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高一历史期末试卷答案解析
武汉市高一历史期末试卷答案解析
武汉的同学们,高一第二学期的考试就要来了,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有没结合历史试卷一起呢?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武汉市高一历史期末试卷答案解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武汉市高一历史期末试卷一、单选题
1.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社会贫富差距也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A.各国税制的改革 B.土地买卖的加剧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井田制度的瓦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材料表明战国时期农民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但贫富差距扩大,其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铁犁牛耕是其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故A、B、D三项错误。
2.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若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更重要,那必须是唐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及以后,故A项错误;秦代驰道主要在北方地区,南方更多的是五尺道、栈道等,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大小是由中央定的,而中央政府确定地方区划的大小是本着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的,由于当时北方开发程度高,所以需要将行政区划设计的小一些,才不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所以会出现材料所述的现象,故C项正确;汉初的郡国并存制度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并非仅北方地区,故D项错误。
3.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的坊市制度,意在考查考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准确解读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唐都长安的商业店铺基本集中于东市、西市,且对商铺的设置有严格规定。南宋时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由此可见此时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本题选B项。
4.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戽(汲)水” “高垄”分析可知诗中描述的是田地里农业灌溉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故本题选B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可知该工具需要依靠人力,而筒车则是依靠水力,排除C项。
5.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发展和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该农户主要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A项正确;把养的蚕卖出一部分,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比较发达,C项正确;该农户养蚕缫丝,织绢120匹,反映了这一地区丝织业发达,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项。
6.以下各项表述,能体现出对明代“朝贡贸易”的相对准确理解的是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朝贡贸易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展示了天朝威仪,故A项正确;朝贡国需要得到明朝的特许,才能来华贸易,故B项错误;各朝贡国贡期并不一致,故C项错误;“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7.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表述有误的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B.通商口岸出现外资企业
C.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退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C、D项所述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自然经济是在鸦片战争后是逐步解体的,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8.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洋务运动时期,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学堂学习内容不涉及西方民主思想与政治制度。据此分析,A项符合题意。
9.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的进步思潮,受此影响,甲午战后兴办的企业是
A.发昌机器厂 B.继昌隆缫丝厂 C.贻来牟机器磨坊 D.大生纱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都属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兴办的企业,时间不符合,故A、B、C三项错误;大生纱厂是甲午战后由张謇兴办的,故D项正确。
10.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通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造成的,而不是其它三个选项造成的,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商人的命运已经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控制、左右。故选D。
11.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侵华,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中的“1938年”“平、津、鲁、豫”等信息可知,日本发行的“联银券”“军用票”主要流通于沦陷区而非国统区,故A项错误;日本发行的“联银券”“军用票”流通于市场,这是日本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是转嫁战争负担的体现,B项正确;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是通过军事手段和限制物资流出等实现的,C项错误;“联银券”“军用票”不是物资,不能体现对物资管制的强化,D项错误。
12.下图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中所占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
A.民族工业逐渐陷入绝境 B.美国企图独占中国市场
C.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D.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图表中可以看出官僚资本急剧的膨胀,反面可以分析出民族工业遭到摧残和挤压,故选择A项;美国独占中国市场反映不出来,排除B项;C项是指一战期间的状况,排除;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13.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企业
A.生产力大幅提高 B.管理制度的加强 C.生产关系的改变 D.公私矛盾的化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材料主要讲的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种改造并没有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故A项错误;这种合作也带来了企业管理的加强,但是并不是主要的,故B项错误;这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使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发生转变,这是主要的影响,故C项正确;此项措施并不能化解企业的公私矛盾,故D项错误。
1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 101万猛增至5 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于1957年,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中我国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大办工矿企业,使得职工人数大增,B项正确。三大改造结束于1956年,C项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C项错误。D项“大量劳动力剩余”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15.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D.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情况,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时间“1961年”可以推断A、B两项说法与当时国情不符,排除;由“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父子队”“兄弟队”“家庭作业”等信息可知,答案为C项;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对应关系,排除。
16.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产品。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崩溃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D.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85年”可以看出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完全崩溃,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扩大,故C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不能看出企业经营管理的混乱,故D项错误。
17.1869年万国邮政联盟建立,该组织的建立使邮政事业实现了全球系统化。这主要得益于
A.交通工具的发展 B.资本输出的加强 C.福利国家的出现 D.互联网技术的推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成果。资本输出开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D两项错误;邮政事业实现了全球系统化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发展,故A项正确。
18.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 C.邻近河流的地区 D.电力充足的地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得到广泛应用,所以选择在电力充足的地区,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19.观察下面的图表,其中乙国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是核心国家,工业生产的比重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英国、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呈下降趋势,丙国应该属于英国、法国,故A、B两项错误;俄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变化不大,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20.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故排除A项;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为战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苏联在“一五”计划时期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故排除B、D两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商品生产和自由贸易,故选C项;
21.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A项是罗斯福在农业方面所实行的政策,是为了稳定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无关,可以排除。B项属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无法“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B项错误。C项错在“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因为这不符合罗斯福新政限制生产缓解危机的目的,可以排除。D项目的在于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这可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D项正确。
22.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大萧条给美国经济以沉重打击,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美国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美国经济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以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据此判断此阶段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份额下降,苏联持续上升,但仍低于美国,故选A项。后三项图示的变化趋势均不符合史实。
23.“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20世纪50年代苏联并未进行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当时正值冷战时期,科技交流肯定会受到影响,故C项错误;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由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缺乏活力,很多技术不能得到应用,故B项正确。
24.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的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项措施
A.减少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增加农民收入
C.坚持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A、D两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A、D两项错误;B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中“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注重经济价值规律的运用,故C项正确。
25.一位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马歇尔计划
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布雷顿森林协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反映出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与黄金直接兑换,赋予其世界货币的特权,相关的世界货币体系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故选D项。《北美贸易协定》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大举措之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战后世界贸易体系,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武汉市高一历史期末试卷二、综合题
26.一个时代占主流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该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合乎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就会树立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总之,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
政府基本上只具有三个功能:
(1)保护社会免遭其它独立的社会之暴力和入侵的职能;
(2)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和压迫的职能;
(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公共工程和特定的公共制度的职能。
——根据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整理
(1)指出材料一中汉武帝采取措施的主要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思想,并结合必修一、二的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思想产生的原因。
【答案】(1)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
(2)主要思想:自由主义。
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展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民主政治的逐渐完善。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第(1)问,第一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二中“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可归纳出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盐铁官营、货币官铸、物价管理等角度来分析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实际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对西方的影响,对西方而言,工业革命后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经济思想由重商主义转变为自由主义;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可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著作发表于1776年,材料中强调了自由制度、政府职能两方面的内容。结合所学18世纪中叶的英国历史,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原因,即政治上,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对经济的过渡干预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上,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27.各国的农业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二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材料三 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见下图)。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的相互影响。
(2)概括指出材料三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答案】(1)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工业革命: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2)历史信息: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阐释: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
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问,从材料一中“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促进乡村银行的发展,为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从原料、资本、市场以及劳动力等角度综合分析作答;工业革命对圈地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中“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大农场,农业机械日益增多”等信息从生产关系变革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概括答案。
第(2)问,“历史信息”可从“1980年”和换牌图片得出政治体制改革在悄然进行,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从“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换牌半年多的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等信息中可分析得出改革尝试中改革理念与“左”倾思想的冲突。“阐释”可联系时代背景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与改革的必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与思想解放等方面回答。
武汉市高一历史期末试卷三、材料题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6~17世纪的新旧世界的剪影(局部)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简表
(1)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若你支持第二种观点,应选择材料一中的哪些史料作为证据?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能够反映当时世界发展变化的多种趋势。请你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史实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并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答案】(1)史料A、B、D。
原因:三则史料在时间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且文献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注:判断原理:具有时序感,懂得运用两重证据法)
(2)示例:
趋势:新航路开辟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说明:新航路开辟后,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逐渐产生了物种交流、疾病传播,其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同时,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3)趋势:世界贸易的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
原因:两极格局瓦解,参与世界贸易的国家日益普遍;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使发展速度大为提高;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世界贸易向规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时序意识和如何使用“二重证据法”的能力。很显然史料C发现于唐代陶罐内的东罗马金币在时间上晚于汉代,不能作为支撑“汉代之前就有丝绸之路”的证据。“二重证据法”是把传世文献与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第(2)问,本题为开放性命题,回答的时候只需要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回答即可,只要观点不偏,针对材料分析的正确,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根据时间和表格可以判定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为一个整体。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说明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中“世贸组织作为全球性组织而行动,确保共同规则在全世界采用,并加强了贸易自由化”得出其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中“快速的技术变化和全球竞争带来了高速发展”得出经济的高速发展;根据材料中“世贸组织作为全球性组织而行动,确保共同规则在全世界采用,并加强了贸易自由化”得出世贸组织成立的推动;结合所学可知,两极格局的结束为世界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