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事政治专项练习:提高幸福指数
高考时事政治专项练习:提高幸福指数
在生活中,怎样提高自身的幸福指数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时事政治《提高幸福指数》的专项练习题以供大家学习。
高考时事政治专项练习:提高幸福指数
1.材料一 社会心态既是社会状态变迁的表达和展示,也是社会建构的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与条件。社会心态是社会状态的“睛雨表”和“风向标”。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积极的社会心态是不可想象的。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
(2)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分析社会心态与社会状态的关系。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构建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②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促进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③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综合国力。④反映当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积极健康社会心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状态是社会存在的一部分,社会心态是社会意识的体现,两者的关系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具体表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状态的反映、表达和展示,是社会状态的“晴雨表”“风向标”;社会心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状态,是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资源和条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的社会心态。
材料二 “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据调查,目前,影响我国公众社会心态的因素依次是住房、医疗、下岗行业、教育、家庭收入低等,公众对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最缺乏公平感。
(3)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优化公众的社会心态?
①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②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方面的物质保障。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④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规范企业用工行为。⑤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稳定物价,加强监管,维护食品安全。⑦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治理污染,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材料三 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山东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省市两级和属于国家一级馆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广泛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形成了文化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
(3)结合材料三,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角度,分析我省为什么要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①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②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③可以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旗下《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公布了“2011中国人幸福感大调查”结果。调查显示,觉得现在“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参访者比例为60.2%。
最影响公众幸福感提升的社会因素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262票25.6%
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236票23%
社会转型导致人们压力过大170票16.6%
我国传统观念和现代社会价值观发生冲突135票13.2%
我国社会目前对人们的心理状态关怀不够109票0.6%
司法制度不够完善105票0.2%
其他8票0.8%
注:本次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87个城市,涉及农民、公司职员、公务员、企业高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领导等十余种职业。
(1)运用有关政治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政府在增强社会公众的幸福中的责任?
(2)有人认为,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关键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结合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1)①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要通过加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人民实现幸福创造条件。②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为了提升人民幸福,政府要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③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为了提升人民幸福,政府要通过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人们人们应对社会转型的压力、处理观念的冲突。④政府具有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为了提升人民幸福,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重视扩大就业,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2)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幸福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幸福观不同,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认识和评价,提升部分人群幸福感。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幸福感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因此,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关键是要通过改革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如何让人民生活幸福起来,成为2011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幸福感”一词成了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会热词。全国两会开幕前四天,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幸福的标准是什么?”“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温将幸福归纳为“四心”。
材料二 在今年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政府不能决定幸福程度,但能够创造环境。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杭州则力争最具幸福感城市,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大多数公共文化场所已陆续免费开放。
材料三全国人大吴晓灵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满足。一个人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其所处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价值观念、教育程度、民主权利、参与机会、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每个人的幸福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70年代,是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和收音机“三转一响”;80年代,最理想的目标是当上“万元户”;到了现在,人们不仅希望有房有车,而且要有尊严等。”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人们怎样才能增强对幸福提出的“四心”感受。
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分析各地政府为人们幸福创造环境的原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材料三及图表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12分)
(1)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收入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缩小城乡、地区收入差距;增加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给分让人民生活舒心。②加强宏观调控,加快社会保障房建设,调控房价,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使人民生活安心。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定物价,保障人民实际收益,提高消费水平、完善消费结构;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使人民生活放心。④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渠道,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就业不仅是劳动者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使人民生活有信心。
(2)①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要切实履行好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等职能,为人民幸福创造更好的环境。②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有利于政府转变其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效率,坚持依法行政,为人民创造更好的幸福环境。
(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随之而变化。人们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人们所处的生活状况,生活质量等等并且随着时代的不同幸福感的内容也相应变化着体现了这一点。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如图,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虽然人均GDP位居前列但是幸福指数受其他因素影响并不高。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中最重要的,幸福指数与人均GDP关系密切。图中贵州、宁夏与北京、天津等幸福指数差别较大。