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
历史是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去记忆的,所以大家不要偷懒,小编今天就给大家来分享一下高一历史,希望大家一起阅读一下哦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计5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右图为山东的一份省级报纸,与其命名直接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2.秦统一六国后,赢政自称“始皇帝”,他还规定,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A.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B.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C.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D.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
3.下列为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机构权力运行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中央机构的决策更为科学 B.甲乙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
C.乙的中央机构更能体现家天下 D.甲乙都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4.宋真宗意欲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写诏书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将诏书烧掉,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想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只得收回成命。这反映宋朝
A.文官政治的特点 B.君相矛盾不断激化
C.集体决策的格局 D.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5.钱穆先生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D.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6.《明史解缙传》记载:永乐元年,明成祖设立内阁,解缙为从五品最高者。解缙等人随侍成祖,“从容献纳”,“朝夕左右”,“勤慎”有加。内阁并没有固定官署,没有属员。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内阁的设立解决君权和相权的问题 B. 内阁成员地位不高
C.内阁的职权是协助皇帝,监察百官 D. 内阁属于临时机构
7.在科举时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学校生员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出身寒微者,进士中有42. 9% 出身于祖上未有功名的家庭,这说明科举制
A.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8.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清军的反应说明了
A.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
C.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充分 D.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
9.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满人和汉人出任总督和巡抚的人数变化。该表实质上反映了
年度 总督 巡抚
满族 汉族 满族 汉族
1837年 7 3 8 12
1864年 3 7 0 15
A.满洲贵族的特权削弱 B.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
C.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 D.科举制功能进一步加强
10.“这场中日之间的战争,是一次没有代差的实力对决,而且中国的实力总体还有一些优势,但是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使有识之士开始从更深的层次思考中国的未来!”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1.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B.“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12.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唱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 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
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D.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
1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录到:“7月14日,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中外冲突由此爆发。”这一冲突最终导致
A.中华民族危机开始出现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 D.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14.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彭楚藩等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说明
A.《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B.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
C.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 D.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
15.关于辛亥革命,有学者认为是成功的,它“在政治、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是失败的,它“并没有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主富强”。学者观点的不同说明
A.历史评价随时代不同而变化 B.历史事件永远没有准确定论
C.历史结论往往都具有反复性 D.学者视角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16.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而1919年学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相关运动,则转为先救国后救人了。这种转变表明
A.社会矛盾发生改变 B.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C.十月革命影响扩大 D.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17.据中共北方局机关刊物《政治生活》记载:“(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这主要得益于
A.国共合作的强有力推动 B.国民党得到民众的支持
C.北伐战争的强有力推动 D.中国共产党的妥协让步
18.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下图中有关红军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①处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计划 B.在②处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C.在③处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 D.在④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蒋介石1937年9月26日电:“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勋鉴:25日电悉,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徵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所至盼。”材料表明
A.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B.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C.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战主战场 D.平型关大捷意义重大
20.近代中国的一首军歌歌词中写道:“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位于湖南省和江西省的交界)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这首军歌最有可能是
A.《国民革命军军歌》 B.《八路军军歌》
C.《中国工农红军军歌》 D.《新四军军歌》
21.1948年12月,白崇禧多次致电蒋介石,要求举行和谈。而后李宗仁出面,代表国民党南京政府与共产党“和谈”。推动这一时期国民党主动要求与中国共产党“和谈”的主要因素是
A.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已经完全消失 B.解放军在军事上取得了摧古拉朽的胜利
C.重庆谈判确立了实现和平建国方针 D.美国主张通过和谈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
22.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序言提到“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这表明
A.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立
B.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D.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3.1982年廖承志在写给蒋经国的信中说:“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这表明
A.国共第三次合作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 B.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C.“一国两制”促进了两岸统一的进程 D.“九二共识”推动了两岸交流与合作
24.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这说明
A.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没有本质区别
B.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要建立儒家的大同社会
C.中国的“特殊的民主”主要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的“特殊的民主”比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为优越
25.根据2013年10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网站资料,截至2012年6月,民革在全国共有30个省级委员会、267个市级委员会、52个县级委员会,共有党员101865人。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C.中国共产党坚持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D.中国共产党坚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 12分,27题 12分,28题 10分,29题 16分,共计50 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明)于慎行《读史漫录》
材料三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出现的时间,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中朝、清朝军机处的相似点,并说明二者职权的差异。(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非常大。第一项规定确立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的税率。第二项规定使“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获得了管理自己的权利。第三项规定则保证了以后其他国家在中国得到任何权益,英国都可以同样享有。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整理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条约中的内容并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从半殖民地状态一跃成为五大国之一的原因。(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摘自中共六大的《政治议决案》(1928年)
材料二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摘自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共中央在革命道路探索问题上的特点。(2分)
(2)指出材料二中“相反的道路”。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这样一条道路的原因。(8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个世纪中叶,西藏发生了三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第一次是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羁绊;第二次是1959年,西藏开始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开创了西藏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新时代;第三次是西藏自治区成立。经中央批准,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301人,其中藏族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怒族等16人。
——摘编自陈连开等《中国近现代民族史》
材料二 根据《基本法》第12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该法中关于香港自治权的规定极其丰富。《基本法》的条文还有至少12项限制性规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设限。
——王立民等《“西法东渐”与近代中国寻求法制自主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藏自治区建立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意义。(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香港回归的原因。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相同点。(8分)
高一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A B A B B C A C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C A D B D B A B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B D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 12分,27题 12分,28题 10分,29题 16分,共计50 分。)
26.(12分)(1)时间:战国时期。(2分)
职权: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4分)
(2)相似点:主要官员都是皇帝的亲信近臣;都是皇帝的辅政机构。(2分,任答一点即可。)
职权差异:汉代中朝协助皇帝议决军国大事、有决策权;清朝军机处则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只负责记录并传达圣意。(4分)
27. (12分)(1)内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6分)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原因: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28. (10分)(1)特点: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2分)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革命的失败;工农武装起义受挫。(6分)
29. (16分)(1)背景: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4分)
意义:满足了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4分)
相同点:都享有一定自治权;都要接受中央的领导。(4分)
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参考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多选、错选不得分。)
1、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深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宴礼俗
2. 据史料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西周时期
A.推行宗法制 B.推行分封制 C.推行郡县制 D.推行行省制
3.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A.中央集权 B.家国一体 C.天下为公 D.官僚政治
4.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5. 眉山一中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6. 《二十四孝•江革负母》载:“汉江革……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欲劫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母终,哀泣庐墓,寝不除服。后举孝廉,迁谏议大夫。” 材料反映出江革“迁谏议大夫”主要是因为其
A.为儒家弟子 B.德才兼备 C.行为符合当时的选官标准 D.荫袭父职
7. 自汉代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点是
①取代了相权 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③强化了君权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8. 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理,其中管辖西藏的机构是
A.江浙行省 B.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9. 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
A.秦朝时期 B.西汉初期 C.北朝初期 D.蒙元帝国
10.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帝制”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的外衣
C.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11. 明洪武三十年,科举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从此明朝的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相反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这表明在明代
A.科举制度更加公正公平 B.更能有效选拔人才
C.推动了教育的协调发展 D.平衡南北方的利益
12. 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引发了社会对权利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下列官职专为监督权利而设立的是
A.刺史 B.郡守 C.同平章事 D.三司使
13. 下图是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按顺序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鸦片走私、财政危机、入超、出超
B.开埠通商、民族危机、宗主国、殖民地
C.开埠通商、自然经济解体、商品倾销、原料出口
D.鸦片走私、民族危机、出超、入超
14.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A. 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 B. 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 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 D. 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15.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晚清士大夫多称之为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16. 近代外交家薛福成曾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A.开设工厂与协定关税 B.片面最惠国待遇与领事裁判权
C.协定关税与领事裁判权 D.开设工厂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17.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8. 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取得了很多特权和利益,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下列对应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 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C.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 军舰“巡查贸易” ——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19. 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A.义和团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卢沟桥事变
20. 2014年重庆学者在荷兰发现签订于民国34年5月的《中荷关于放弃荷兰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原件。该条约签订时,中国正处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1. 美国记者谈到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他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共两党正式组建联合政府 B.蒋介石获释并重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2.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它”指哪本著作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资政新篇》 C.《南京条约》 D.《天朝田亩制度》
23. 1919年,“大家眼巴巴地企望着巴黎和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公理战胜’,哪晓得奢望的结果是失望”。“失望”导致了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五四运动运动爆发
C.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D.一二▪九运动的兴起
24.下图所示为1920年5月4日胡适等发表的文章《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A. 作者并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 作者反对学生参与社会事务
C. 五四运动产生负面社会影响 D. 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25. 《临时约法》在赋予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的权利时,又规定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其主要用意是
A.照搬美国政治体制 B.防止专制独裁再现
C.扩大大总统的权力 D.推动满清政府破产
26. “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这一“文件”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民报》发刊词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7. 假如左宗棠、邓世昌、丘逢甲、张自忠等名人共坐一起回顾谈论各自人生,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最有可能是
A.推翻清政府 B.建立民主政体
C.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 D.驱逐日本侵略者
28.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29. 1938年3月,国民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明确提出“依靠自立,艰苦奋斗,以自拔与危亡,决不稍有侥幸之念”的主张。据此可知,国民政府
A.排斥中共抗战 B.忽视争取外援 C.力求速战求胜 D.继续坚持抗战
30.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下列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各项史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B.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载评论
C. 新版日本历史教科书 D. 当代日本政客的相关言论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40分)
二、非选择题
31.(15分)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组同学绘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图
(1)在材料一表格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4分),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
材料二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6分)并指出其历史意义?(4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8分)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2)请结合材料三,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的表现。 (4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33.(11分)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但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持什么观点?请用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答 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B C C C B C B C D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B D B C B A C C B B A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C D D A
二、非选择题
31、(15分)
(1)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D:行省制;辛亥革命(5分)
(2)内容:①主权在民;②三权分立;③责任内阁。(每点2分,共6分)
意义:①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每点2分,共4分)
32、(14分)
(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2分)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2分)
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4分)
(2)新阶段的表现: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4分)
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分)
33、(11分)
答案略。
表达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1.下图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è zhì),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据此说明( )
A.法权神圣不可侵犯
B.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C.神权为王权服务
D.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
2.樊树志说:“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表明分封制( )
A.分土分民 B.维系亲情 C.家国情怀 D.贵族专权
3.《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4.古代中国存在许多同居共财的家庭,如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宋朝陈兢一家“十三世同居”。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家国的紧密结合 B.等级秩序森严 C.世卿世禄的延续 D.宗族观念浓厚
5.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
6.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划时代的突破”是指( )
A.军功爵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皇帝制
7.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 )
A.能够消除地方割据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 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8.“唐初宰相多是‘兼职宰相’……即使是三省首长也各有本省日常事务。各种身份的宰相们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这种安排的主要目的是( )
A.挖掘官员潜力 B.控制官员数量 C.预防宰相专权 D.加强中央集权
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0.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11.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
12.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反映了明朝( )
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
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13.雍正皇帝说:“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这反映了清朝时期( )
A.雍正皇帝重视人才 B.雍正不愿大权独揽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君主同情广大人民
14.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最能支持该论断的是( )
A.十将军职位不对全体公民开放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公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15.伯利克里在担任首席将军期间,改变了先前公职人员只尽义务、不取报酬的惯例,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维护城邦居民的民主权利 B.提高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
C.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D.扭转贵族受贿贪污的局面
16.伯里克利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 )
A.民主的广泛性 B.决策的合理性 C.程序的复杂性 D.公民集体参政
17.雅典公民帕帕迪在参加无数次抽签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抽中了黄豆而不是黑豆,他成为民众法庭6 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这一现象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
A.任期制 B.代议制 C.任人唯贤 D.“轮番而治”
18.在雅典处理乡村事务时,民众都有发言权,他们必须说服对方,使大家相信自己的方法才是最明智的,而不是采用强制手段。乡村日常事务中,特别是宗教节庆和祭祀,都要求村民要一起商讨,甚至需要某方达成妥协。这些做法( )
A.忽视了少数人的利益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发展
C.说明在雅典人人平等 D.说明了雅典民主过于强调形式
19.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0.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21.1957年9月,为执行最高法院判决——要求南方一些州的学校取消种族隔离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出兵阿肯色州,护送黑人学生上学。该事件说明( )
A.联邦政府可以取消地方的自治权 B.南方各州地位低下
C.联邦政府地位高于各州 D.军队可以任意干涉各州事务
22.一位政治家在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曾指出:“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其意在肯定1787年宪法( )
A.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 B.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
C.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 D.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
23.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而且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联邦政府的组成 B.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制衡
C.联邦法律至上 D.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
24.(2018•寿光一中检测)1862年,俾斯麦发表“铁血演说”,宣称:“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德意志帝国宪法》中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
A.首相主持帝国政府
B.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C.帝国议会立法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
D.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2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互制约
26.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 )
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 B.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
C.《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 D.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7.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B.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C.《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28.有学者评价中国近代某一事件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9.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准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这一观点提出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
A.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时期 B.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C.客观上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D.最早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0.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31.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B.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
32.(2018•寿光一中检测)“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材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A.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C.具有反帝爱国的革命性 D.奠定了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
33.“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34.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 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 )
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
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
35.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留借口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36.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了《平民政治》,出版时易名为《共和政治》……《困粹学报》一段时间销路不畅,改名《共和杂志》后,变得十分抢手。这表明( )
A.平民对待传统文化淡漠 B.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
C.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D.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
37.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38.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
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39.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种“姿态”主要是指五四运动( )
A.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B.是一次社会主义革命
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D.具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40.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后,大家都从睡梦中惊醒了。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摭言》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清代)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3)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有何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地地道道用鸦片染成的战争,尽管根本问题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请回答:
(1)根据史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8分)
史料二 如图中那个人物得意地说:“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提线木偶
(2) 史料二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从史料中找出依据。
史料三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3)结合甲午战争的影响对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史料一体现了哪些原则?
史料二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2) 根据史料二,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史料三 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电》
(3)材料中此次“风潮”是指近代史上什么重大事件?从材料看,参加这次“风潮”的人员非常广泛说明了什么?今天我们纪念它有何现实意义?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意可知神兽獬豸代表的是神权,它由统治者饲养,惩罚有罪的人,维护统治,故正确答案为C项。A、B两项在题中没有表述;D项对题意理解错误。
2.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得出分土分民,故A项正确。
3.答案 B
材料所描述的现象也属于分封制的内容,所以该材料反映的制度只能是分封制。故选B。
4.答案 D
解析 “九世同居”“十三世同居”等反映的是家族、宗族观念,即上述现象反映了宗族观念浓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而未涉及“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等级秩序的问题和世卿世禄的问题,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皇帝制度体现的是专制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中央官制之先河”,三公九卿制度属于秦开创的中央官制,故B项正确;御史大夫属于中央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6.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周代分封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7.答案 C
解析 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故答案选C。
8.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唐初宰相多为兼职宰相,各有本务。宰相集体议政和理务于本司,职责分明,可以预防宰相专权。故选C项。
9.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提到“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
10.答案 B
解析 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题干没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故A项不正确。C项说的是现象不是本质。D项题干并未涉及。
11.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汉武帝注重加强对地方诸侯的管理,严格限制诸侯的活动,其意在防止诸侯割据,根本目的是削弱地方诸侯力量、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
12.答案 D
解析 明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而不是减轻,故B项错误;材料“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材料“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
13.答案 C
解析 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4.答案 B
解析 由“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可知,材料反映了古希腊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故B项符合题意。
15.答案 C
解析 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公民或者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统一的,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的时候,使得公职人员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在实践中让二者统一了,这是对民主的维护,所以C符合题意。题干提到的是公职人员,而不是城邦居民,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公职人员与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没有必然的关联,故B也排除;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16.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中“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可以推断出当时雅典特别强调理性,强调论证一件事的合理性。
17.答案 D
解析 民众法庭作为日常司法机关,其成员是有任期的,任期结束后,通过抽签形式产生审判员。材料主要表述的是抽签,因此D项符合题意;代议制是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B项错误;抽签的人不一定是有才能的人,C项错误。
18.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做法并非是不重视少数人的利益,故A项错误;古雅典基层民主的妥协和
中庸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民主制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借鉴,故B项正确;雅典的民主只是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不可能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知道,雅典民主在实践中确实有着一定的实用性而非过于强调形式,故D项错误。
19.答案 B
解析 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是指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权利法案》只是限制王权,尚未结束国王的权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光荣革命”时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0.答案 C
解析 《权利法案》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确定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使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得以完全体现。1689年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从诸多方面限制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从而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1.答案 C
解析 由“要求南方一些州的学校取消种族隔离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出兵阿肯色州,护送黑人学生上学”,说明联邦政府地位高于各州,故选C;联邦制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美国各州高度自治,排除A、B、D。
22.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关键信息“简洁”“奠基石”等,可知材料主旨即在强调“1787年宪法具有持久不衰的原则和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原则和精神,主要体现在“分权与制衡”。A、C、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
23.答案 D
解析 题干的意思是美国政治体制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具有民主性,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知,规定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体现了民主性,故选D。A、B、C无法体现主权在民的特点,皆排除。
24.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的强权主要体现在君主拥有实权。所以本题选D项。
25.答案 D
解析 从宪法内容“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同时在闭会期间,两院也有权要求总统召集两院开会,体现出总统和议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A不符合史实,B材料未体现,C说法不全面,故选D。
26.答案 B
解析 题干信息“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下,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也随之受到冲击,促进了外交近代化。故选B。
27.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爆发前,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特别是上海的对外贸易日益活跃,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
28.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确立了等级森严的制度而使贫民们深感失望,所以这一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追求的是民主平等而非特权的森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9.答案 C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西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西方列强侵略,客观上承担起了理应由资产阶级进行的民主革命任务,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答案为C项。
30.答案 C
解析 注意考题的落脚点“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故答案为C。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是指洋务运动,排除A。B与史实不符,如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仍寄希望于清政府改良变法。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是指义和团运动,排除D。
31.答案 B
解析 从“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可以判断A有根据。从义和团简单地“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可见其斗争方式不当,D有出处。从“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的评价,可知作者对义和团反抗侵略是肯定的,C项与材料相符。从作者认为义和团这种“处势应变”的方法“非宜”来看,可知B与材料不符。
32.答案 C
解析 “爱国心所发”强调的是爱国,“拒外国人为目的”强调的是反帝,所以材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革命性,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33.答案 A
解析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答案选A;D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C两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中并未体现。
34.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出,武昌起义后,农村士绅大多反对、观望或投机革命,这是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的结果,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故D项正确。
35.答案 B
解析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体现在反封建的不彻底和反帝的不明确上,与“临时”无关,故A项错误;因为考虑到革命还没有完全胜利,无法真正实现全民的民主,因而革命党采用了“临时”的说法,体现了他们对民主共和精神的坚持,故B项正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临时”没有逻辑关系,故C项错误;民国政权在革命过程中脱离基层群众,缺少人民支持,但不是体现在革命结果的“临时”上,故D项错误。
36.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改名《共和杂志》后,变得十分抢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
37.答案 A
解析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民族意识,“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主权在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
38.答案 B
解析 A最具有干扰性,无产阶级参与斗争只是广泛性的一个方面,而资产阶级和广大市民的参与则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39.解析 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了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故选D项。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B项。C项是原因之一,不是表现,排除。
40.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寻找新的救国方法和思潮,并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教育的改进等问题,故A、B两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就已经开始觉醒,并非五四运动后,故D项错误。
41.题(14分)
答案 (1)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3分)
(2)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唐王朝繁荣和强盛的重要制度保障。(6分)
(3)处理全国机要事务;保密性强;军机大臣权力有限,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3分)
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弱。(2分)
42.题(15分)
答案 (1)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2分)
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1分)费正清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他没有看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4分)
(2)变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依据:“提线木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2分)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4分)
43.题(11分)
答案 (1)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民族平等的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3分)
(2)促进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2分)
(3)事件:五四运动。(2分)
说明:这场运动掀起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中国人民觉醒了。(2分)
意义:纪念他们那种“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努力。(2分)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