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 湖北2018届高一期末历史复习试卷答案解析

湖北2018届高一期末历史复习试卷答案解析

时间: 丽仪1102 分享

湖北2018届高一期末历史复习试卷答案解析

  湖北的2018届高一同学,关于期末考试的答案已经整理好了,历史试卷的答案解析需要的快来看看。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湖北2018届高一期末历史复习试卷答案解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湖北2018届高一期末历史复习试卷一、单选题

  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材料主要反映了

  A.武王克商 B.实行分封制 C.统一全国 D.姬姓之国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昔日周武王击败殷商,拥有天下,他的兄弟有15人被封国,而同为姬姓的有40人被封国,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武王克商属于表象,材料反映的是如何进行统治的,故A项错误;西周仍然还有少数民族骚扰,并不是实现统一全国,故C项错误; 姬姓之国多属于表象,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故D项错误。

  2.“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史记•蒙恬列传》)该史料说明

  A.秦朝从匈奴手中收回河套地区 B.秦朝修建了通往河套地区的直道

  C.秦朝驰道四通八达,连绵千里 D.秦朝的疆域版图得到不断地扩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中“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正是对秦“直道”的描述, B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秦朝从匈奴手中收回河套地区之后,如何管理的事情,故A项错误;秦始皇修建该驰道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族的进攻,其他方向的没有提到,故C项错误;秦朝的疆域版图状况材料中体现不出,故D项错误。

  3.“走在这条路上,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个曾经存在三年的红色国家。沿着这条路,让工农大众看到了中国民族不断的根,不灭的魂。”上述说法中“这条路”指中国共产党

  A.提出的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纲领 B.制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和政策

  C.在革命过程中作出的战略转移 D.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材料“创造了一个曾经存在三年的红色国家”应该指的是1931—1934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这条路”就是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D项正确;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的,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制定国共合作的方针和政策是在1924年,后开展了国民大革命,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在革命过程中作出的战略转移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革命中心的转移,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故C项错误。

  4.下表数据说明“一五计划”使

  A.公有制经济未能占主导地位 B.新中国的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得到初步建立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得到初步奠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计划。从材料中看,公有制经济已占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成分的变化,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没有体现重工业的发展变化的情况,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5.《十二铜表法》规定:“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从轻处罚。”它集中体现了罗马法

  A.考虑周全,甄别案件性质 B.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

  C.叙述详细,内容庞杂繁锁 D.司法不公,保护强者富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并且分为“如属故意”“如为过失”两种情况的惩罚,这体现罗马法考虑周全,甄别案件性质确定罪行,故A项正确;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不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高度关注,同时罗马法也对案件性质和分类也作了比较细致的明确规定,不是指其内容庞杂繁锁,故C项错误;司法不公,保护强者富人说法材料无法直接体现,故D项错误 。

  6.“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摘自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款)上述规定在于从根本上

  A.取消美国各州所拥有的经济特权 B.维护美国联邦政府最高政治权利

  C.加强美国各州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D.集结各州经济共同偿还战争的债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联邦制政府的建立。根据题干“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1787年宪法》体现了联邦至上原则,维护了联邦政府的最高权利,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不允许各州铸造货币、发行纸币,其他的没有涉及,取消美国各州所拥有的经济特权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加强美国各州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材料中没有提到,故C项错误;集结各州经济共同偿还战争的债务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7.“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

  A.欧洲与美国成为对等的自由贸易伙伴

  B.美国与西欧双双获益,奠定了西方经济格局的基础

  C.西欧照搬了美国的经济管理经验,经济恢复和发展

  D.整个欧洲的投资与生产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增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援助进而控制西欧,因此欧洲与美国不可能成为对等的自由贸易伙伴,故A项错误;美国与西欧双双获益,美国获得了广阔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欧获得了投资,采用国家干预经济,奠定了西方经济格局的基础,共同迎来战后黄金时代,故B项正确;西欧各国根据国情采取不同政策,没有照搬美国的经济管理经验,故C项错误;“整个欧洲的投资与生产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增强”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8.“锦绣纂组,绮罗绫觳,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诸葛亮《便宜十策•治人》)上述材料反映了

  A.手工业服务对象体现了等级社会 B.蜀锦远销全国,增加了政府收入

  C.从事手工劳动的工匠社会地位低下 D.产品质量较高,为社会各群体使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非庶人之所服”可判断出手工业服务贵族,主要供宫廷贵族享用,这体现了等级观念,故A项正确;官营手工业不投放市场,目的不是为了盈利,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工匠社会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非庶人之所服”就说明了不是为社会各群体使用,故D项错误。

  9.“宋代商业的性质和规模,与此前的一千年时期相比,则全部悬殊天隔,已不可同日而语。”(日本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不能作为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城市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B.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重农抑商政策有了一些松动 D.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草市进一步发展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政府对市场由直接管理改为间接,商税在财政收入中比重大幅上升,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于明中后期,不属于宋代,故D项符合题意。

  10.下表为轮船招商局在1873~1884年发展阶段商董(入股人)社会背景表,表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买办是洋务民用企业主要投资者 B.轮船招商局受到外国资本的排斥

  C.轮船招商局具有官商合办的性质 D.轮船招商局是资产阶级民族企业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由表格信息可知,轮船招商局入股人大都为买办和官员,因此招商局属于官商合办的性质,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1.在1920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159.28亿元的组成中,近代工业产值为9.88亿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6.2%,只有手工业总产值44.45亿元的22.2%。它说明

  A.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 B.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分布极不平衡

  C.中国民族工业严重依赖外国资本 D.中国近代农轻重的比例相对均衡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材料“近代工业产值为9.88亿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6.2%”说明了工业发展落后,水平比较低,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全国农工业生产比重,没有工业分布的比较,工业分布极平衡与否、是否依赖外国资本无法判断,故B、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数据显示近代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工业比重较少,比例不平衡,故D项错误。

  12.“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材料不能体现的原则是

  A.人民主权 B.天赋人权 C.分权制衡 D.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君主专制,主张主权在民,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故A项错误;“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体现了天赋人权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故C项正确;“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体现了人人平等原则,故D项错误。

  13.“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要交田租,那还不是彻底的革命。”1924年孙中山这样说表明他要

  A.无偿分配土地给农民 B.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

  C.进一步发展民生主义 D.在中国推行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他的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存在着本质的不同,A、D两项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故A、D两项错误;B项没有涉及到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中的民生主义提出了“耕者有其田”,故C项正确。

  14.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生产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最终促成了现代工厂的出现,但这些工厂却有着共同的局限。这种“局限”直接导致了

  A.工厂制度的诞生 B.火车机车的创制 C.蒸汽机改良和应用 D.机器制造业的兴起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共同的局限是出现了纽科门蒸汽机,但它的耗煤量大、效率低,瓦特运用科学理论,逐渐发现了这种蒸汽机的毛病所在,从1765年到1790年,他进行了一系列发明,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原来纽科门机的3倍多,故C项正确;工厂的出现标志着工厂制度的诞生 ,A项不符合题意;火车机车的创制是为了改善交通,B项与材料无关;机器制造业已经兴起了,不是后果,故D项错误。

  15.“工人(含童工)每天工作不少于12小时”,“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罚款6便士。”对上述19世纪英国工厂的规定可以理解为

  A.工人劳动强度较大,权利缺乏保障 B.劳动力缺乏,使用童工现象普遍

  C.工人散漫懒惰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D.蒸汽动力导致工厂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不能少于十二小时”“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罚款6便”说明工人劳动时间、个人活动受到严格限制,这反映出当时工人权利缺乏保障,劳资关系紧张,故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明确反映,故B、C、D三项错误。

  16.“俄国革命唤醒和解放了俄国人民的巨大力量,这就是它的主要意义;同时背叛了俄罗斯弥赛亚救世主义(一种社会救赎理论),并使专制黑暗和奴役死灰复燃,这就是它的根本教训。”(1946年苏联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语)上述材料实际上

  A.完全否定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B.批评了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C.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相呼应 D.认为社会主义不适合苏联国情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根据材料“俄国革命唤醒和解放了俄国人民的巨大力量,这就是它的主要意义”可知并未完全否定俄国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中“专制、黑暗和奴役死灰复燃”是对斯大林模式中专制主义的批判,故B项正确;杜鲁门主义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不适合苏联国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17.罗斯福新政实施期间,许多大企业集团、保守派敌视新政,对“大笔开支”“经济狂想”“社会主义改革”极为不满,成立了“美国自由联盟”,号召民众反对新政。综上所述,罗斯福新政受到敌视的原因是,新政

  A.否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原则 B.违背了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C.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 D.推行了彻底的自由贸易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根据对材料中的罗斯福新政“大笔开支”“经济狂想”“社会主义改革”的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触动了部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破自由资本主义的传统,因此引起“美国自由联盟”的不满和反对,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实质上仍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还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根本上还是维护国家利益,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自由贸易政策,故D项错误。

  18.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基础”。材料中“这一时期的改革”指的是

  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改革。“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指的是赫鲁晓夫改革,C项属于这一改革中的措施,故C项正确;A项近似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措施,不符合题意;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中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 不符合题意。

  19.“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兴起的直接背景是

  A.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的广泛传播 B.苏联和东欧经济陷入困境

  C.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西欧建立了政治经济联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是指资本主义民主精神,从西方国家眼中看来,苏联领导下的阵营禁锢思想,禁锢民主,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东欧经济陷入困境,直接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东欧剧变),从而使民主思想得到传播,因此这场“求变之风”指的是东欧剧变,故B项正确;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初期广泛传播,故A项错误;1992年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1993年欧盟成立,西欧建立了政治经济联盟,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20.下列最能准确反映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国际关系的一组关键词是

  A.欧洲共同体 两极瓦解 一超多强 不结盟运动

  B.欧洲共同体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济合作

  C.欧洲联盟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济合作

  D.欧洲联盟 两极瓦解 华约解散 亚太经济合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纪之交的政治格局。欧洲共同体建立于1965年,后来演变成欧盟,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A、B两项不符合题意。两级瓦解与华约解散为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关系大事,故D项错误,C项正确。

  21.对于英国福利制度的奠基性文献——《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社会主义右派认为它“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社会主义左派则认为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上述评价说明福利制度

  A.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 B.有利于工人阶级参与政权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根据材料“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可得出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 ,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实质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所以A、B、D三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22.从1933年3月6日罗斯福下令全国银行休假,到同年6月16日铁路协调法的诞生,这100天中间国会共同通过15项主要立法(总数共70页),基本上扭转了罗斯福上台时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濒于崩溃的局面。上述材料说明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是

  A.行政命令 B.经济立法 C.以工代赈 D.整顿银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材料“到同年6月16日铁路协调法的诞生,这100天中间国会共同通过15项主要立法(总数共70页)”体现了罗斯福通过立法手段推进经济干预,故B项正确;行政命令应该是执行的,不具有法律效力,故A项错误;以工代赈材料中没有提到,故C项错误;整顿银行是具体做法,而不是主要手段,故D项错误。

  23.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50年代经济……被国外誉为经济奇迹。这种奇迹源于联邦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A.政治集权,经济自由,高额福利三者有机结合

  B.政治集权,经济集约,福利丰厚三者有机结合

  C.政治放权,市场经济,维护稳定三者有机结合

  D.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三者有机结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联邦德国就是将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三者结合起来,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24.有人说,邓小平的经济政策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具体体现在

  A.重视商品货币关系 B.把政府和市场结合 C.坚持按需分配原则 D.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邓小平的经济政策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都承认市场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故A项正确;邓小平的经济政策把政府和市场结合,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则没有,故B项错误;共产主义政策坚持按需分配原则,C项不符合题意;大力发展军事工业都不属于两大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湖北2018届高一期末历史复习试卷二、综合题

25.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艰难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工业文明(1895—1899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部分)

  1954年,同仁堂掌门人乐松生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签字: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1966年夏,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老匾被毁,同仁堂药店改名为北京中药店。

  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仁堂厂、店牌号恢复,同仁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1989年,“同仁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

  1997年,同仁堂从集团拆分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上市。

  2000年,同仁堂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50年代以来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变迁对同仁堂发展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答案】(1)特征:民族工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企业由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棉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发展突出;采矿等重工业开始得到发展。

  原因:世界市场形成,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的对华侵略深入中国内地。

  (2)影响:社会主义改造使同仁堂由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对同仁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迎来了同仁堂的春天;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同仁堂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走上市场经济之路。

  (3)认识: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民族工业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民族工业的发展受政策和时代特征的影响较大;民族工业只有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得到快速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第(1)问,第一小问,从从材料一表格的数据总结各类行业的数量、空间范围的变化;第二小问,联系这一时期国内外背景、中国所处形势,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第(2)问, 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各时期同仁堂的发展变化及当时政府的政策变化,综合分析对同仁堂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要分时期加以归纳总结。

  第(3)问,从材料中民族资本发展的现状可总结出其发展是曲折的,还可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规律总结来谈认识。

  湖北2018届高一期末历史复习试卷三、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金融学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教授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经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者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荣辱、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的实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掠夺”与“西方崛起”的关系。(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讨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发展。

  史 实:黑奴贸易给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给欧洲带去了大量的资金和原料,促使欧洲经济产生了重大变革: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为欧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原料产地。

  观点二: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

  政 治: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治思想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英国17世纪就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促进了英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经济: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荷兰、英国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促进海外贸易发展。科技:文艺复兴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是西方崛起的精神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本题需要注意到,基于文明发展的特点既具有多元性与多样性统一的特点,不同文明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但文明以交流形式多样化进行双向交流,所以世界文明应归功于各地文明交融。在文明交流中由于各地特殊的环境差异,文明逐渐出现差别扩大,如西欧崛起在近代文明交流中地位突出。第一种观点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世界文明的特点与交流特点,没有全球史观。第二种观点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论述西欧崛起的原因和地位,相对客观。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三年,朱元章下令进行全国人口普查,登记造册,一册两份,一份保存于官府,一份交给居民,沿习元朝“诸色户记”,分为各色职业户。明政府规定农民的活动范围限于户籍所在地的一里之间,做到“朝出暮归入,作息之道互知”,任何人离乡百里,“即验文引”;商人外出经商,也必须领取官府颁发的“路引”,否则按游民处置,“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商人户籍所在地的邻里被要求务必知道外出经商之人的归期,若两载不归,要向官方报告。

  ——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材料二 自明代中期以后,明政府不得不就户籍政策做出适当的调整。明代户籍政策的变革,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客籍”的设置而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其二,通过新设“商籍”“卫籍”等户籍形式,进而解决流动人口的科举考试资格问题。

  ——陈宝良《明代户籍是如何管控的》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户籍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期以后户籍管理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严格按照职业分类;严格限制人口流动;邻里相互监督。

  (2)变化: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籍;为流动人口解决科举考试资格。

  原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农业、手工业区域化、专业化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土地兼并的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户籍管理的变革。

  第(1)问,材料“沿习元朝诸色户记,分为各色职业户”体现了按照职业进行分类;“明政府规定农民的活动范围限于户籍所在地的一里之间,做到‘朝出暮归入,作息之道互知’,任何人离乡百里,‘即验文引’;商人外出经商,也必须领取官府颁发的‘路引’”体现了政府限制活动范围,打击流民;“商人户籍所在地的邻里被要求务必知道外出经商之人的归期,若两载不归,要向官方报告”体现了政府对人口流动进行监督检举。

  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反映了两点变化:流动人口可以在当地入籍;解决流动人口的科举考试资格问题;第二小问,结合当时背景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进行回答即可。


猜你喜欢:

1.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期末检测试题及答案

2.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3.2018高一联考政治试卷及答案

4.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卷答案校对

5.2018新高一上英语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37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