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 > 高考时事政治应对全策略及三轮复习解题方法

高考时事政治应对全策略及三轮复习解题方法

时间: 惠敏1218 分享

高考时事政治应对全策略及三轮复习解题方法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下面学习啦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考时事政治应对全策略及三轮复习解题方法》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政治第三轮复习指导之解题方法

  一、主观题答题规范的基本要求

  ①分列要点,注意要点间的逻辑性

  ②思维全面,但语言要简练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④准确应用政治术语

  ⑤理论与材料要有机统一

  有人概括:主观性试题组织答案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统一

  6.字迹书写整洁化

  二、考生主观题得高分或失分的因素与原因

  (一)得高分的因素

  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层意丰富

  精于复述教材内容表述完整

  善于结合题目意境灵活迁移

  掌握科学思维习惯思路清晰

  能够较好掌握解题基本方法

  呈现良好书写面貌字迹清楚

  (二)得分偏低的主要表现与原因

  1.知识储备上的问题:基础知识欠缺。这是最主要的问题,在大多数试卷中都有体现:

  ①基本概念模糊不清造成判断失误

  ②观点理解不透导致不会迁移

  ③知识掌握不全,从而是表述要点缺失

  ④人文通识不广致使思维不活

  2.审题上的问题

  ①命题特点不清,解题定位不准

  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材料读得不仔细,不能从情境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②问题要求不明,甚至答非所问

  ③知识范围把握不准,堆砌知识点,填充卷面

  ④材料运用分析不够,或不知所云

  主要原因:审题意识不强,审题能力欠缺。

  从考生的答题看,有些考生只有理论观点的表述,没有结合材料;有些材料与观点不对应,分析材料没有针对性。这些情况不但扣材料分,连理论分也只能给一半。主观题56分,一般理论分占37分左右,材料分19分左右。若答案中理论分7分,材料分5分。评分细则补充说明:若没有材料,仅仅答出理论观点,在7分理论分钟最多只能给4分;若仅仅罗列材料,没有理论知识,也没有分析,最多给1分。

  3.概况分析和组织答题能力上的问题

  ①思路不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②思路不清,不能形成有机联系

  ③要点不显,没有结合题中问题分析,观点游离散乱,东拉西扯

  ④没有形成稳定观点,点睛缺失

  主要原因:基本概况分析能力未到位,答题套路未掌握

  4.答题形式上的问题

  ①表述不规范,术语不准,口语化表述

  ②缺乏条理性、逻辑性、颠来倒去、没有要点

  ③错别字多、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或字迹偏淡

  ④未按要求在规定的答题框内答题:逾框或错位(按规定可不给分)

  ⑤字数偏多偏少:考生答卷字数要适中,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一般分析性小题的字数控制在70~100字以内。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

  5.时间安排上的问题

  较多的空白卷。有些卷子,前面部分都做得相当好,但最后一两题却连动都没有动到。据分析,有的确实不会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时间不够。平时会做的题,到了考试,总是没做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平常做事没效率,没有强化限时做题的训练。要保证主观题的答题时间,留有充足的时间读懂题意,弄清设问方向,梳理答题要点,提高叙述的简洁性,有利于阅卷老师尽快发现采分点。这里特别强调要给主观题留足时间去认真审题,组织答案要点。

  应捡容易得分的先做。

  “全面的肤浅比片面的深刻好得多”!

  三、主观题解题策略

  (一)如何审好主观题

  主观题一般由材料和设问两部分组成

  1.审设问

  在近些年的高考命题中,设问方式不断变化。审设问的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设问都必须抓住三个要素:

  (1)知识范围:即设问中所限定的运用知识的范围。

  ①知识范围的分类:可以分为限制性和扩展性两种。限制性的设问知识范围一般具体、明确,比如:“请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分析木桶原理的合理性”。

  扩展性设问知识范围一般宽泛、笼统,比如“上述材料包含了那些政治学道理”。

  ②审清范围的作用:明确范围后,要迅速而准确地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体系,从中摘取必要的知识点。这一步要求同学们要有足够的知识体系的储备,而且要十分熟练。比如:“请运用商品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现象”,应立刻在头脑中重现出“商品——含义——属性——二者关系——价值量——相关因素“这样一个清晰的知识串。

  特别注意设问中存在的隐形范围。如:请运用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安徽省重视发展新汽车能源的”价值定位。

  (2)设问类型:即设问的指向

  ①设问类型的划分:设问类型可以有非常多的划分方法,本专题依据今年高考题目设问中常用的关键词语做如下划分:“体现类”、“反映类”、“原因类”、“意义类”、“如何做类”、“如何做到的类”、“分析说明类”、“图表类”等。

  ②审清设问类型的作用:明确设问的类型后,要立即对应这一类题目的共性的答题套路。这些套路,本版块后面的各个专题会逐一说明。

  (3)特别限定:即题目的特色或叫做“题眼”。

  ①特色或题眼指的是什么:设问的前两个要素可以是程式化的,千篇一律的或大同小异的,如果只抓住了前两点就开始作答,一定会丢掉当前题目的特色。这些特色是由设问限定的主体、切入点、时市政背景和其他具体限定组成的。抓不准这些限定,就会造成“所答非所问”的现象,自然也就“费力不讨好”。抓住特色和题眼的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②审清题眼的作用:明确题眼后,要迅速对前两个设问要素中涉及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加以取舍,把本题明确限定的特色的东西“准确”“全面”“灵活”地回答出来。

  2.审材料

  (1)分层:就是把复杂的材料分解成若干层次,可以依据标点符号进行。首先是分号,一般情况下每个分号自然成为一层。其次是句号,在高考中题目的材料都非常精炼,有很多时候是一个句号可以划分成一层,当然,也有几个句话为一层的。最后是逗号,有些题目一个逗号可能包含了一层意思,甚至有些题目可能一个逗号也包含几层意思。

  (2)提炼:就是要提炼出每一层次的核心意思。“迅速提取有效信息”是《考试说明》中对考生的明确的首要的要求。提炼的要求是:对于单句,要提炼出句子的主干,即:“主语+谓语+宾语”,要求是提炼的结果比照原意不扩大、不缩小,要精练、准确;对于复句,要首先提炼出“关键词”或者叫做“中心句”。一般抓准了关键词就可以明确命题人的主要意图。

  (3)概括:就是在提炼各个层次核心意思的基础上,概括出整个材料的中心意思。从宏观上把握材料,避免“只分不联”,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要看到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当然,如果能够看到命题人的立意当然是最好的。

  (二)如何做好主观题的答案

  在审清材料和设问三要素的前提下,要做好主观题的答案,关键在于把相关知识和材料逻辑清晰地组织好。也就是要体现出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好的表达能力要求考生用准确、连贯、简明、得体的语言,对命题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识记、理解以及知识间的的内在联系和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过程,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在答题中,表达能力表现为紧扣题意,综合使用政治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简明通达,语言规范,工整划一,这是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1.要做好主观题答案,必须注意答题规范化

  (1)答案层次化:一个主观题往往需要多个知识点,知识点之间不能相互“串门”。答案不能一逗到底,要注意分段。应用知识点要有条理,正式答题之前,可利用草稿纸,先列出提纲,以增强答题的逻辑性和规范化。

  (2)层次要点化:答案要简明概括,抓住要点。要点像新闻的导语一样,让阅卷人一目了然。

  (3)要点术语化:语言要严密,使用学科术语。包括教材中的原理、方法论、核心概念、重要观点和大家认同的时事政治的新名词等。

  (4)卷面整洁化: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洁,字迹要清楚。要在每个层次前标出序号。

  总之,从整个解题过程不难看出:基础最重要,审题最关键,规范是保证,信心是支柱,心态是灵魂。

  四、具体题型

  (一)体现类

  体现类可以分为“体现了什么”和“如何体现”两大类。

  前者属于归纳型主观题。所谓归纳型主观题,就是要找出材料中具体的一些事例体现了什么原理。也就是从材料的特殊事例归纳出一个一般的原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经常应用的设问词语是:“蕴含了”“体现了”“反映了”等等。

  后者属于演绎型主观题。所谓演绎型主观题,是指给出一个原理,要求回答这个原理是如何在材料中体现的。演绎型主观题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已知的原理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经常应用的设问词语是“如何体现”等

  如:2009年天津卷:练习材料,说明市政府的上述举措体现的哲学道理?

  重庆卷:结合材料一,谈谈重庆市推动渝东南地区发展的做法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

  无论是归纳型还是演绎型的题目,其实都可以牢记“答案必在材料中”。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1+1=2”,即从材料中提炼出一条有效信息,找到一条对应的原理,组成一条答案。

  解答好此类题目的关键在于审题过程的自动化和教材知识的系统化,并且能把两者迅速对应起来。

  回答此类题目遵循以下模式:①材料(可以直接引用原材料,或者将原材料做一下概括和总结)+原理。②原理+材料+体现了这一点。

  例题:2009天津卷:2009年初,天津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经济发展提出了“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总体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市政府着力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并组织数千名干部下基层,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为改善民生,推出了18项增加群众收入的政策措施;为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履职能力,举办专门辅导讲座;为审慎行使权力,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建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上述举措收到良好的效果,今年一季度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结合材料,说明市政府的上述举措体现的哲学道理。

  首先,抓住设问的三要素

  ①知识范围——哲学→确定搜索的考点范围是全部哲学内容。

  ②设问类型——体现类→确定答题的套路是“1+1=1”

  ③特别限定——市政府的上述举措→确定本题的答题特色。

  其次,审清题干,对应设问,抓住有效信息:该市政府主要举措。

  ①对我市经济发展提出了“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总体要求。

  ②着力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③为改善民生,推出了18项增加群众收入的政策措施;

  ④为审慎行使权力,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建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然后在整个哲学范围内迅速搜索和上述信息最为对应的知识点。

  第三:依据规范做好答案:

  作答案的要求是:层次化、要点化、术语化、序号化。

  【答案】①市政府的举措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②着力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道理。③改善民生的举措体现了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④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二)原因类主观题

  这类主观题通常考查考生对某一事物和事件存在或发生发展的最常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设问多数是直接的显性设问“为什么”“依据”,也有间接的隐性设问,如“有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今时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今天,在这里,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即从“为什么要”和“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

  这一类的主观题,几乎每年都考。如全国卷: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宁夏卷:分析表3数据,指出我国工业污染智力投资来源的变化趋势及导致这种变化趋势的成因?天津卷: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有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四川卷: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政治常识,分析该市市委上述做法的依据。

  解答各种原因类设问的主观题,操作方法有多种,今天在这里,我们提醒大家一个思路:理论依据+现实依据。

  理论依据是指从教材理论的角度,抓住设问指向的依据,就是要充分打出教材中的相关考点。

  现实依据是指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设问指向的“现状”“作用”“意义”或“危害”等等。

  这是解答主观题的基本功,既要熟练掌握套路,又要因题而异。既要懂得正面论述,又要注意反面论述。在解答过程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有次序、有条理的展开说明。

  【例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胡锦涛在伦敦金融峰会上指出:“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继续显现,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支撑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

  运用经济常识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题过程例析

  首先:抓住设问三要素:

  ①知识范围:经济常识→确定搜索的考点范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②设问类型:原因类→确定答题的套路是“理论依据+现实依据”

  ③特别限定: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确定本题的答题特点。

  其次,审清材料,对应设问,抓住有效信息:磁体材料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能够提示原因的信息,那也就意味着此题的答案更注重理论分析。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可以发挥更为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体系的清晰把握。

  第三:依据规范做好答案:

  【答案】①公有制为主体,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②不断完善的市场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基础。③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增强了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例题2】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江苏、海南等地曾在20世纪末先后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二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地有关方针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他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

  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党和政府要把“村官”工作提高战略高度。解题例析

  首先,抓住设问三要素

  ①知识范围:政治生活→确定搜索的考点范围:党和政府的相关知识

  ②设问类型:原因类,确定答题的套路是“理论依据+现实依据”

  ③特别限定: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确定本题的答题特色。

  其次,审清材料,对应设问,抓住有效信息。

  ①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

  ②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

  ③小杨使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从上述信息中,考生应该抓住大学生“村官”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改造和能力的锻炼。要结合教材知识,做出明确回答。

  第三:依据规范做好答案。

  【答案】:

  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2分)——理论依据、必要性

  ②面对我国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和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执政党和人民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行动计划。(4分)——现实依据、紧迫性、现状。

  ③这一行动计划既可以为农村输送更多的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成长,也为农村干部的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有效的途径。(4分)——现实依据、重要性、意义

  反思: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类似题目平时训练较多,考生比较熟悉,但10分的题目全省的得分率只有3.7分,出现自以为得但实际不得分的现象。这道题的参考答案要求从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三个角度作答。但大部分考生仅仅从必要性角度,把党的地位、性质、宗旨,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原则都答上去,也只有2分。

  (三)措施类

  这一类题目一般是用“怎样做到”“应该如何做”来进行设问的,旨在考查学生对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把握程度。这种题型更适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如全国卷: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价大幅上升,我国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全国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

  解题技巧:

  (1)答题套路: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制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或者题目会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描述某人或某地是如何做某事(某些事)的。因而这一类题目的答题套路是:“对症下药+各尽其责”。

  也就是说,如果题干中材料明确显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就应该遵循对症下药的原则,一一对应地解决问题;如果材料中是具体的做法,应该针对每一具体做法,找出其中体现的道理。看看所有做法整体上还能不能体现其他的道理。如果题干中材料没有具体的问题,那就要抓住行为主体,从主体的角度去想办法,坚持各尽其责的原则。当然更多时候需要把几者结合起来,既要对症下药,又要各尽其责。

  (2)常用词语:坚持、完善、加强、健全、制定、创造、保护、贯彻、提高、调整、改善、转变、培养、发挥、调动、按照、处理等动词。

  (3)具体角度:

  ①对症下药:对症下药的分析方法比较好掌握。材料呈现的是负面现象,其反向就是正确方法(如材料呈现水土流失、赤潮等,其反向就是加强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如果材料中呈现的是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概括、总结即可。

  ②各尽其责:各尽其责的原则就是要进行主体分析,常见的主体可以分为党和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个人(劳动者、消费者)、社会组织(新闻媒体、消协等)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③另外还要注意从当前政策、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提出的重大措施、党中央国务院最新的有关提法中找办法。

  【例题】四川卷:W市为我国东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原材料加工业为主的城市。该市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工业化水平较高。经过多年发展,该市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比较发达,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有较好的基础,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但是,该市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以下现象:三大产业比重为1.4:57.6:41,同期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5%,发达国家为70%;采掘、化工和机械制造三大重工行业占工业比重55%;万元GDP耗电量高于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及世界平均水平;万元GDP耗水量相当于德国的9倍;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平均增幅高于同期经……

  解题过程例析

  首先:抓住设问三要素:

  ①知识范围:经济常识→确定搜索的考点范围是经济常识中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

  ②设问类型:措施类→确定答题的套路是“对症下药”。

  ③特别限定:针对经济增长中问题→确定本题的答题特色。

  其次,审清题干,对应设问,抓住有效信息:”症状“——该市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此题症状非常明显,是典型的”对症下药“类题目。

  ① 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第三产业低于国际水平。

  对应措施:调整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②万元GDP耗电量高于北京及世界平均水平

  对应措施:降低能耗。

  ③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平均增幅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标准。

  对应措施:防止污染

  ④主要水域水质量属于劣5类。

  对应措施:可持续发展。

  综合②③④,应该立即想到的教材知识点和当前方针政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针对上述症状,依照对症下药的原则。做答案的要求仍然是:层次化、要点化、术语化、序号化。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不但要指出现象,还要说明本质,坚持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不但要条分缕析,更要整体概括,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参照答案,体会分析过程和最后答案的异同,体会应该学到什么。

  【答案】(1)该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重工业比重偏大,高能耗、高污染,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2)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迅猛发展的30年。30年来,中小企业在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增加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生产成本升高、外贸出口困难、市场紧缩等困难,亟须解决。

  请用经济常识从国家和企业角度分析中小企业应该如何走出困境。

  解题例析

  首先,抓住设问三个要素:

  ①知识范围:经济知识→确定搜索的考点范围是经济常识中与国家和企业相关的内容。

  ②设问类型:措施类→确定答题的套路是“对症下药+各尽其责”。

  ③特别限定:“从国家和企业角度”“中小企业应该如何走出困境”→确定本题的答题特色。

  其次,审清题干,对应设问,抓住有效信息:“症状”——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本题既有明确的“症状”,又限定了行为主体,所以应当确定的套路是对症下药和各尽其责相结合。

  ①资金短缺→从国家的角度可以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从企业自身应该努力降低成本。

  ②生产成本升高→从国家的角度可以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比如出口退税等;从企业自身还是应该努力降低成本。

  ③外贸出口困难→从国家的角度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在贸易摩擦中保护企业的利益;从企业自身要提高创新能力等,靠自身实力占领市场。

  ④市场紧缩→从国家的角度和企业自身都基本与上述措施重合。

  第三,针对上述症状,依照对症下药与各尽自责相结合的原则作答。特别要注意的就是措施要具体化,把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联系起来,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要条分缕析,更要整体概括,该合并的要合并,该展开的要展开。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参照答案,体会分析过程和最后答案的异同,体会应该学到什么。

  【答案】(1)国家出台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融资难度,扩大融资额度和渠道,解决其资金困难;国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实行有利于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如采取增加出口退税、加大财政补贴、降低税收负担等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设备更新、产业升级、扩大就业等;国家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减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扩大企业出口。(2)中小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立自主品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选择合适的企业和时机与其他企业联合或被兼并,扩大规模;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调整产品结构,或转产其他产品。

  (四)意义类

  “意义类”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广义上讲,还可以包括作用、影像类。不过影响类往往有负面的东西,即影响包括不利和有利两类。

  如:广东卷:人民币升值对珠三角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四川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经济意义。

  解题技巧

  1.明确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有些笼统的说法,要通过材料仔细体会,否则就会答非所问。

  2.紧扣材料: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3.发散思维:应进行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分析。

  常见的分析角度有:

  ①客体分析:即受他影响的对象,各自对象分别所受的影响,经济生活中常见的有“对国家、企业(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社会、市场、资源、产业结构等具有的影响”。

  ②性质分析: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③内容分析:根据设问和材料反映的方面和字句对应分析。

  ④范围分析: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对区域影响和整体影响等。

  4.答题套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由经济到政治”

  5.常见关键词归纳:

  (1)经济意义角度:

  ①从个体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个体特指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等。

  ②从集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集体特指企业、产业、农村、城镇等。常见的关键词有: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城乡经济。

  ③从国家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国家特指整个社会、国家。答案的关键词有: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2)政治意义角度:

  ①对国家的政治意义(国内)

  A(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等。

  B(有利于)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等。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

  ②对外交往的意义(国际)

  A对我国的意义: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昭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B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维护两国共同利益,世界人民利益;推推进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相互合作、求同存异;有利于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

  ③对党的政治意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战斗力、影响力、凝聚力;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使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强的领导核心等。

  【例题】四川卷: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经济各部分存在密切联系。据测算,建设1千米高速公路要消耗钢材500~1500吨、水泥4000~12000吨,平均消耗沥青1900吨。新增100亿元投资可带动400亿元的投资规模。在建设周期内每亿元高速公路建设可创造就业岗位3900个。2009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6000亿元,消耗钢材3000万吨,水泥1.2亿吨,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达1.5个百分点。

  材料二 交通运输是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贯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2008年四川省境内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087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767亿元。2009年四川省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80亿元。

  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经济意义。

  解题过程例析:

  首先,抓住设问三要素

  ①知识范围:经济常识→确定搜索的考点范围是经济常识中与打造交通枢纽相关的内容。

  ②设问类型:意义类→确定答题的套路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内而外”。

  ③特别限定:“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确定本题的答题特色。

  其次,审清题干,对应设问,抓住有效信息:

  材料一核心信息: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密切联系

  材料二核心信息:交通运输是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打造贯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思路展开搜索:

  ①对西部自身: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工业化。

  ②对个人、劳动者:有利于增加就业

  ③对社会发展: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④对国家、国民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作答案的要求仍然是:层次化、要点化、术语化、序号化。特别要注意的就是组织答案的顺序往往和思维顺序相反,也就是先从大的方面说起。

  答案: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市场;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工业中支柱产业的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五)完成类主观题

  所谓完成类主观题是指设问所指向的动作已经完成。一般用“如何做到……的”来设问。这类题目与“如何做”类题目形似神不似,答题技巧相差很远。实质上这类题目更类似于”体现类“,但又有所不同。

  解答技巧:与体现类相似,都可以坚信“答案必在材料中”,都可以遵循“1+1=1”的答题套路,但不同的是,这这一类题目强调的是做法。所以他的独特技巧就在于到材料当中去“找做法”,看清楚共有几个相关的做法,然后根据设问要求一一对应,就可以完成答案。

  【例题】某贫困地区的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地面积大,适应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了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解题过程例析: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完成类设问的题目。自当年高考之后至今,一直被各类教辅材料所引用。在当年的考试中,很多考生得分很低,原因在于把这一设问混同是什么和为什么类设问来回答。

  第一步,审设问。抓住三个设问的有效信息。

  首先,确定知识范围:哲学常识,搜索与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体系。

  其次确定设问类型:完成类,确定答题套路“1+1=2”。相信答案必在材料中,到材料中去找做法。

  第三,明确特别限定:脱贫过程中,确定本题特色,是从脱贫的做法中体现出来的。

  第二步,审题干,提炼出设问限定的脱贫的做法。

  ①脱离本地区盲目办厂;②根据本地区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③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④自力更生。对应教材中关于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知识体系,组织答案。

  答案:(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到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实际的真切了解。(3分)

  (2)辩证地任何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做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的正确把握。(5分)

  (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作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3分)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等,说明了这一点。(3分)

  (六)图表类主观题

  一般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形式,如运用表格、坐标、数据等具体材料说明诸如城乡收入问题、居民生活水平等问题。

  图表式论述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如下能力:第一,概括归纳能力。要求考生能从图表的数据中概况出相应的现象。第二,综合分析能力和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第三,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表一、表二各(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3)请你谈谈对图表所反映的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当然也有根据材料设定其他问题的。

  1.图表题构成要素分析

  图表题包括图、表、文、注和问五个基本要素

  (1)图:即图形

  它由图形名称和各种不同的图形形式构成。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看,主要有柱状图、条形图、线状图、饼状图等。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与表格和文字比较,更为形象直观。

  (2)表:即表格

  表格一般由表格名称以及若干横向的行和纵向的列构成一定的栏目,各自提供一定的数字或文字信息。栏与栏、行与行、列与列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同指向或内在联系。

  (3)注:即备注

  注一般依附于图形或者表格之后。从备注与图表的关系看,一般可以分为两种:A解释性备注,它是对图表中的信息加以解释。B补充性备注,则是对图表中信息加以补充或说明。

  (4)文:即文字材料:

  图表中的文字材料一般是作为背景材料的组成部分,与图表并列呈现的

  (5)问:即设问:

  从设问的指向看,有的是针对背景材料(图表、文字等)中的某一个或某一方面信息设置的,有的是针对其中两个或多个信息设置的,有的则是针对整个背景材料设置的。

  从设问的内容看,大体有以下两类:(1)图文解读类:如“图表(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问题)?”多从经济学角度考查。此类设问在图表题中最为常见。(2)关系揭示类,如“图表(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从近几年高考题试题看,多从经济学角度考查,也可以从哲学等其他角度考查;大多是两个图表(材料)之间的关系。从关系的内容看,图表或材料所呈现的问题多是教材基本原理的感性体现,如供求与价格、生产与分配、收入与消费等。

  2.图表题的审题策略和解答技巧:

  (1)如何审题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和设问要求是正确解答的前提和关键。图表式论述题由材料和设问两部分构成,因而审题应包括审设问和审材料。

  A审读设问的方法:

  组合式的图表题,往往包含一组设问,宏观上看可以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类。其中图表题独有的,常见的问法是上面提到的两种:①图文解读类,②关系揭示类。

  第一类设问,属于“反映类”。也就是说通过解读图表,可以直观的看到一种现象,即表面上就显露出来的东西。当然,无论设问是否要求回答“反映什么问题”,考生都应该在指出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背后本质性的问题。

  第二类的设问,实际上是命题人引导考生注意材料组合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入设问铺路。图表见或材料间往往是因果关系,但也不能千篇一律。答题时要注意运用图表中术语表达这种关系。

  B对于图表式材料的审题方法:

  对于图表题中的文字材料部分,完全可以按照技巧专项训练一中将的主观题审题方法去做。也就是先审设问,抓住三个要素;后审题干,提炼中心思想。

  第一,审标题:一定要明确图表的标题,因为标题往往就是该图表材料的中心意思,对理解图表式材料的中心观点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图表的标题往往暗示或明示着一条答案。

  第二,审内容:指图表式材料中所列具体项目,包括表格中的具体栏目名称,坐标名称、图例名称等,把握了细目就把握了图表所涉及问题的各个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细目也往往是答案表述中所使用的基本术语。

  第三,纵横比:横向与纵向两方面审读图表,将图表中的数据或图形变成文字表述,即从图表中提炼有效信息。通过对图表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析综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归纳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结论。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信息,辩证地认识图表信息。比较不同项目的变化方向、趋势、程度,往往可表述为:上升、下降、增加、减少、加快、减慢等等。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存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但所有的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或观点。

  第四,找出图表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不止一幅图表的主观题要根据设问,通过对各图表式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找出其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附注或注释。附注或注释是图表式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忽略之,则不能把握图表的中心观点或不能揭示图表间的内在联系。请记住:有注释必定有用,如果不用就不能完整把握题意。图表的备注多数都要出现在答案中,要看准,备注是对内容中什么信息的注释,结合图表的内容作答。

  第六,设问和审读材料相结合。根据设问所提供的信息,带着问题审读图表式材料,使审读材料更具有指向性,更准确地把握图表式材料的中心观点。

  第七,特定年份的意义及其对准确把握图表中心观点的启示。图表式材料中有的年份有特殊意义,要准确准确。它对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如1978年、1992年、1997年、2008年等。

  (2)如何作答

  图表题的作答方式,除了遵循一般主观题的答题规范外,还要注意做到两个统一:现象和本质的统一:由图表式材料概括归纳出其反映的经济现象,用理论知识对这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综合,解释其所体现的本质。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也就是教材知识和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所吻合。

  作答时要注意细节:两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统一——现象和本质的统一、理论和实际的统一;三结合——结合设问、图表内容和涉及背景;三忌讳——一忌硬套教材知识,二忌脱离表题和设问读图表;三忌离开背景导向主观臆断。答题公式是:“在什么时间或空间范围内+反映了什么现象+比较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例题】

  07广东卷图表题:略

  解题例析: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组合是图表题。

  首先,抓住三个设问的有效信息:第(1)问:图表反映的现象是什么——读图,把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第(2)问:图表间的关系是什么——概括,比较找出三幅图表间的内在联系。第(3)问:按照一般主观题形式,抓住设问三要素:①确定知识范围:经济常识,搜索相关知识体系;②确定设问类型:启示类,确定答题套路“该如何做”。③明确特别限定:材料二和材料三,确定本题特色。

  其次,审清图表:

  关于材料一:第一,审标题:2001年-2005年广东省能源消费变动状况。暗示本图揭示能源消费变动趋势。第二,审内容:这是一幅坐标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增长速度。第三,纵横比:随着时间的变化,该省的能源消费逐年增长并呈折线变化。

  关于材料二:第一,审标题:2001年-2005年广东省人均GDP变动情况。暗示本图揭示人均GDP变化趋势。第二,审内容:本图为最简单的二维表格图。横向只有年份参数,纵向只有人均GDP(美元)参数。第三,横纵比:随着时间推移,该省人均GDP(美元)逐年增加。2005年明显加快。

  关于材料三:第一,审标题: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变动状况。第二,审内容:该图为柱状图,横向参数为时间、纵向参数为国际通用的能耗指标。第三,横纵向比:随着时间推移,该省单位GDP能耗2003年后逐年减少。第四,附注或注释。吨标准煤/万元是国际通用的能耗

  答案:(1)①材料一可以看出,广东省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03-2005年能源消费的增速明显慢于2001-2003年。②材料二可以看出,广东省人均GDP稳步增长,说明广东省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③材料三可以看出,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说明广东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降低能耗。

  (2)随着广东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总量在增加,但单位能耗在逐步下降,说明我省经济发展向低能耗转型。

  (3)①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高考时事政治应对全策略

  一:2015年高考时事政治考试范围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

  鲜明的时代性是政治以及整个文综试题的显著特点。关注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社会热点,是高考命题的主题。因此说在高考无论是政治还是历史地理,都不回避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直面长效热点同时也适当的考查非常规冷点。

  二:高考时事政治复习方法

  1、明确热点,把握本质

  在复习中,要关注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着力解决和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从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文件、主要领导人讲话、人民日报、教学杂志的热点专题中都有反映。

  明确时政热点,一方面对热点问题及与之相联系的材料要有一个基本的感知和把握,避免陌生感。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热点问题的本质,从整体上把握热点,搞清楚各个热点间的内在关系。如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贯穿各项工作的主线,各个热点专题也都贯穿着这一主线。

  有些同学经常觉得很多热点都没有考到,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对热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很好的把握。其实在高考中,很多题目往往同时是几个热点的载体,如对三农问题的考查何尝不是体现了和谐社会,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呢?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要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夯实基础,方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因为再新颖的题目也就是靠基础知识来解决的。

  对基础知识的联接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是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包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内涵要清楚,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

  (2)是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整体观念,因为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被高效地存储和提取。

  (3)是要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理顺知识体系。同时,要训练自己对高考所考基础、主干知识有整体、综合的把握能力,并能根据热点情景,迁移、重组这些基础知识,把握好学科知识的体系和精神。

  3、提高审题答题能力

  实践证明,思维能力对答题来说是很重要的,许多同学在学习时基本知识的背诵和记忆积累很丰富,却难以在面对问题时准确把握知识,在答题时或答非所问,或难以做到完整、有层次,这大多是由于思维能力不强、思维水平不高造成的。

  因此,要加强自身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题目反复训练对试题的分析、理解、构思、作答能力,从而使自身的潜在能力能够得到顺畅的外现。

  4、点面结合并最大限度的构建联系

  通过热点话题与书本知识结合,由点到面,例如说环境保护,从这个点联系到了:

  (1)经济生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政府的宗旨;政府的工作原则等内容;(3)生活与哲学:物质决定意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此外可以衍生到学科外,联系到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地理中的德国鲁尔区等等相关的内容。最大限度的构建联系。

  5、加强训练提升能力

  考生通过做一些相关的时事习题,可以总结出一些答题思路,例如说怎样高效的审题,怎样联系知识点,怎样确定答题方向,又怎样组建答案等等,这样才能做到立体式的备考,备考效率才可能得以提升。

4509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