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教案
时间:
陈哲凡673由 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教案
高一地理来到期末阶段,必修二的复习教案就成为课堂重要备课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教案,欢迎翻阅。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教案: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 |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
l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l交通与聚落、商业网点 | l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l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l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l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
【设计思路】
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间的地域联系更加广泛、频繁。加强地域联系,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考试内容看,掌握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是进行交通运输方式合理选择的基础;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区位因素分析是对交通运输建设意义理解的提升;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城市、商业布局的影响是本课核心。本节课采用综合分析法复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的特点、选择;采用案例分析法复习交通运输线、站点区位因素及影响,归纳共性规律,举一反三运用于不同案例。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诊断;二是建构“地域联系”知识框架,梳理“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交通运输线、站点区位因素及影响”等核心知识;三是进行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从命题方式看,选用新交通线的建设等、假日旅游等热点新闻、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图、世界主要农矿产品的国际贸易图表、城市区域图为背景材料,以交通串联自然地理要素和沿线社会经济状况分布,综合考查某一区域内各种地理事物分布特点及成因。从能力要求看,在解题过程中需着力提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利用基本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构建】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2、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学会比较分析现代交通方式的特点,并能合理选择运输方式。
3. 学会从区域图、数据统计图表、示意图和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掌握各种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区位因素及影响。
4、学会运用交通图、城市发展示意图和相关热点材料等,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课前准备】
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学情 诊断 | 使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诊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 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课前准备部分,回答的自我诊断题的答案,充分展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 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交通与聚落、商业网点”认知基础及差异表现;了解学生完成课前自我诊断的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
学习 目标 展示 | 投影《考试说明》具体考试内容要求,要求说出关键词。 | ①朗读考试内容要求; ②迅速说出考点关键词 |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复习中的有意注意。 |
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教学 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 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1)。 | 学生读图回顾本节课主要考点;构建知识网络,列出在前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疑问和困惑。 | 利用图1将本节课基础知识做一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建构知识体系,抓住考查的重点、学生的易错点,以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 |
探究活动1:运用相关图表,从运量、速度、运价、灵活性等方面,比较分析现代交通方式的特点,并能合理选择运输方式。
教学 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 ①投影“不同运输方式距离与运费运费的关系图”和图5。 ②展示导学要求:从运量、速度、运价、灵活性等方面,比较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综合考虑货物性质、运量、运距和运价,明确各种运输方式的适用范围。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④投影“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表1)进行小结。 | ①分析比较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说出各种运输方式的适用范围。 ②学生读图5,判断图例①~⑤所代表的交通运输方式。 | 学会比较、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
表1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
方 式 | 优 点 | 缺 点 |
铁路运输 |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 | 短途运输成本高 |
公路运输 |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地区适应性强 |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
水路运输 |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
航空运输 |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 运量小、运费高 |
管道运输 | 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 |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
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图2),完成1~2题。
①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 ②修建总成本低 ③运输快捷,灵活方便
④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
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
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答案:1.C 2.B
思路点拨:1.铁路运输的优点是运输量大,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的运输,铁路运输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铁路修建成本高,加上线路固定,铁路运输方式并不灵活,故C项正确。
2.在乌鲁木齐可以看到天山山脉,天山海拔高,山顶有常年积雪,山坡上植被丰富;咸海沿岸有卡拉库姆沙漠;锡尔河为内流河,自上而下水量减少;从阿拉木图往北,气温逐渐下降,山地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不断下降。故B项正确。
考点诠释2: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区位因素及影响
探究活动2:以青藏铁路为例,运用教材图表资料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条件及建设的意义。
教学 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交通运输线、 点的区位分析 | ①投影“青藏铁路线图”。 ②展示导学要求1:分析影响青藏铁路线的区位条件及意义。 ③展示导学要求2:归纳影响交通运输线、站点的区位因素及共性规律。 ④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同时板书结论。 ⑤投影表2、表3进行小结。 | ①讨论影响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条件及意义。 ②学生整理讨论结果,作出回答。 ③归纳影响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因素及共性规律。 | 学会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条件,提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
表2 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比较
区位因素 | 主要影响 | ||
自 然 因 素 | 地 形 | 平原 | 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
山地 |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道或开凿隧道 | ||
水文 |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降低造价 | ||
地质 |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开凿隧道应从背斜部位穿越 | ||
气候 |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 | ||
人 文 因 素 | 经济因素 |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 |
社会因素 |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 ||
技术因素 | 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
港口 | 汽车站 | 航空港 | |
自然 因素 | 水域港阔水深,陆域平坦开阔,河流入 海口处港口航道往往容易有泥沙淤积 | 地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 文等影响较大 |
经济、社会、技术因素 | 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 |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制约 |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 流、物流频繁 |
材料一 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步伐,2016年5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若干政策意见》。
(1)与规划建成后的铁路网相比,江苏省现有铁路网存在的明显不足是 、 ,这种不足对江苏省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4分)
(2)规划在建铁路中部分路段沿京杭大运河延伸的有 (填序号)。淮安-盐城段和淮安-扬州段高铁工程建设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有 、 。(3分)
(3)规划在建的高速铁路网建成之后,淮安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 。(2 分)
(4)新的铁路网对苏北振兴有哪些积极意义? 。(4分)
答案:(1)部分铁路标准低 布局不合理 制约江苏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2)② 地势低洼 河网密布 路基地质条件较差 (3)多条铁路交汇,将成为江苏中部新的交通枢纽 密切了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联系 (4)促进苏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提高苏北产业发展水平 促进苏北与苏中、苏南生产要素的交流 促进南北产业转移 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思路点拨:注意读图,从图中的信息分析。铁路线影响要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苏北苏中地区铁路少,布局不合理,标准低,影响苏北苏中地区发展,制约江苏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2)规划在建铁路中部分路段沿京杭大运河延伸可以从图中读出,不利条件主要从地势河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3)从图中可以看出有多条铁路在淮安交汇,将成为江苏中部新的交通枢纽,密切了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联系。 (4) 新的铁路网对苏北振兴有哪些积极意义主要是交通改善,对地方的影响,主要是经济和人员流动方面的影响。
考点诠释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探究活动3: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 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的影响 | ①投影“交通方式与城市空间形态图”。 ②展示导学要求1: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③展示导学要求2: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④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同时板书结论。 | ①读图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②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 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的影响,提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平原地区密度较大,山区密度较小。二是影响商业网点布局的位置。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往往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商业中心,一般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商业中心,多分布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典型例题3]
图4是“我国某城镇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位于老城区东南的码头选址考虑的因素是( )
A.码头位于河流凸岸,不易淤积
B.码头位于河流凹岸,不易淤积
C.码头对面有沙洲,利于避风
D.码头受水流冲击小,航行安全
A.实现各类交通有效衔接 B.减轻城镇人口压力
C.拉动城镇向西迅速扩展 D.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答案:1.B 2.A
思路点拨:1.从图中可以看到位于老城区东南的码头离河心沙洲较对岸远,说明码头位于河流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水位深,适合建港。
2. 根据图中交通线的位置可知待建码头是高速公路、普通道路和河运交会衔接的地方,起到沟通水路与陆路交通的作用。
第三部分:课堂总结设计
教学 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课堂总结 | ①设问:对照知识框架(图1),今天我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②强调:影响交通运输线、站点的区位因素及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的影响 |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有质疑,提出讨论,师生点评。 | 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 |
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2.掌握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合理运输方式的选择。
3.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
4.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5.分析交通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教案:人口的迁移
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
2.能够说出根据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将人口迁移分为哪两种类型
3.能够依据当今世界主要移民路线示意图及查找资料,说出当今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区和主要迁入区有哪些。分析说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4.能够说出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并简要分析原因,重点针对解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及成因进行探究分析。
5.能够说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并说出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迁移的。
6.通过实例能够说明政治因素在人口迁移中的重要作用。
7.能够通过实例说出社会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迁移的。
8.通过案例或图片,说出生态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迁移的。
9.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其他因素。
二、重点知识清单
1.人口迁移的概念 。
2.人口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的时间长短分为 和 ;
根据不同迁移方式分为 ; ; ; 。
3.重点区分:根据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
4.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区有:
主要迁入区有:
5.国内人口迁移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的迁移方向是
6.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
主要方向是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
三、课堂学习
1.根据人口迁移的实例,分析归纳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进行对比分析不同。
2.重点分析根据人口迁移范围是否跨越国界的划分类型, 并举例说明二者的不同。
3.根据当今世界主要移民路线示意图,探究分析出当今世界人口迁移主要的方向,并说出主要的迁出地区和主要的迁入地区有哪些。 并分析成因。
4.根据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移民路线图,分析说明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5.据图简要分析说出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及其变化,并作简要成因分析。
6.根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口迁移示意图,重点分析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及原因,可根据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7.查找资料,举例分析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的迁移的。
8.查找资料,举例分析政治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的迁移的。
9.查找资料,举例分析社会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的迁移的。
10.查找资料,举例分析生态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的迁移的。
四、学习自评
1.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力因素
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
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2.英国阿伯丁、我国大庆等城市的兴起,引起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气候条件适宜 B.政治中心的改变
C.经济发展较慢 D.矿产资源的开发
3.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4.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
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C.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D.在迁入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5.“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使我国人口分布的中心首次
A.由黄河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 B.由长江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
C.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D.由长江流域移到了黄河流域
6.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3)四川省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五、错题反思
【错题序号】
【错题整理】
看过“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教案”的还看了:
10.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