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细胞增殖》教案(2)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通过复习染色体与遗传物质DNA的关系——染色体是转载遗传物质DNA细胞结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与染色体、DNA分子与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对应关系。DNA分子的行踪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用词要准确。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 → 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 → 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复习:(课件素材资料:可以选用网上下载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自制课件中的动画或下载的录像片断)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
看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丝”,回忆遗传物质的均分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片和动画片段,对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讨论二者的异同。
讲解有关中心体的产生时间及组装过程(后者选讲)。
课堂练习:尝试用表格形式表示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讨论:
1、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2、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所产生的下一代个体有什么特点?
3、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双胞胎个体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4、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丝分裂的特点实现的?
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在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前也进行过一次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但是紧接着却连续发生了两次细胞的分裂——遗传物质两次被平均分配。你认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比还会相同吗?应该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减数分裂名称的由来)
6、无丝分裂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能否用于培养新一代个体?为什么?
7、分析比较三种细胞分裂方式的异同。他们各自适用于那些过程?为什么?(选作)
实验四:观察植物细胞的朋丝分裂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检验实验结果的依据。因此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利用那些生物材料和实验工具来实现目的?
一、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应满足什么特点?如何培养?取材时有什么要求?如何实现?
二、分析实验设计思路……。
三、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
四、如何根据实验目的制作玻片标本?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培养材料: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还可以用那些材料替代?
解离:药品?作用?根尖最佳长度?原因?如何判定解离状况?
怎样才能看清细胞核的变化?药品性质?是否可以直接染色?为什么?怎么办?
漂洗: 目的?方法?要求?
染色:染色的方法?注意事项?染色时间受哪些因素影响?(解离状况、温度)作比较要有纪录。
制片:如何使解离的细胞分散开?
课件:录像带上截取的录像片断
观察:寻找什么形状的细胞?重点观察那些内容?
视野内最多的是什么时期的细胞?为什么?
如何依据细胞的状态,确认细胞所处的时期?简图
五、学生操作、观察并用绘图的方法描述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填写实验报告。记录心得体会如你认为制作一个好的装片关键环节是什么?
如有时间,可以增加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内容。
探究活动
观察膜的选择透过性
实验过程:
1、血细胞失水、吸水的过程:
(1)用生理盐水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红细胞形态。
(2)从盖玻片一侧加入略高浓度的盐水,观察血细胞失水变形的过程。
(3)添加蒸馏水稀释后,观察血细胞吸水直至胀破的过程。
2、植物细胞的选择吸收过程:
(1)制成洋葱叶肉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2)从盖玻片一侧添加少量2%氯化钙溶液,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过程。
(3)可以进一步进行实验:测定试验开始前与实验结束后,溶液PH值的变化。
对实验的改变及延续:
1、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例如:观察蛔虫受精卵细胞的分裂过程。
2、改变解离、染色时间摸索最佳实验效果。
实验设计:
(1)根据班级人数情况分成若干试验小组。
(2)注意解离时间和染色时间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解离时间短时最好染色之前对根尖做纵剖,以利于染色。
解离时间长时,染色时间就要短一些。此时根尖有可能松散开,而导致不能转移。因此建议不移动根尖,在同一载玻片上完成解离、漂洗、染色等全过程。
3、根尖放在载玻片上不动。只是改变根尖的环境——解离、漂洗、染色全在载玻片上完成。注意每个环节操作完成后用吸水纸吸除多余液体,以免影响下一步操作。
其他探究活动
一、观察实验:细胞叶绿体的流动与光照强度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黑藻叶片或藓的叶状结构
实验过程:
1、制作临时装片。
2、用高倍镜观察一般情况下细胞质的流动。
3、对标本施加强光照后观察叶绿体的流动以及叶绿体的朝向。
二、观察有色体的实验。
实验材料:成熟的辣椒外果皮或番茄果肉细胞等。
实验过程:制成临时装片,用高倍镜观察
三、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伸缩泡的活动(膜的流动性)。
实验材料:草履虫培养液。稀释的红墨水、吸管、棉纤维等
实验过程:
1、用草履虫培养液制成临时装片。(加棉纤维限制草履虫游动。)
2、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伸缩泡的活动。
3、滴加稀释的红墨水,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过程。
看过"高一生物《细胞增殖》教案 "的还看了:
高一生物《细胞增殖》教案(2)
上一篇: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