。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表判断)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断)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

  (5)此亡秦之续耳(语气词“耳”,表判断)

  (6)客何为者(动词“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2.疑问句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

  (2)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代词“安”,表疑问)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词“为”,用在句末,表疑问)

  (4)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

  (5)公岂敢入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省略句

  (1)毋从(之)俱死也(前面省去主语“你”,后面省去动词宾语“之”)

  (2)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省去介词“于”)

  (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去介词宾语“之”)

  (4)拔剑撞(之)而破之(省去动词宾语“之”)

  4.倒装句

  (1)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

  (2)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3)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

  (4)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5.被动句

  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为”表被动)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谢罪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夫妻

  D.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且为之奈何

  B.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C.拔剑切而啖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不然,籍何以至此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案:1.C(儿女亲家) 2.B(代词,这样/连词,然而) 3.略

  第七课时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 察今(节选)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泾流之大(通“径”,直)

  (2)不辩牛马(通“辨”辩认)

  (3)其有仁兹甚(通“滋”,更加)

  (4)不如小决使道(通“导”,疏通,引导)

  (5)澭水暴益(通“溢”,上涨,涨大)

  (6)故择先王之成法(通“释”,舍弃,抛弃)

  2.一词多义

  (1)表 使人先表澭水(名词作动词,设立标记)

  循表而夜涉(名词,标记)

  (2)始 始吾弗信(副词,开始)

  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副词,才)

  (3)法 此先王之法也(名词,法则、法规)

  而法之以为治(名词作动词,效法)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秋水时至(按时令)/顺流而东行(向东)

  (2)名词作动词。 莫能名者(说明)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军惊而坏都舍(使……坏)

  (4)形容词意动用法。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以……为少,以……为轻)

  二、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2)连词,表修饰。 东面而视

  (3)连词,表承接。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4)连词,表递进。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6)动词,如同,像。 军惊而坏都舍

  2.以

  (1)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不随以止也

  (2)动词,认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动词,作为。 而法之以为治

  3.之

  (1)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泾流之大

  (2)助词,无义。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3)助词,的。 而知日月之行

  4.于

  (1)介词,与。 有要于时也/有似于此

  (2)介词,表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则

  (1)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反而”。 今至大为攻国则旨知非

  (2)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那么”。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6.与

  (1)连词,和。 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2)介词,同。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4.焉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句中语气助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今至大为攻国(动词,“为”,表判断)

  2.疑问句

  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疑问语气“乎”,表疑问)

  3.倒装句

  (1)泾流之大(大泾流,定语后置)

  (2)我之谓也(谓我,宾语前置)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莫若己,宾语前置)

  4.被动句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表示被动)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不仁兹甚 通“滋”,更加

  B.而法之以为治 名词作动词,效法

  C.故择先王之成法 选择

  D.使人先表澭水 名词作动词,设立标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东西而视

  则噪而相逐

  B.有要于时也

  有似于此

  C.泾流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

  D.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3)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4)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

  答案:1.C(通“释”,舍弃,抛弃) 2.D(介词,同/连词,和)
看过"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的还看了:

1.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

2.高二必修3语文必背文言文

3.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4.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4)

第六课时 鸿门宴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2)要项伯(同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21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