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地理 > 高一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

高一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

时间: 陈哲凡673 分享

高一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壳(crust)。地球地核、地幔、地壳和的分界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2)教学重点

  l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教学目标

  l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l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l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l 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组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4)教学方法

  l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阅读、分析】《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①什么是地震波?

  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

  【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读图、分析】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0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壳 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③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地幔 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 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②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1、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 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活动】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四、板书提纲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 圈

  3、生物圈

  高一地理地球的结构练习题: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的物质。

  答案:B

  2.岩石圈的下界在(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

  思路解析: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内核、外核),岩石圈包括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答案:C

  3.下列关于地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是地表至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

  B.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洋地壳较厚,大陆地壳较薄

  C.在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壳的厚度最小

  D.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其主要由岩石构成

  思路解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急剧变化的两个面:一个在地面以下平均33 km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大陆部分)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 900 km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叫地壳,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其厚度地核>地幔>地壳;陆壳>洋壳,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球的外部圈层中最外层是大气圈。

  答案:C

  4.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 )

  A.上地幔 B.下地幔 C.外地核 D.内地核

  思路解析: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且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地震波在到达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所以推断外核物质为液态。

  答案:C

  5.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

  A.外地核 B.内地核 C.软流层 D.上地幔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软流层的位置。一般认为岩浆的喷发地为软流层,而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顶部,所以排除错误答案A、B。但软流层只是上地幔的一部分,而非整个上地幔全部为软流层,所以最准确的答案是C项。

  答案:C

  6.大气层中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是( )

  A.水汽和二氧化碳 B.水汽

  C.水汽和固体尘埃 D.氮气和氧气

  思路解析:大气层中除了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外,固体尘埃物质可以作为成云致雨的凝结核。

  答案:C

  7.下列大气成分所在的大气层及其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平流层中的臭氧,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B.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C.从平流层顶部到5 000千米的高空是高层大气,该层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D.对流层中的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思路解析:高层大气是指从平流层顶到3 000千米的高空,而不是5 000千米。高层大气的密度非常小,与星际空间相当接近,且能反射无线电波,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

  答案:C

  8.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答案:B

  9.“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降落过程中( )

  A.所穿过的大气层温度越来越高

  B.由臭氧层进入平流层、对流层降落地面

  C.所穿过的大气层温度随高度降低是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在平流层要穿过电离层

  思路解析:本题结合实际案例考查地球外部圈层中大气层的基本知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空大气,高空大气又细分为中间层、热层、外逸层,由下而上温度变化依次为先降—再升—再降—再升。大气分层中,对流层和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中臭氧的存在,使得该层成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电离层存在于高空大气中。

  答案:C

  10.海平面附近某地对流层顶气温为-50 ℃,近地面气温为11 ℃,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 )

  A.10.17千米 B.9.34千米 C.11.47千米 D.12.02千米

  思路解析:该题是道计算题。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顶层为-50 ℃,近地面气温为11 ℃,共相差61 ℃,用61÷0.6≈10.17千米。

  答案:A

  11.一架飞机由北极向赤道飞行,保持万米高度,它穿过的大气层是( )

  A.始终在对流层 B.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C.始终在平流层 D.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思路解析:此题关键是掌握对流层在不同纬度的厚度。随着纬度的增高,地面的热量会逐渐递减,对流层所能达到的高度也会随之降低,在低纬度对流层的厚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为8—9千米。一架飞机保持万米高度,在极地应处于平流层中,到了低纬度则进入对流层,所以正确选项应为B。

  答案:B

  12.我们的气象工作者经常利用气象气球来获取一定方面对流层的气象数据,在下列各地点中,气象气球上升高度最高的是( )

  A.0° B.30°N C.60°N D.90°N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变化规律的了解程度。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即因此得名。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可达17—18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运动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

  答案:A

  13.完成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E_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连续界面: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面以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厚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层;A和B之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软流层就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B面以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圈层:D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E的传播速度慢,并且不能通过外核,应该是横波;F是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上信息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C是外核,D是地壳。

  答案:(1)横波 纵波

  (2)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地壳 最小 地幔 上地幔顶部 地核

  (4)地壳 外核

  (5)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14.读图1-4-3,完成下列问题。

  图1-4-3 地球内部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___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_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C+D+E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方,有60多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8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